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管理本章重点:1、掌握文化的特性和文化管理的基本内容2、了解外国文化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3、掌握中国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途径一、文化与文化事业1、文化的特性☎文化具有公共性和私人性的双重属性。
一方面,文化作为人类精神生活方式的总和是抽象的,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决定了文化的公共性、公益性、普适性;另一方面,文化的现实载体又是高度分散化的、物质化的,决定了文化的私人性。
☎它的双重属性普遍地表现为另外的两重属性,即文化同时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和产业的属性。
文化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一面往往直接和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任何政府都会非常重视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会以各种形式加以控制和引导,而它具有私利性的一面,又可以直接和文化产业相联系。
2、文化事业(1)文化事业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它不能等同于文化,而是要与中国特有的‘事业’和‘事业单位’概念联系起来理解。
现在我国属于文化事业单位的范围,具体包括文化部系统、新闻出版总署系统和广播电视电影总局系统。
即现在我国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广播电视电影总局三大国家部委下属的所有部门和行业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事业的范围。
(2)文化事业的主要类型:从管理的角度,以提供文化服务是否收费和收费多少作为划分标准a、公益性文化事业:即非营利性文化事业,是以满足社会共同的文化需要为目标的文化事业。
b、营利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即准公益性或个性文化,也是盈利性文化。
它是以满足特定的群体或个人的文化消费需要为主要目标的文化活动。
3、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联系:现在我们所谓的文化产业是从文化事业的概念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
(2)区别:就‘大文化事业’概念而言,文化产业是其中的一部分,二者是包涵和被包含关系。
就‘小文化事业’概念而言,文化产业是与其对应的概念。
在这个层面上,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文化事业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纯公共产品部分,他们是非营利的,所需经费是国家提供的。
而‘文化产业’则指文化中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甚至完全是私人产品性质的部分。
二、文化管理1、文化管理的内涵文化管理是各级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和各种文化企事业单位对各项文化事业和具体文化活动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
文化管理包括宏观文化行政和微观文化管理两个层面。
2、文化管理的基本内容(1)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与规划(科教兴国战略)(2)优化文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3)规范文化市场行为(制定文化市场管理规范)(4)引导文化消费倾向(引导群众不要消费迷信、赌博、色情等黄色文化产品)(5)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年)三、中国文化管理体制及其改革(一)中国文化管理体制的历程1、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统包统管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管理体制这一时期体制的弊端:a、所有制单一,国家“包办”文化,文化事业发展缺乏动力。
b、文化单位行政化,层层建立专业文艺团体,重复设置,造成人财物的浪费,有限的文化事业经费用非所需。
c、人事制度僵化,没有建立正常的人员流动和淘汰机制。
1、市场经济时期: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
以事业单位的改革为例:在改革的实践中,对文化事业单位分别采取了四种措施,前三种是针对有营利性职能的事业单位,第四种死针对主要承担公益性职能、需要保留的事业单位。
a、分离改制,即区分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职能和营利性职能,将承担营利性职能的机构从原来单位中分离出来,改制为企业。
b、整体改制为企业,即将主要是营利性的文化事业整体改制为文化企业,国家不再承担它们人员和业务活动经费。
c、‘一步到位’,即对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直接进行股份制改造。
d、加大投入,即国家对确定保留的、主要是承担公益性职能的事业单位,加大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二)中国文化管理体制的内容、现状和问题1、体制内容:首先,在文化事业所有制上,采取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体制。
改革开发以来,在文化事业领域,我国在坚持文化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其他经济成分,变国家办文化事业为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上,全社会共同兴办文化事业的局面,先后涌现了一大批农村文化个体户、民办演出团体、自由职业撰稿人、个体书商、自由职业演员、自由职业制片人、民办图书馆等,大大促进了各类文化产品的生产,成为公有制文化经济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其次,在文化事业运作机制上,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结构。
过去文化行政部门一手包办事业的局面已被打破,众多私营、民营、三资文化企业在文化市场中兴起,通过市场机制向人们提供文化娱乐服务和通俗文化产品。
再次,在文化事业管理方面,改善公共管理方式,建立新型文化行政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大量有关文化事业的法律法规和规定,这些文化法律为依法行政奠定了基础。
文化行政部门还减少了对文化事业发展的直接干预,弱化行政指令的色彩,强化宏观调控,尤其是大量运用经济调控手段,变单一的文化行政为多样的文化管理,初步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宏观文化行政体制。
2、现状:1)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0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799个,文化馆(含群艺馆) 3217个,文化站37384个,村(社区)文化室247332个,2)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如2001年到2007年,全国文化事业投入总计753亿元(年均109亿元)。
2008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达248.07亿元,比2007年增加49.11亿元,增长幅度为24.68%。
3)设施建设状况有了较大改善。
如国家发改委从2002年到2005年投资4.8亿元,用于扶持1086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到“十五”期末,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基本实现。
4)重大文化工程顺利实施,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内容配置。
5)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改革。
如加强了对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两个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指导。
3、问题:1)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差距很大。
如2008年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投入共计62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5.2%,而对城市文化的投入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74.8%,后者比前者高49.6个百分点。
2)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如县文化馆共有2806个,不具备基本服务条件的1536个,占55% 。
县图书馆共有2414个,不具备基本服务条件的675个,占28% 。
乡镇文化站共有32976个,不具备基本服务条件的乡镇文化站2.67万个,在建7000个。
3)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在扶持民办文化发展,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方面,还缺乏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手段。
4)运行机制不够灵活等。
部分文化单位改革力度不够,功能萎缩,服务效能减弱四、外国文化管理体制的类型及其特点一个国家的文化管理体制是该国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在文化事业管理工作中的折射。
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尽相同,采取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也各不相同。
如果从政府管理文化的方式和手段上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社会调节型、多元复合型、政府主导型和政府严控型。
2、社会调节型管理体制定义:是一种依靠社会力量引导、调节文化事业的开放式管理体制。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政府不直接介入文化事业的管理,而主要是通过立法、公共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社会力量即民间文化机构和中介组织是调节文化事业的主要力量。
这也是间接管理文化的体制。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均采用这种文化管理体制,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
主要特点:a 文化立法较为健全b 不设文化行政部门,政府机构不直接干预文化事业的发展c 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文化事业采取不同的政策2、多元复合型管理体制多元复合型文化管理体制是一种综合运用集权、分权和放权等多种复杂手段进行文化事业管理的体制,即在同一个国家里,对不同文化产业或相同文化产业的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同一文化产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甚至在同一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中,包含了截然对立的多元复合因素。
法国是采用这一模式的典型国家。
主要特点:a 设有专门的文化事业管理机构b 政府注重对文化事业的宏观调控c 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的积极作用d 利用文化手段来解决社会经济问题3、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是政府以强有力的方式引导和调控文化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文化事业虽以私人兴办为主,但政府并不放任自流,而是积极主动引导,使文化发展‘繁荣’而不‘出格’。
这是后发国家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体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就是采用这种模式的典型国家。
主要特点:a 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b 强化政府对文化事业的管理c 政府加强对文化发展的引导d 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4、政府严控型管理体制政府严控型文化管理体制,是一种由各级政府及其主管行政部门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调节文化事业的管理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文化事业主要由国家兴办,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政府规定并以指令性计划加以实现,政府对文化单位实行直接的、微观的和全面的控制。
这是一种中央高度集权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前苏联、朝鲜和改革前的中国都实行这种模式。
主要特点:a 设置专门机构进行垂直领导b 文化部处于专门管理机构的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