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论文范文2篇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论文范文一: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分析摘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家庭教育滞后已经影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应通过优化家庭教育外部环境、提高家长素质、加大学校对家长进行指导的力度等方式来完善中国农村家庭教育。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试图了解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通过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提出科学发展农村家庭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对策一、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通过对某市农村小学生家长进行了关于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一)家长文化水平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42﹪,有的家长是小学学历,在调查过程中,有的家长因为不认识字而拒绝完成问卷。

高中文化程度的家长占37.5﹪,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08﹪。

(二)家庭环境1.家庭结构。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其中来自三口之家的占58.34%;三世同堂,占29.17%;离异家庭,占12.5%。

孩子大多数时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占66.67%;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占 6.25%;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占25%;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占2.08%。

2.家庭教育条件。

在针对家长空闲时通常和孩子做什么的调查中发现,有27.08%的家长能够在空闲时和孩子翻翻书,共同学习;16.67%的家长有空时会鼓励孩子发展特长;16.67%的家长经常引导孩子动脑筋和孩子一起学习;27.08%的家长因为工作忙很少和孩子在一起。

调查显示,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单独房间、专用桌椅、台灯和各种学习用品的占27.08%;能够提供以上三种的占16.66%;提供以上两种的占14.58%;只能够提供一种的占41.67%。

(三)家长教育方式在家长的教育方式这个问题上,调查显示,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85.42%的家长会帮助孩子找到犯错误的原因,然后再进行教育;有14.58%的家长会批评或打骂孩子。

遇到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情况,68.75%的家长会主动找孩子谈心从而找到原因;18.75%的家长会选择找老师来了解情况;也有12.5%的家长会不问原因直接动手打孩子。

关于“人前教子”这样的教育方式有16.67%的家长认为这样做很对;83.33%的家长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是不对的。

但是仍然有25%的家长经常在人前教子,75%的家长不这样做。

(四)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态度和期望程度在调查中笔者通过对家长是否和孩子讨论有关学习方面的问题和家长平时是否花时间陪孩子做功课来体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52.08%的家长经常和孩子讨论学习上的问题;25%的家长偶尔会和孩子讨论学习上的问题;20.83%的家长只有在孩子学习上出现问题时才会和孩子讨论;有2.08%的家长在亲朋聚会时才会说起孩子的学习。

大多数家长还是愿意花时间陪孩子做功课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6.67%的家长会经常陪孩子做功课;29.17%的家长偶尔会花点时间陪孩子做功课;有 4.17%的家长不会陪孩子做功课。

关于家长对孩子学习情况的期望程度调查结果显示,81.25%的家长希望孩子们门功课都要优秀;12.5%的家长觉得孩子只要各门功课及格就可以;有4.17%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就行。

二、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家长文化水平偏低家长的文化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孩子的培养。

家长也想教育好孩子,却苦于没有方法。

不知道应该怎样引导孩子,有的家长主观上希望孩子成才、学好,却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对孩子的学习方法指导不了。

农村家长平时很少读书看报,家庭缺乏学习氛围,不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当在生活中,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是有自己的自尊心和想法的,家长不顾孩子的自尊心和个性的发展,用自以为是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对犯错的孩子更不讲究批评方式,甚至以粗暴态度对待子女,伤害孩子的自尊。

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孩子一犯错,就翻来覆去地讲。

这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不良行为或习惯,反而容易强化这种习惯。

(三)家庭物质环境匮乏,学习气氛不浓厚影响孩子的学习在调查中发现,家长会忽略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

家长能够提供各种学习用品等的物质条件的仅占27.08%;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四)家长对孩子的发展置之不理或期望过高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孩子自主发展也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部分家长片面地认为:自主发展就是让孩子自己发展、随意发展,往往对孩子的品行、爱好、兴趣等不闻不问,缺乏必要的辅导和教育。

有的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父母感到十分失望,从而丧失了对孩子的信心。

三、提高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质量的策略针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如: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方式不当等,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提高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质量。

第一,提高家长素质。

家长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自己首先要捧起书本来,身教重于言教,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榜样,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这样,能更好地辅导孩子学习,促进孩子成长。

要把提高家长素质作为改进农村家庭教育的重点来抓,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改善农村家长的教育理念,创建家长学校等。

第二,家长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以便于孩子更好的学习。

第三,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想法,正视孩子的缺点,避免使用粗暴的教育方式惩罚孩子,多和孩子沟通等。

第四,要广泛开展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第五,推行协同教育,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机制。

参考文献:[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柯国兴.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和对策.中国农村教育[j].2007,(11).[3]任晶莹.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教育发展研究[j].2009,(2).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论文范文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策略摘要:家庭教育本应在子女就读大学期间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却基本上处于缺失或无效状态,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认真分析造成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各种原因,并以此为根据,找出解决措施,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教育缺失家庭是每个人终身生活的场所,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学校教育起着有力的辅助作用。

大学生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中父母或年长者在子女就读大学期间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影响。

大学期间,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本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遗憾的是,当子女进入大学以后,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冲击力却明显降低,在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整体上来看是处于“缺失”的状态。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就与父母联系的次数而言,“间或性”突出地表现出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征。

子女进入大学以后,和父母之间由朝夕相处变成了几个月甚至是一学期一次的相见。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与大学生子女主要是依靠电子通讯设备保持联系,父母对子女在校情况的了解,主要依赖于子女汇报的单一方式。

事实上很多情况下,父母对子女在校信息的掌握是片面和不足的,父母很难及时有效地把握合适的时间和事件对大学生子女进行家庭教育,使得大学生家庭教育显得苍白和不足,这是客观情况使然。

但同时,子女进入大学以后,一方面父母对自己的约束减弱,自我的独立性得到加强,追求个性和自由,对父母所进行的“老三篇”教育存在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对充满新鲜和趣味的周围环境,大学生往往更愿意把精力和时间投注于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上,所以从主观上排斥和拒绝与父母交流。

调查显示,8%的大学生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43%的大学生很长时间才与父母联系一次。

空间距离的拉远,大学生子女偶然间或性地与父母联系,使得大学生家庭教育呈现缺失性的特征。

就与父母联系的方式而言,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呈现出“间接性”和“广泛性”的特征。

家庭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幼小的家庭成员多是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起来,在这一成长过程中,其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多是以面对面直接的方式进行。

除此之外,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呈现出情感性的特点,正如俗话所说“知子莫过父”———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以及长期共同生活的天然优势,使得父母对子女的生活习惯、性格品质都十分了解,在教育过程中更能采取“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家庭教育相比其他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然而随着子女进入大学,家庭教育所独具的“直接性”和“针对性”特征便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其他教育方式所具有的“间接性”和“广泛性”的特征。

父母和子女之间由于客观物理距离的拉大,对大学生子女所进行的家庭教育不得已变成了一种远程教育。

在这种情况下,80%的大学生依靠电话与父母保持联系,8%的大学生选择依靠书信与父母保持联系。

父母通过间接的方式获知子女的情况,对子女日常的所思所想并不能真正完全地把握,从而选择了泛泛地关注子女的成长和学习,对具体的事情不能及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就与父母交流的内容而言,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呈现出“偏导性”的特征。

所谓“偏导性”就是指父母对大学生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物质生活和身体健康程度上,对子女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爱好、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关注不够。

父母和大学生子女由于生活的空间距离拉大,对子女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愈发地缺乏了解。

因此父母对大学生的教育更多地以“嘘寒问暖”的方式表现出来,更多地是在物质生活上尽可能地满足子女的需要,如父母在与子女通信聊天时,经常询问子女学习成绩是否进步,而对子女由于高中和大学所表现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所产生的困惑甚至是不适应缺少关心;经常询问子女日常的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内容,而对子女在人际关系、参与集体活动等方面缺少关心;经常询问子女以后的工作规划和工作前景,而对子女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树立缺少关心,更有甚者,对子女所表现出来学习兴趣不高、道德信仰缺失、法制观念不强、生命意识淡薄等严重情况居然一无所知。

总的来说,父母在对大学生子女精神教育方面出现了“缺位”。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现状的原因分析1.社会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视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上对知识分子普遍存在崇拜现象,人们习惯把大学生放在“天之骄子”的高度,从主观认识上过分夸大大学生的能力,认为大学生可以处理好一切问题。

很多家长都认为子女在就读高校期间,如果还要依靠家庭的帮助,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