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屑录井操作规程_0

岩屑录井操作规程_0

岩屑录井操作规程长庆录井Z24队目次目次 (2)1 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录井条件 (3)4 录井要求 (3)5 录井质量 (3)6 岩屑捞取 (4)7 岩屑清洗 (5)8 岩屑烘晒 (6)9 岩屑装袋 (6)10 岩屑保管 (7)11 岩屑荧光 (6)12 岩屑描述 (7)岩屑录井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参数井、预探井、评价井、开发井岩屑录井的内容及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探井、开发井的岩屑录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Y/T 5788.3—1999 油气探井地质录井规程SY/T 6158-1995 油气探井地质资料录取项目Q/SY 128-2005 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规范Q/CNPC-CY 625—2002 岩屑录井规程3 录井条件3.1 不小于2m3的洗砂储水罐安置于锥体罐一旁,便于排污。

3.2洗砂样用水管线接到洗砂储水罐;冰冻期用蒸汽管线接到洗砂储水罐。

3.3钻井工程应保证两部振动筛处于完好状态,振动筛出口下设置取样器位置。

3.4 照明电供至地质值班房和砂样房,另拉专线为烘烤岩屑的烤箱供电。

3.5气体钻进条件下,应在放喷管线的合适部位安装取样装置。

4 录井项目井深、钻达时间、迟到时间、捞砂时间、层位、岩性、描述内容、岩屑样品。

5 录井井段及间距5.1 录井井段和间距按地质设计执行。

设计中观察录井段分层界限上下20m应取样保存备查。

5.2现场录井应根据实钻剖面的变化调整录井间距,在非目的层钻遇含油气层及特殊地层应加密取样。

5.3 钻井取心井段,应正常进行岩屑录井工作。

5.4 确保井深准确无误,独立建立钻具登记表,且随时与工程校对,每次下钻、接单根、特别是倒换钻具时必须核实钻具长度与井深。

6 录井质量6.1 一般探井每次取干后样品不得少于500g,区域探井应取双样,重点探井目的层应取双样,其中 500g用于现场描述及挑样使用,另500g用于保存。

6.2 岩屑的岩性与测井解释的深度误差要求6.2.1 目的层小于2个录井间距;6.2.2 非目的层小于3个录井间距。

6.3 综合解释厚度大于5m的储集层和分层界面为剖面符合率计算层数。

6.4 岩屑剖面符合率,按下式计算。

剖面符合率计算公式:XAe=—×100%T式中:Ae—岩屑剖面符合率;X—录井图符合综合解释剖面的层数;T—综合解释剖面的总层数。

7 样品的采集7.1 迟到时间的确定7.1.1 迟到时间测定要求7.1.1.1目的层之前200m及目的层,每100m实测一次迟到时间。

7.1.1.2非目的层,井深在1500m前,实测一次迟到时间;1501~2500m,每500m实测一次迟到时间;2501~3000m,每200m实测一次迟到时间;大于3000m,每100m实测一次迟到时间;7.1.1.3每次进行实物迟到时间测定后,对理论迟到时间进行校正。

理论计算迟到时间应与实物迟到时间相对应。

7.1.1.4改变井身结构时,及时测定迟到时间。

使用录井仪时应依实测数据修正录井仪提供值7.1.1.5岩屑迟到时间测定标志物应为瓷砖片或染色岩屑。

要求标志物的大小适中,不得堵塞钻头水眼。

7.1.2 迟到时间的计算岩屑迟到时间=循环周时间-钻井液下行时间循环周时间指从开泵到标志物大量返出的时间;钻井液下行时间=井下钻具内容积/排量。

7.2 取样时间的计算7.2.1 正常情况下取样时间的计算取样时间=取样深度钻达时间+迟到时间7.2.2 非正常情况下取样时间的计算7.2.2.1 变泵时间早于取样深度的钻达时间取样时间=钻达时间+新迟到时间新迟到时间=原迟到时间·变泵前的排量 / 变泵后的排量7.2.2.2 变泵时间晚于取样深度钻达时间,而早于捞砂时间取样时间=变泵时间+(变泵前的取样时间-变泵时间) ·变泵前的排量 / 变泵后的排量7.2.2.3 岩屑上返途中,突然停泵时,应记下停泵时间,这时的取样时间应向后顺延。

取样时间=原取样时间+停泵时间7.3 取样位置7.3.1在振动筛下或架空槽挡板前的固定位置取样。

7.3.2 气体钻进条件下,应在放喷管线的合适部位安装取样装置。

7.3.3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取样位置,在同一钻井条件下,取样位置必须相同。

7.4 样品的采集方法7.4.1应按录井间距和迟到时间准确无误捞取岩屑。

7.4.2样品数量较少时,全部捞取;数量较多时,采用二分、四分法在砂堆上从顶到底取样,若接样器未到捞取时间已满,应将已接岩屑纵向二等分后去掉一半继续接样;每次取样后,应清理余下样品。

7.4.3每次起钻前,井深尾数大于0.2个取样间距,应捞取岩屑,标明井深,并与下次钻至取样点所捞的岩屑合为一包。

7.4.4若遇特殊情况,井内岩屑未能全部返出,应在“交接班记录”上标注清楚,在下次循环钻井液时补取;当不能补取出岩屑时应在有关记录中注明原因。

7.4.5 钻井取心井段,应正常进行岩屑样品的捞取。

7.4.6井漏取样7.4.6.1渗漏时,要根据漏速的大小校正迟到时间,确保准确取样;7.4.6.2当出口失返时应立即停钻,进行堵漏正常后,继续取样;若仍不能正常取样,要在相关记录中注明原因。

8 样品的清洗8.1 样品的清洗应充分显露岩石本色,以不漏掉油气显示、不破坏岩屑及矿物为原则。

8.2 水基钻井液钻井的岩屑应使用洁净的清水进行清洗;油基钻井液钻井的岩屑应采用柴油、洗涤剂、清水进行清洗。

8.3 岩屑清洗方法分淘洗和漂洗,前者适用于密度大的岩屑,后者适用于密度小及软的岩屑。

8.4清洗岩屑时,应注意观察油气显示,如:油味、油花、气泡、油砂、沥青等。

8.5岩屑倒在筛子里淘洗时,筛子下面应用取样盆接收漏下的散砂。

8.6取样盆充满水后应静止片刻,然后轻轻把水倒掉,收集悬浮的砂粒。

8.7漂洗密度小的轻、软或岩屑时,岩屑倒入取样盆后加水到接近盆口,然后轻微搅动,慢慢倾倒,反复几次即可。

8.8洗样用水要清洁,不允许油污和高温。

9 岩屑荧光9.1 岩屑洗净后应按设计要求立即湿照、滴照,肉眼不能鉴定的储层岩屑,必须浸泡定级。

发现真实的荧光显示应及时向技术负责人报告,滴照应保存滤纸。

9.2 岩屑晒干(烘干)后,应逐包进行干照和喷照,发现真实荧光显示,应及时汇报。

9.3 对具有荧光显示的岩屑,应及时取样做系列对比,定级。

9.4 湿照、干照、喷照荧光显示情况,逐项填写在岩屑描述记录上。

10 样品的干燥10.1 环境条件允许应采取岩屑自然晾干,并避免阳光直射,否则,可采取风干或烘烤干燥方法。

10.2 见含油气显示的岩屑严禁烘烤,只能自然晾干或风干,并把含油岩屑挑出来妥善包好。

10.3 用于含油气实验的储层岩屑和进行生油条件分析的岩屑,不允许烘烤。

10.4 烘烤岩屑应控制温度不大于110℃,严禁岩屑被烘烤变质。

10.5 成岩性差的岩屑,应先放在筛子里晾晒一段时间,然后再倒入盘内烘干。

10.6 烤干之前,不要翻动,以保持岩屑本色。

11 样品的整理、标识11.1 干燥后的样品应及时装入样品袋及百格盒。

11.2 样品袋标明井号、层位、井深、袋号、取样人姓名、日期,字迹要清楚。

11.3 百格盒11.3.1正面应白漆涂底,用绘图墨水进行标注,格式如下:×××井,层位××,井段××××~××××m,第××盒11.3.2 样品按取样深度依次从左到右,从外向内(涂漆一侧)装入岩屑盒。

每5格均需标明井深。

11.3.3 数量装入每格的85% 即可,以利于观察和搬运。

11.3.4 发现少量特殊岩性或矿物,应用小塑料袋装好,标明深度,放回原处。

11.3.5 取心井段,可放入代表该井深岩性的小块岩心。

11.4 岩屑盒11.4.1 岩屑盒一侧用白漆涂底,红漆喷明井号等,格式如下:×××井,层位××,井段××××~××××m,第××盒11.4.1 岩屑入袋后按取样深度依次从左到右,从外向内(涂漆一侧)装入岩屑盒。

12 岩屑保管装盒的岩屑应移入室内妥善保管,防止日晒、雨淋、损坏和丢失,避免沾染油污。

13 岩屑描述13.1 描述方法:13.1.1 应在白天、室外,非阳光直射下描述晒干后去伪存真的岩屑;13.1.2 应采用大段摊开,宏观细找,远看颜色、近看岩性,参考钻时,逐包定名;13.2 具体要求13.2.1 挑选真样逐包定名,分段描述。

13.2.2岩性鉴定应干湿结合分辨颜色,对浅层松散岩屑要干描和轧碎描述结合,系统观察辨认岩性,挑选岩样,反复比较定名,准确分段。

13.2.3 岩性、颜色、含油气性不同时,均要单独分段描述。

13.2.4 对于标志层、标准层等特殊岩性,无论厚度大小,均应单独定名、描述,并照相存档。

13.2.5 对于油气水显示段岩屑或含化石等特殊岩屑应重点描述,并照相存档。

13.2.6 电测后,岩、电不符的层段,要复查岩屑,对岩性定名进行修正。

13.2.7 岩屑失真段,主要内容描述之后,要注明其失真的程度及井段,用井壁取心资料或其它资料加以校正和补充。

13.2.8 不能定论的岩屑,要注明疑点和问题。

13.3 岩屑描述内容13.3.1岩性定名:按颜色(代码见附录A)、含油级别、岩性的顺序进行岩石定名。

13.3.2颜色:描述干燥的新鲜面的颜色,并注意描述局部颜色变化情况。

13.3.3成分:描述主要和次要矿物,以及次生矿物的成分。

13.3.4结构:包括粒度、圆度、分选、结晶程度、晶粗大小、形状特征以及相互关系、胶结物成分、胶结类型、胶结程度。

13.3.5含有物:化石的类型、大小、丰富程度、完好程度及其分布状况,斑点、斑块、闭块、结核的大小、成分、形状、分布状况。

13.3.6物理化学性质:硬度、断口、光泽、气味、可溶性、水化膨胀和可塑性、可燃性、含灰质或白云质情况。

13.3.7含油情况:合油面积、含油产状、饱满程度;原油性质(轻质油、油质较轻、油质较稠、稠油)、油味(浓、较浓、淡、无)、滴水情况(不渗、微渗、缓渗、渗)、荧光显示情况。

含油级别的划分见附录B。

13.3.8裂缝及溶孔发育情况根据岩屑中次生矿物种类、含量、大小、结晶程度,对断裂缝发育情况进行描述。

岩屑中见到溶孔的,要描述溶孔的分布及密集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