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朝代皇帝表

中国朝代皇帝表

中国朝代皇帝表春秋战国春秋,公元前77O--475,战国,公元前475--22l年。

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

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秦朝(统一后)公元前22l--2Ol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1],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

[2]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

周孝王于是把秦谷(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

[3]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东周王室在关中的领地。

秦朝历代皇帝列表(简介、画像)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嬴则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子楚秦始皇嬴政秦二世嬴胡亥秦三世嬴子婴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

在两汉之际,还有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汉朝前202—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亦有以西汉与东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

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

汉代被称为“炎汉”。

又因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1-2]公元前206年刘邦封为汉中王。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

西汉王朝在消灭异姓王和诸吕之乱后政局趋于稳定。

“文景之治”后,汉武帝时期达到极盛,史称“汉武盛世”,昭宣时期再次复兴,史称“昭宣中兴”。

公元8年,王莽篡夺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结束。

不久之后发生了绿林和赤眉大规模农民起义,公元23年新朝灭亡。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3]开创了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后期发生了戚宦之争,朝政黑暗,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东汉政府名存实亡,各地军阀割据称雄。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汉朝皇帝皇后历代列表西汉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又称前汉,与东汉(后汉)合称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封建王朝。

共有14个皇帝,历经211年。

秦朝灭亡后,经过楚汉之争,刘邦获胜。

[1]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定都长安。

西汉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又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手工业及商业领域均取得明显进步,史称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景象。

西汉皇帝表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前少帝刘恭汉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昌邑王刘贺汉宣帝刘询(刘病已)汉元帝刘奭(shì)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孺子婴刘婴新朝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出现的朝代,为西汉外戚王莽所建立。

公元8年12月,王莽废西汉最后一位君主孺子婴(刘婴)为安定公,改国号为新,取自于其最初受封的新都侯。

[1]又因为新朝为建兴帝王莽所建,故世称“新莽”,[2]建都长安(今西安),并更名为常安新朝新始祖高皇帝王莽玄汉玄汉(又称玄汉王朝),公元23年~25年存在,新朝末期至东汉建立前期间由反新农民起义武装为恢复汉朝而建立的政权,因由西汉皇族成员绿林军“更始将军”刘玄掌权执政,故称“更始政权”。

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七月,平林人陈牧率千余人起义,响应绿林军,号称“平林兵”,[1]在此避难的刘玄,参加平林兵,担任安集掾的职务,从此走上反新复汉的道路。

因他为汉朝宗室,起义需要借助刘氏宗族的号召力,所以平林军遂于公元23年正月拥立刘玄为“更始将军”。

建元更始,恢复汉朝国号,自称玄汉王朝。

汉延宗更始帝刘玄汉昌宗建世帝刘盆子成家东汉初公孙述起成都,自立为帝,号成家。

光武遣吴汉﹑臧宫伐之。

述将延岑力战,公孙兵败,身死。

见《后汉书.公孙述传》。

公孙东汉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一统的朝代。

东汉又称后汉,乃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

东汉的首都洛阳被称为东京,因此又以东京为东汉的代称[1]。

共有十二帝,历经196年。

公元25年刘秀称帝,仍沿用汉的国号,定都洛阳。

[2]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3]东汉时,三公权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东汉皇帝列表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安帝刘祜汉少帝刘懿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汉少帝刘辩汉献帝刘协三国三国(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或至265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

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中国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因此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许多进步。

三国皇帝列表及简介魏国曹魏魏国是周朝时期由华夏族(汉族别称)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魏氏,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封给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

《诗经·魏风》当中的“魏”指的就是春秋时代的魏国,而非战国时期的魏国。

魏皇帝谱*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魏齐王曹芳(邵陵厉公)高贵乡公曹髦魏元帝曹奂蜀汉蜀汉(221—263),即季汉(西汉、东汉的延续),三国之一,为汉皇室后裔刘备所建立,国号为“汉”。

而由于刘备所建立的政权以蜀地为根据地,所以多被称为“蜀”。

以其地称其国,其实是对刘备政权的蔑称,但后人逐渐习惯了这个称呼,而又为了承认刘备建立的汉室政权,所以称其为蜀汉。

_蜀汉皇帝谱汉昭烈帝刘备汉孝怀帝刘禅东吴_吴国(222—280)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孙权建立的政权,亦称孙吴、东吴。

是在三国之中水军最强的一国,占领扬州(古代)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

东吴势力发迹于孙坚时代,3世纪由孙权建立的政权,开始建于吴郡(今苏州市),后孙权筑石头城迁都建业(今南京)。

222年,因与蜀汉决裂而预感兵危将至,加固孙曹联盟,孙权让曹魏封己为吴王,名义上作为曹魏的藩国吴国始立。

229年四月,孙权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东吴也应始于此年。

280年,亡于西晋。

东吴的灭亡也标志着汉末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晋朝基本完善了统一。

吴国也展开海上的发展,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吴都建业。

*武烈帝孙坚*长沙桓王孙策(孙坚子,孙权之兄)吴大帝孙权吴景帝孙休吴乌程侯孙皓晋朝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

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

266年司马炎登基,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

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灭西晋,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乱华”。

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

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

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

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

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

晋朝皇帝列表西晋西晋(公元266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封建王朝。

西晋为时仅51年,如果从灭吴开始算起,则仅立朝37年。

共6个皇帝。

[1-3]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出身于河内司马氏的世族,祖父司马懿乃三国时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其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都是曹魏时权倾一时的权臣,权势超过君主。

西晋历代皇帝列表*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赵王司马伦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东晋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西晋灭亡后,统治范围因为中原陆沉,少数民族内迁,建都洛阳的晋朝(西晋)亡国,公元317年,镇守建康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1]东晋是门阀世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

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

420年,宋公刘裕废除晋安帝,建立刘宋,进入南北朝时期。

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

_历代皇帝列表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成帝司马衍康帝司马岳穆帝司马聃哀帝司马丕海西公司马奕简文帝司马昱孝武帝司马曜安帝司马德宗恭帝司马德文十九国成汉成汉(也称成、后蜀;304年-34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之“十六国”之一。

西晋末年,秦、雍二州连年荒旱,略阳、天水等六郡氐族和汉人等不得不流徙至梁、益地区就食。

元康六年,氐首领李特率民入蜀。

他们入蜀后,由于地方官吏的贪暴和政府限期迫令流民还乡,流民领袖、略阳氐族李特等利用流民的怨怒,于301年在绵竹聚众起义。

李特及其弟李流死后,特子李雄继领部众,攻下成都,据有益州,建立成汉。

后李寿改国号为汉。

李雄是巴氐族人。

都成都,盛时有今四川东部和云南、贵州的各一部分。

347年,成汉为东晋实际统治者桓温所灭,历五主,共四十四年。

*(成)景帝李特*(成)秦文王李流(成)武帝李雄(成)哀帝李班(成)幽公李期(汉)昭文帝李寿(汉)末主李势汉赵汉赵即前赵。

319年赵国分裂为二赵:关中的刘氏“赵帝”和关东的石氏“赵王”两个独立政权。

史家为加以区分,将关中的刘氏赵国连同刘渊所建的汉国,即将稍前的(屠各)刘姓政权统称为前赵,而将随后的石姓赵国称为后赵。

[1-2]前赵(304-329),亦称汉赵,十六国时期16国之一,是西晋晚期少数民族第二个建立的政权。

304年十一月,刘渊以复汉为名,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北[3])即汉王位,改年号为元熙,定国号为汉。

正式建立汉国(匈奴汉国)。

(汉)光文帝刘渊(汉)梁王刘和(汉)昭武帝刘聪(汉)隐帝刘粲(赵)秦王刘曜后赵十六国之一。

羯族石勒所建。

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后迁邺(今河北临漳县西)。

盛时疆域有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分。

历七主,共三十二年。

明帝石勒文帝石弘武帝石虎正帝石世成帝石遵仁武帝石鉴兴武帝石祗冉魏冉魏(350-352)是十六国时期汉人冉闵所建立的政权。

350年,冉闵在后赵政局混乱的情况下杀死当时的后赵君主石鉴,夺取后赵政权并称帝,定都邺,国号大魏,史称冉魏。

352年,冉闵被前燕君主慕容儁擒获并处斩,后来邺都也被攻破,冉魏灭亡。

武悼天王冉闵惠帝冉智前凉西晋之后,中国北方虽处于“十六国”的大分裂时期,但偏踞西北的前凉张氏割据政权仍积极经略西域,使西域一度前曾成为前凉版图之一部分。

这一段历史时期,在西域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就全国而言,前凉经略西域史是中国西北边疆史的一部分,它为中国西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乃之民族大融合有不可忽视的历史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