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商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课程名称中西文化比较
考查学期 2014 学年第 1 学期考查方式课程论文
姓名黎文衷
学号 201306114330
专业商业软件工程
成绩
指导教师胡亚兰
语言文字之间的不同造成文化的不同,也造成说话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语言作为一种纵向的诱导或者暗示因素对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在很多场合表现为制约因素。
语音、语形、语义、语法的差别对文化产生一定作用,引发相关文化效应。
中西方因为地域和地理环境及民族的不同,使得语言存在巨大差异,也就形成各自独有的文化。
人文环境、只是、科技、语言文字等都属文化因素,但就语言文字讲,其对语言文化有制约、暗示、引导等作用。
首先,文字的渊源、起因、发展造成语言文化的差异。
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远古的文字起源都是一些国画形式的文字,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独有的文字。
比如中国,国画文字到象形文字,从繁体到简体,现在依然可见诸多象形文字,包括已被多元转化来的象形字,属视觉转化、意向转化。
而西方,从国画汉字到流线型文字,到符号化的文字,强调的是一种运行轨迹,是事物间的转化联系,文字语言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文字发展的不同势必造成语言的差异,中西语言文化不同的差异也就不可避免,甚至是有很大差异。
就常见的中西方语言习惯来讲不尽相同。
西方习惯称呼是把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写信时先写收件人,后写地址,可按中国的习惯是称呼时姓在名字前面,不可以颠倒,写信是地址为先,收件人置后。
西方可直呼家长辈的名字,认为这样更切亲,而放在中国就是不懂礼,严重的就是大逆不道、不孝。
可见,语言文化体现也制约了其价值观。
其次,具体到语言的语音、语形、语义、语法,其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1.语音差异。
语音分为语调、音调、音节。
中国语调有感叹、疑问、陈述等。
单从语调就可听出是问话还是感叹。
音调包括“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轻声”。
读起来抑扬顿挫,响亮好听,有规则、音节,就是单音节、基本不存在什么闭音节,如“ha”加上“t”,就只能从英文中找位置了,成了“hat”,西方的语言文字是要讲究开音节、闭音节的,包括轻音节、重音节,并且有单音节、多音节。
这些特征决定了根本上的差异。
中国的诗与外国诗的差异最能体现语言差异带来的不同效果,讲究押韵,一韵到艺术效果会更好,感染力更强,易押韵,让诗文朗朗上口,意蕴无限,如:“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
英文诗歌相比则押韵词数量少,出现了间行韵、轻韵,比如:西文有些诗有ababcdcd等韵式,韵脚的不断变化,使得诗歌、艺术效果相对减弱,感染性不强,音乐感降低。
中国的语言文字,运用灵活,诗人正是通过其特点创作了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四言绝句,包括以后的宋词、元曲等,西方的语言文字在诗歌方面略逊一筹。
2.语形的差异。
讲到语形,自然马上想到中国的象形文字,如“火”“人”等不胜枚举,一看就明白其一、处处,和自然形象联系起来就是一幅图,一幅美景图的精化,比如现在的各种书法,特点鲜明,意境深远,字的结构上更是上下、左右、包围、半包围,像建筑结构,通透看是立体互通,形象彰显,自身融入自然界,达互通互构之效其自然性特征,而西方的文字则非立体性结构,只是一种流线型的符号化了的字母、文字,没有象形可言,那些曲曲折折、玩玩画画的符号,人文性强,有逻辑联系,强调的是一种智力的运行规律、轨迹。
这种外形、结构上的差别无疑产生的效果、效应不同,其主导暗示了某种潜在因素。
比如:“大漠晚霞映碧空,黄沙浩瀚动乾坤”。
写景诗文美中有境界,一年就气贯长虹,直入肺腑,再如:“明月别枝惊鹊”就是一副镜头而且是特写镜头,一下就放大了景物至少一个点,中国文字的优点使然。
用外国文字就很难达到这种意境,尤其用外国文字翻译的中国古诗,美都给翻译没了。
只剩下字面的意思和一些弯曲的符号,五味至极,这是西方文字的缺陷,也是语形的差异。
3.语义的差异。
西方文字很精确,表达什么,表述什么都有确定的词。
词的分类比较多,意多义少。
中国文字则一音多义,并且很多,多一次比比皆是表意模糊,可有多种解释,使得中国文字的概括性高,综合性强表达简化,甚至一个字能释放一个境界,如“妙”。
西方文字,表达精确,定义性强,讲求真,要分出第一第二。
西方文化也就走精确求真的路,因此,寓意的区别也暗示了中西万户的差异。
4.语法的差异。
西方文字在词法方面有前缀、后缀、时态等严格规定的同时有着机械、死板的弊端,例如拉丁语,词的词态、词性都用符号表示并标注在每个词后面,没有丝毫自由灵活。
中国文字后安排就行对自由灵活得多,前后
颠倒词的顺序,灵活多变,甚有像“上海自来水来自上海”的句子。
反、正法意义不变,称“回文句”,运用相当灵活自如。
创造、创新性提高,但语法结构、词法结构不太发达,一些介词运用也相对少许多。
语形、语音及时补足遗憾。
字形的生动含义、语形的多姿多彩弥补缺失,即自然万物、万事都有其组织结构并自行调节的功用,弥补短缺。
中西文化也不例外,从最初的起源到发展,长亦发展,短亦补足,各有其发展的轨迹。
也就形成了语法的差异,导致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最后,从艺术上加以比较,西方语言是以“物”为主。
中国语言是以“我”为主。
西方语言影响制约其文化的发展轨迹,逻辑性相对强些。
中国的语言同样影响制约其文化发展的轨迹,技术性、视觉性相对强。
另外,中西方的语言文字讲究精确性,要分出一、二,只留其一,中国的语言文字不断变化、创新思维模式,互补互调的思维模式。
西方的语言强调语法,中方的语言强调语形,以形为主。
西方的语言文字属平面的、流线型,单维的,中方的语言文字属视觉立体的建筑形,西方的语言文字已经符号化,尤其逻辑性,中方的语言文字是互构性,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型,概括性、综合性强。
从以上我的介绍中可以知道中西语言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我们不应该去想着征服其他文化,应该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其他语言的优点,兼容并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秉着这个原则来学习西方和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化。
我们要看到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西方文化的多姿多彩,努力去学习和研究它们,我们会在其中找到乐趣的。
参考文献
[1] 李郁青:《中西语言交际中文化差异与翻译》
[2] 曾剑平:《从词语看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