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富贵不能淫》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7套)

《富贵不能淫》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7套)

(一)文言文阅读(共12分)【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节选自《从容就义》)7.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见闻者无不流涕A. 命B. 涕奉命于危难之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得志,与民由之天祥将出狱C. 志 D.狱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小大之狱8. 给【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B.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C.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D.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9. 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通过比喻、道理两种方法来论证,严谨,科学,雄辩有力。

B. 【乙】文中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视死如归,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C. 【甲】文中“居天下之广居”三句,采用排比句式,指出大丈夫精神的实质;文章体现了儒家的人生追求、人格精神、道德观念。

D. 孟子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只要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就能做到大丈夫之道,【甲】【乙】两文都很好地阐述了这一点。

10. 对【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A.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这些人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B.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C.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翻译:富贵不能使他贪淫,贫贱不能使他的理想转移。

)11. 请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答案:(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7. B (B .都解释为“眼泪” A. “训导”“任命” C .“志愿”“做标记” D.“监狱”“案件”)8.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1处1分)9. A(有对比论证)10. D(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志向改变。

)11.问市场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文天祥)面向南方拜别(故土),然后受刑而死。

(意思对即可,重点字“孰”“拜”)(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45.下列句子中划线句子停顿正确一项的是( )A.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B.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C.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D.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146.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A.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B.贫贱不能移.(移动)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147.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148.翻译下列句子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149.(甲)文中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答案】145.A146.B147.D148.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149.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2)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2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女子之嫁也B.俄有使使止之C.呼尔而与之D.戒之曰2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俄.有使使止之不久B.必敬必戒.谨慎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果然D.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24.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B.甲文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侧面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高尚气节。

25.请分别将(甲)(乙)两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22.A23.C24.B25.(1)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改变,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2)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乙)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①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②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

”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注解)①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水人。

世代从医,颇有名气。

②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③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66.对(甲)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B.父命.之(教导,训诲) C.以顺为正.者(正确)D.一怒而诸侯惧.(害怕)67.对(乙)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遂.往求疗(于是)B.而颖悟绝人..(超过常人)C.书.不数字(书籍)D.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表约数)6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戒.之曰必敬必戒.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C.居天下之.广居妾妇之.道也 D.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69.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B.军士吏被甲C.曾益其所不能D.是日剧饮而归7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之.同游清泉寺已而之.细柳军B.已而之细柳军.军.霸上C.下.临兰溪日光下.澈D.以.军礼见以.备胡7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B.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C.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D.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7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73.根据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有人认为苏轼亦是“大丈夫”,你是否赞同,请结合乙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6.C67.C68.C69.D70.C71.D72.(1)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2)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73.示例一:我赞同,因为苏轼在贬官中能乐观豁达,不失做人正直本份的原则,体现了大丈夫“贫贱不能移”,所以他是大丈夫。

示例二:我不赞同,因为苏轼的豁达也是从自己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讲究“仁”,即爱民众,本文中,苏轼主要还是关注自己个人的得失。

(五)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后面小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