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 •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说:“它(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存在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说:“……美国正在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
”上述材料说明()A .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军事上的冲突B •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国家关系的紧张C.意识形态的对立压倒其他国际关系D •美苏对峙,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解析】从美苏双方相互的言论看,体现了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但意识形态的对立不是影响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也未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事上的冲突及即将爆发战争的地步,只是导致两国国家关系的紧张。
【答案】B2. 西方媒体曾指责中国“黑客”攻击美、德、英等国的政府或军方网络。
中国外交部表示,这些言论是冷战思维的表现。
“冷战思维”的核心内容是()A .打击B .遏制C.合作D .共存【解析】冷战的最初含义是指美国采取一切非武力手段,来遏制共产主义。
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很多国际问题上,仍旧用这一观念处理事务,被称为“冷战思维”。
【答案】B3. 杜鲁门称,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 .都是美国遏制战略的组成部分B .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C.都着眼于反共反苏D .都为了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杜鲁门主义规定了马歇尔计划的基本原则,美国通过经济援助来推行外交政策,用经济手段施加政治影响和压力。
通过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美国把西欧纳入了对抗苏联的轨道,正式形成了以自己为首的西方集团。
故A、C、D不符合题意。
杜鲁门主义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不是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故B是错误的,符合题意。
【答案】B4. 从1948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基本为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叭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美国的做法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美国这一“慷慨的举动”的实质是()A .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B .帮助欧洲经济复兴C. 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D. 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西欧国家接受美国的援助指的是马歇尔计划,而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的组成部分,实质是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巩固资本主义阵营,对抗苏联。
【答案】D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 .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 .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 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 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的组成部分,而“冷战”的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答案】B6 •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该条约的签订()A •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B.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C .标志着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 .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解析】分析材料,“条约”应指《华沙条约》,1955年为了应对美国的扩张和威胁,苏联被迫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苏联和东欧7国在华沙缔结条约,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本题选C。
A应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B是雅尔塔体制的影响,D是杜鲁门主义的影响。
【答案】C7.如图为曾在1993年荣获普利策奖的《杜鲁门传》书影。
评论家普遍认为这本书是有史以来对杜鲁门描述最为详尽深入精彩的一部传记作品。
书中曾记载杜鲁门说过的一句话:“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这意味着美国要()A .称霸整个世界B .对抗社会主义C.维护世界和平 D .与苏联争夺霸权【解析】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可以判断这一言论实际上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宣言,其中B、C只是美国标榜的口号,D本身叙述错误,当时美苏争霸格局尚未形成。
【答案】A& 1949年美国发起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目的是()A .拉拢东欧国家B .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C.军事上遏制苏联 D .与华沙条约组织对抗【解析】本题可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美国发起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其“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遏制苏联,而不是针对殖民地的独立运动,B错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不包括东欧国家,A错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而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于1955年,D不符合史实。
故正确答案是C o【答案】C9. 下列有关“两极格局”的评价中,揭示出本质特征的是()A .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B .成立了国际协调机构一一联合国C.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D .意识形态不同的超级大国在全球的对抗和争霸【解析】两极格局主要是美苏主导,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导致了超级大国的对【答案】D10. 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与方位词相关的概念,如“南北对话” “东方”“西方”等,这些概念看似方位概念,其实包含了政治、经济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 的本质内涵是()A.西欧资本主义国家B •大西洋两岸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C.欧洲资本主义国家D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解析】这里的“东方”“西方”划分的标准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答案】D二、非选择题1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
1947年的冬天是气候恶劣的季节。
从1月到3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浮冰堵住了泰晤士河口;运载着食品给养的火车转眼之间就冻在铁轨上;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
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
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
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
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
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
――摘编自(英)弗斯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材料二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在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
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摘自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解析】第⑴问应该从所学知识中得出二战对欧洲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和对人们心理造成巨大冲击等原因;从材料一中得出1947年冬天气候寒冷的原因。
第(2)问从材料中得出一个重要影响一一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联合;从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如下影响:欧洲国家向美国靠拢、欧美结盟、遏制社会主义在欧洲的蔓延等,但要特别注意从欧洲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1947年冬季的恶劣气候使民众生活进一步恶化,人们的心理受到冲击。
(2)影响:西欧各国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加速了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联合与结盟;客观上有利于西欧走向联合;遏制社会主义的影响。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他们要求结束“冷战”。
现在这种愿望已经如此强烈,以致一切国家的政府都不得不加以考虑了……自然财富、人们的劳动、科学的进步,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来准备战争。
军事开支不断地降低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阻碍经济发展。
在扩大贸易联系的道路上存在的障碍损害着普遍繁荣。
国家主权和各民族自决权由于国家的内政经常受到干涉遭到破坏。
由于存在新旧军事条约以及在外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使得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遭受着威胁。
有人正企图利用“冷战”来为殖民统治辩护。
他们正使用武力,在某些地区甚至用战争来蹂躏各国人民独立的权利。
――《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委会关于永远结束冷战的声明》(1959年)(1) 据材料,概括指出“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的原因。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此起彼伏,但并没有演变为新的世界大战,为什么?【解析】第(1)题从材料“自然财富、人们的劳动、科学的进步,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来准备战争。
……在某些地区甚至用战争来蹂躏各国人民独立的权利”概括得出;第(2)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对峙格局造成的两方面影响、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世界人民的要求等方面回答。
【答案】(1)原因:①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被用于准备战争;阻碍经济和贸易发展;②降低人民生活水平;③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受到破坏和威胁;④维护殖民统治,破坏独立等。
(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一方面互相争夺,危机不断;另一方面又竭力避免直接碰撞,避免了战争的发生;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有利于抑制战争的爆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