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川专用第十二讲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与虚词《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并评析其思想内容。
了解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建议是:“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川中考考情追踪及趋势分析:近几年中考,对实词的考查以解释为主,也有少数地区采用选择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掌握。
对虚词的考查,全是选择题题型。
在四川中考语文试卷中,这一讲的内容是多年不变的考查重点,题型和分值都比较稳定,各省市出题分值一般均在6至8分之间。
对实词的考查预计重点集中在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几个知识点上。
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之、而、为、以、其、于、也”等虚词上。
一、(2019·广安)文言文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
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
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惟荀罃①之拔逼阳②,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③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
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
②逼阳:姓,古夷族一支。
③遽:迅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又何间.焉()(2)望其旗靡.()(3)惟荀罃之拔.逼阳()(4)先备.外援()【思路点拨】1.考查的是文言实词。
“间”是“参与”的意思,属于一词多义现象;“靡”是“倒下”的意思,“拔”是“攻下”的意思,“备”是“准备”的意思,都是动词。
平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知识的梳理、归纳。
2.考查的是文言虚词,语境不同,其含义也随之变化。
A项第一个“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第二个“之”是代词,代齐军,翻译为:它;B项第一个“遽”是“迅速”的意思,第二个通“讵”,岂;C项两个“善”都是善于、擅长的意思;D项第一个“故”翻译为:原因,第二个翻译为:所以。
【答案】1.(1)参与(2)倒下(3)攻下(4)准备 2.C二、(2019·泸州)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大铁椎传(节选)魏 禧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
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
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
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
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
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造.饮辄尽(造:往、到)B.衔觞.赋诗(觞:酒杯)C.多力善.射(善:喜欢)D.不冠.不袜(冠:戴帽子)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亲旧知其.如此安陵君其.许寡人B.黔娄之.妻有言吾妻之.美我者C.人以.其雄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子灿寐而.醒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思路点拨】1.考查的是文言实词。
C项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无“喜欢”的意思,属于一词多义现象。
平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知识的归纳、记忆。
2.考查的是文言虚词,语境不同,其含义也随之变化。
A.代词,代五柳先生/助词,加重命令语气,一定;B.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答案】1.C 2.C2017年四川中考文言实词解释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为考查重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将是考查的主要内容。
预计四川各市州在考查实词理解时,多数地区会采用解释填空的题型,少数地区会采用选择题题型,估计分值在4分左右。
在考查虚词理解时,多数地区会采用选择题题型,少数地区会采用解释填空的题型,估计分值在2分左右。
(内容与题型)文言词语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中考以考查实词为主,虚词次之。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
虚词考查一般集中在几个常见的虚词上。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之、其、而、以、于。
正确解释文言词语的前提是弄清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
一、实词的用法:1.古今异义词(1)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
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①程度减弱。
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②范围缩小。
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2)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3)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主要有三种情况:①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
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②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
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执,性格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③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
如“鄙”,古义表示“见识浅陋”,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4)词义转换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换。
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
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②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
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③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
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
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
2.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
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
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如“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
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现举两例:(1)亡①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逃跑。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③灭亡。
国恒亡。
④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
(2)安①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②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风雨不动安如山。
③疑问代词,怎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
④动词,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
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原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
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3)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这里转化为动词“打洞”。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
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作动词用,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困苦”。
(5)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里作状语,意为“像狗一样”。
(6)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
(7)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