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摘要】古诗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头戏,由于考试需求,学生学习古诗文往往停留在“背诵默写”层面,而忽视了古诗文中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古诗文的学习失去了它的终极价值。

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学生学习古诗文、诵读古诗文,要着力真题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育人功能,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激发兴趣;诵读;品味;迁移;创新
2012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新课标把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充分体现、落实这一目标,阅读新经典无疑是最现实的选择。

学生在大量背诵古诗文中,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陶冶他们的性情,开阔他们的心胸,端正他们的品行,塑造健康的人格。

从经典中,“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了下面的做法。

一、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这一学科充满兴趣,才能乐学并好学,所以我在教学首先注重导语的设计。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

如在讲授《桃花源记》时,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我的描述神游桃花源,“这是一片桃花林,你看,河流两岸长达数里的地方,竟然没有一棵杂树,远远望去,盛开的桃花就像一片粉红的彩霞……;你看,红瓣纷落,就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你看,这里面的土地坦荡如砥一望无垠……;你看,老人坐在屋前晒着暖暖的太阳,孩子们在绿草坪上欢快的追逐……”随着我的讲解,学生陶醉其中,遐想联翩。

有的学生接口就道:“此景真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见一处呀!您该不是要带我们进入仙境吧?”学生们开怀大笑。

我当即抓住时机,引导他们朗读课文:“‘人间难觅神仙境,书中神游桃花源’,还是让我们一起朗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吧。

”(以往学生一听要读课文,就会失声喊苦,可这一次,学生被我口述的境象吸引住了,都想去了解书中的桃花源,读得异常流畅、响亮。


二、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古文既有音韵的和谐之美,又充满自然之美、人性的光辉,国家、民族的精神贯穿其中,友情、爱情点缀其间。

朱自清先生讲过,经典的训练主要是背诵。

背诵是一个重要功夫,同时也需要训练,能力才会有提升。

因而初中的古诗文课堂教学重诵读轻讲解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亦是有效的教学方式。

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有效的诵读必然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丰富学生的间接人生积淀,可谓一举两得。

在吟诵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要辅以朗读技巧的必要指导,使其掌握重音、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要领,力求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引领学生步入审美佳境。

首先,在教学中,可配乐朗读,读出韵律美;其次,为了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领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和趣味。

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从而读出情致、趣味;第三,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
生仔细品味,反复推敲,领悟文章写法的巧妙,朗读时要读出艺术美。

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又可以给学生表达情感提供借鉴。

如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诗人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感受到世外桃源的宁静……这些名句或是语言独特别致,或是修辞优美独特,它们将积淀于学生的精神中,成为学生人格的底蕴。

三、品味语言,整体感悟,注重迁移。

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评价”中指出:“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实施文言文阅读教学除了诵读外,还要把握古诗文理解的原则。

古诗文的理解包括对字词的理解了,对词句的理解,对一层意思的理解,对一个段落的理解,对全篇的理解。

理解的基本原则应该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梳理写作思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课文的主旨。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个性化的鉴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同时老师可适当作些拓展与迁移,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

如学了《桃花源记》,可对作者的《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等其余作品作些介绍。

又如学了《关雎》,可对《诗经》的内容作些介绍。

除此以外,还可作些相关迁移。

例如学了《送东阳马生序》,要使学生认识到勤学苦读的道理。

老师还可介绍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囊萤映雪等故事,这样通过同类及相关内容的迁移,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同时也扩大了阅读面,对古诗文的有关知识也得到了有益的拓展。

四、学习写法,进行创新
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创造力,学习也一样。

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对学习过的古诗文进行创新,也就是激发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

会背是一个“普遍”层次,而会用会写却是一个更高的层次。

古诗文教学中的创新是指将学过的古诗文进行仿写和改写,就是俗语说的“依葫芦画瓢”。

“取其形,仿其意,求其神”,化为己用,然后进行自我认知作用下的再创造。

它与编写、扩写有着显著的区别,改写可以在原著基础上增删一些情节,也可以改变文章的中心,甚至可以改变题目。

有的改写则要求形式上的改变,如改变叙事人称、改变体裁(把诗歌改成散文),改变语言(把古文写成现代文),或改变文章顺序等。

由于改写含有创作成份,所以,经常做改写练习可以提高写作技巧,发展想象力。

如在学习《三峡》、《小石潭记》等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加入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充实内容,丰富语言,将之改写成优美的现代文;在学习《陋室铭》等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学习这种文体的特点,并仿照形式,自选主题,进行仿写。

当然,再创造是有前提的,就是学生已从形式到内容层面理解了古诗文,也掌握了需要改写和仿写的古诗文的文本创作特点。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文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解读她们,传承她们,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拥有了伴随终生的民族“精神护照”。

作者简介:
宋杨,职称:中教二级,单位:吉林省通化市第九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