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儿童文学①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②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③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④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二、古典意义的儿童文学①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如《牛郎织女》《葫芦兄弟》。
②注重故事性、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如元代卢韶《日记故事》、明代萧汉冲《龙文鞭影》、清代程允升《幼学琼林》。
③经过专门编纂的所谓‘陶冶性情’的成人文学作品:如《千家诗》、《神童诗》。
④古典文学中适合儿童特点,事实上也常为儿童读者所选择和接受的作品:如《西游记》三打白骨精、《水浒》武松打虎。
三、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作家在现代自觉的儿童文学观念的指导或影响下创作的供儿童阅读的作品。
四、儿童读物广义:包括了儿童读物。
狭义:除儿童文学读物以外的各类适合儿童阅读的版物。
五、“儿童文学”和“儿童读物”联系与区别共性:成年人为儿童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改编、出版的精神产品区别:两者性质不同,儿童文学的文学性是一种有机的、整体性的审美构成,而不只是传达知识内容的形象化手段。
儿童读物并不具备独立的、完整性的艺术品格和审美价值。
结论:儿童文学和儿童读物是两个内涵和范围都不相同的概念六、成人读者接受儿童文学的主要原因①一类成人读者是出于“身份”或“职业”的需要走向儿童文学。
在家庭中,家长的身份需要;在学校里,老师的职业需要;在儿童文学的社会化的生产过程中,编辑、评论家的职业位置需要。
②另一类情况是有些成人读者在阅读天性上、在文学心灵的深处与儿童、儿童文学有一种沟通、默契和认同感。
在这类阅读中,成人读者摆脱了文学以外的种种功利目的和戒备心理,而进入到一种与儿童文学的纯净的艺术交流和对话之中——他们在这里重温了久已失落的童年的梦幻,唤醒那潜埋着的童年生命感觉,仿佛又寻回了那随生命的消逝而变得十分遥远了的精神家园。
七、儿童读者的特殊性①生理层面②心理层面③文化层面八、儿童读者的多样性儿童读者的多样性表现在年龄、性别、智能、心理个性、文化等诸多方面。
其中年龄因素所导致的儿童读者的多样性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①性别差异。
儿童读者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其文学阅读兴趣和能力会显示出性别差异。
②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与儿童读者的文学阅读能力发展水平有关。
③心理个性差异。
导致儿童读者多样化的原因还可能来自其心理个性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儿童读者在文学阅读动机、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④文化差异。
文化常常归属于特定的民族、阶层或集团,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差异乃至对峙来。
九、根据儿童年龄的特点,儿童文学的具体形态,主要特点幼儿文学(3-6岁)①形象直观;②语言的音乐美、色彩美;③以游戏为主童年文学(7-12岁)①故事性强;②主题思想浅显;③艺术手法增强少年文学(13-15岁)①深刻性;②艺术性十、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即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艺术品性。
其主要表现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朴素这几个方面。
纯真:例李其美的《鸟树》,几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把死了的小鸟埋在地里,插上一根葡萄枝条,他们认为会长成大树,会开出鸟花,会结出鸟果,鸟果熟了,会跳出很多小鸟。
这种美好的愿望和想象正是儿童心灵纯真的自然流露,也构成了作品纯真之美的内在质素。
稚拙:稚拙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艺术本能,一种美学天性,也是一种富于魅力的美学特质和形态。
它主要表现在①内容方面,如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一个男孩捡走了小女孩的一只大拖鞋,还说等他将来有了孩子的时候,他可以把它当摇篮使。
这种生命初始和成长阶段中的稚拙情态,是儿童文学稚拙美的主要内容。
②形式方面,如张天翼《大林和小林》中的叙述语言:“…..后来乔乔的鼻子常常要掉下来,后来乔乔说话的时候一不小心,乔乔的鼻子就…各笃‟掉下来,乔乔上火车的时候,乔乔的鼻子就掉下来了…..”在这里,鼻子掉下来的情态由于语言不断重复的叙述组合方式,产生了一种幼儿搬稚拙的口语形式风格。
欢愉:儿童不喜欢枯燥的故事和乏味的叙述,因此儿童文学总是洋溢着浓郁的谐趣和欢愉之美。
如木子的童话《长腿七和矮腿八》中,作者巧妙额运用夸张和变形手法,设置了长腿七和矮腿八这样两个浑身透着喜剧味儿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对比和互动,使故事处于极不协调的滑稽状态。
这种喜剧手法,造成趣味性和幽默效果,构成一种轻松,清新的欢愉之美。
变幻:儿童富于幻想和探究性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总是更富于幻想,更多惊险色彩和神奇意味。
这样就构成了儿童文学作品迷人的变幻之美。
如郑渊洁《杰克和贝塔历险记》中,两只可爱的小老鼠当上了勇敢的飞行员和坦克员,作者时而让飞在空中飞机和开在地上的坦克展开惊心动魄的大战,时而又让他们联合起来,制服猫王国的国王。
作品所塑造的滑稽有趣而又神奇勇敢的形象和上天入地的情节运动,充分满足了儿童读者喜欢幻想,追求新鲜,刺激的审美心理,充分展示了儿童文学的变幻之美。
质朴:质朴美就是本色的自然、淳朴之美。
儿童文学的质朴之美,来源于儿童生命、精神中所蕴含的质朴品格和儿童文学创造者质朴的人格品质。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质朴既表现为作品形式方面简洁、朴素的表达风格,也表现为作品心理内含的朴素。
因此,质朴拒接雕琢、矫饰和华媚,并成为儿童文学天然拥有的美学质。
第二章一、儿童文学作者应具有的条件①要有对儿童的爱心好责任感。
②要有独特的生活积累。
③要有特殊的审美意识。
⑤要有特殊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从创作动机看,儿童文学作者的分类(一):自觉型即他们具有明确“为儿童创作”的目的。
①教育型。
例张天翼②社会使命型。
例如曹文轩③娱乐型。
例郑渊洁(二):自发型即他们并没有的“为儿童创作”的目的。
①童心型。
②儿童崇拜型。
③童年回忆型。
例陈丹燕《中国少女》三、儿童文学的创作过程有哪几个阶段?和成人文学创作相比各阶段有什么特殊性?①题材,②构思,③文学表达四、你是怎样理解两种审美意识的协调作用的?试以你自己的儿童文学创作实践的例子说明之P38-39文学创作是一种审美活动。
如前所说,儿童文学作者的创作心理共存着两种审美意识:成人审美意识和儿童审美意识。
两种审美意识的协调作用自始自终支配着整个儿童文学创作过程:一方面,成人审美意识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它清醒地把着审美水平的关,提高和深化着儿童的审美水平;并且自觉而热情地调动着儿童审美方式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儿童审美意识又始终发挥着制约作用和能动作用。
它随时提醒作者要顾及读者的审美能力,防止成人审美意识的排斥和取代。
又当仁不让地处处表现自己在审美方式上的才干,使自己居于台前,而把成人审美意识推到幕后。
五、儿童文学有哪三大母题?试举例简述每个母题的特点(表述方式)?P41儿童文学创作的三个最基本的母题是:①爱的母题。
“爱的母题”所体现的,是成人对于儿童的眼光,有一种“亲切温馨”(母爱)或“端庄深邃“(父爱)艺术气氛。
(成人身份的表述方式)②顽童的母题。
“顽童的母题”则体现着儿童自己的眼光,有一种“奇异狂放”的艺术气氛。
(儿童身份的表述方式)③自然的母题。
“自然的母题”所体现的则是人类共同的目的,有一种“悠远率真”的艺术气氛。
(人类共同身份的表述方式)第三章一、儿童欣赏文学有什么特点?P44-46①偏重直观感受。
②易于情感投入。
③善于模糊解读。
④拙于鉴别详判。
二、文学批评?P46文学批评是指对作家作品心脏各种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评价,是一种专门的文学理论行为。
人们总会在文学欣赏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判断,并形成整体上的或某一方面,某一点的评价,这就是文学批评。
三、文学批评和文学欣赏关系P46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密不可分。
批评是以欣赏为基础的。
人们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审美感受,同时也获得了审美理解。
文学欣赏比较随意、主观和感性,文学批评比较严谨、客观和理性。
四、儿童文学批评的特殊性和标准是什么?P48特殊性:儿童文学批评的特殊性要做到客观、公正,又必须和儿童读者沟通,了解他们对作品的反应。
标准: ①要让孩子们看了能够得到一些益处。
②要让孩子们爱看,看的进,能够领会。
五、为什么要进行儿童文学的阅读指导?P50-51①能够帮助少年儿童明确文学阅读的目的性,使他们养成正确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②引导少年儿童在阅读中提高文学欣赏的能力,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
六、家庭阅读环境和学校阅读环境各有什么特点?P52-53家庭阅读的特点:①重视图书的选择,把孩子们的阅读趣味引导到高雅的文学审美上来。
②重视“亲子共读”,把正确的审美趣味和习惯影响给孩子。
③牏好文学阅读和电视收看的关系,家长有责任引导孩子摆脱过分迷恋电视中通俗视听文化的偏废现象。
学校阅读的特点:①带有较强的教育色彩。
②具有明显的集体性。
③带有更多的实践训练性质。
七、儿童文学阅读指导应有哪几个步骤和方法?P54-55步骤:①了解指导对象及图书情况。
②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图书的可能,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儿童文学作品。
③对作品的推荐和介绍。
④组织作品评论。
⑤巩固阅读效果。
方法:①组织文学兴趣小组。
②组织班级图书角。
③开展读书竞赛活动。
④举行诗歌朗诵会活动,故事讲演会等。
⑤组织各种文体的征文活动。
第四章一、儿歌:以低幼儿为接受对象,用口语化的韵语唱诵的,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童谣。
(一):简述儿歌的历史演变。
P58①文字出现前已存在,是祖先教育、娱乐后代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下海家们利用儿歌来作为改朝换代的舆论工具,强烈的政治色彩也就成了中国古代儿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迷信色彩也很浓重。
③直到明代,儿歌的观念才发生了大的变化,开始突破五行迷信的束缚,从儿歌世代流传的实际情形来解释儿歌的特点,并且重视儿歌对儿童的教育意义。
④清代的儿歌观念趋向多元,也有神秘主义倾向出现。
至少尊重了儿歌的现实。
⑤真正从儿童文学意义上形成的儿歌观念则是本世纪的事,由于有新文学化思想的关照,有传统儿歌观念的批判继承,有西方儿歌理论的借鉴,儿歌观念也变得更切近于儿歌的扑鼻,并且具有科学性,民主性的现代精神。
创作儿歌的出现,便是儿歌走向自觉的标志。
(二):儿歌在艺术上的特点P59-61①自然合节的音乐性。
②天机活泼的稚拙美。
③歌戏互补的可操作性。
(三):儿歌的主要艺术形式1.摇篮曲:催眠曲,是成人哄婴幼儿入睡时所吟唱的儿歌,内容通俗浅显,节奏柔和舒缓,语言柔美流畅2.数数歌3.连锁调4.问答歌5.绕口令6.颠倒歌:也称滑稽歌、古怪歌,是一种使用夸张、颠倒的手法来描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情状,达到以表面的荒诞揭示事物本相和实质的目的的传统儿歌形式。
7.对花调8.谜语歌9.时序歌二、儿童诗:是属于“儿童”的诗,适合儿童阅读、吟诵,为童年所理解、欣赏、喜爱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