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史上封建帝王为了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同时,它也是一个封建或割据政权的标志和象征。
因此,自汉武帝时采用年号起,历朝历代帝王或分裂割据者、农民起义首领基本上都取一个或数个年号,表示正统,图个吉利祥瑞。
沿袭到清末,采用过的年号约八百多个,历时2500多年。
汉武帝以前没有年号,以帝王的年次纪年,史书记载时则连同帝号合称。
比如周宣王元年、二年、三年,鲁隐公元年、二年、三年等,一直延续到出皇帝位,下一嗣王即位或改朝换代新帝即位,则用嗣王或新帝的年次纪年,称元年、二年、三年等。
年次纪年到了汉代,特别是汉文帝、景帝时期有所变化。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前十六年用年序纪年,称元年、二年……十六年;后七年,即第十七年起,改称后元年、后二年……后七年。
景帝在位十六年,前七年称元年、二年……七年;后六年称中元年、中二年……中六年;最后三年,称后元年、后二年、后三年。
后三年正月景帝死,武帝即位。
这种现象,史称"改元"。
有史以来,自"帝号纪年"或曰"王位纪年"起,帝王在位期间没有"改元"现象,"改元"自文、景始。
文帝在位一次改元,景帝在位两次改元。
改元的原因,盖如《汉书·文帝纪》所说:"十六年秋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
令天下大酺,明年改元。
"汉代方土方术盛行,深信纬迷信和天谴天瑞,因此在"间者(指前十六年)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早疾疫之灾,朕甚忧之"的情况下,汉文帝于十六年九月得到玉杯,且上刻有"人主延寿"词语,认为时来运转,吉利祥瑞,便命令天下臣民大玲T宜群饮庆贺,拟定明年改元。
张晏注亦云:"新坦平候日再中,以为吉祥,故改元年,以求延年之祚也。
" 这就是改元的原因。
不过,文、景二帝改元,本只改元年,没前元、中元、后元字样,这前、中、后是后人为了区分放、中、后而加的。
文、景二帝初改元,只改称元年,按年次往下纪,与后来的改元不同。
因为后来改元是已有年号,所谓改元实质上是改年号。
称年号自汉武帝始。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共有11个年号,前六个年号,每六年一换;后四个年号,每四年一换;最后一个年号仅二年。
他第一个年号名建元,颜师古于《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下注曰:"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
"实际上,武帝亲定的年号是其在位三十一年的"元封",下诏书"以十月为元封元年"。
这是汉初因秦制,以十月为岁首。
据史家考定,元封前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都是追加的。
因此应该说,我国古代历史上年号起于"元封"。
年号起于汉武帝"元封",建立年号的原因和意义何在?据《史记·十二·武帝纪》记载:"其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
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长星见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兽曰元狩云。
"即建立元年、取年号应以天瑞来命名。
所谓天瑞是天体自然降临的祥瑞物,长星(慧星)现,故命年号叫元光;郊得一角兽(白麟),因改元叫元狩。
年号的拟定,均选吉利样瑞词语,一般选用两个字。
如东汉章帝年号建初、元和、章和;晋武帝司马炎年号泰始、咸宁、太康、太熙等等。
也有四字的,如唐武则天年号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宋太宗赵光义年号太平兴国等等。
个别也用六个字的,如西夏白躁傧瞿旰?天授礼法延柞",西夏惠帝赵秉常年号"天赐礼盛国庆"。
年号没有超过六个字的.因年号过长不便称谓。
年号的改变也叫改元,改元有除旧布新之意。
一帝多号,因某种情况需要或获天瑞改元,如汉武帝见长星现,改号元光,获得白麟,改号元狩;获得宝鼎,改号元鼎等。
改朝换代均需改元,加唐高祖李渊灭隋改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四年为唐武德元年;明太祖朱元璋灭元朝改元惠宗妥懽贴睦尔的至正二十八年为明洪武元年。
嗣君继位也须改元,如东晋明帝司马绍继位改元帝司马睿永昌二年为太宁元年;南宋端宗赵昰继位改共帝赵显德佑二年为景炎元年。
像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及恭帝柴宗训继位均沿用太祖郭威年号显德的极少。
因此,可以说年号是历代一个正统王位、皇枚的标志,有了年号就有了正统王位、正统皇权,否则就失之。
比如历代番国奉行某皇帝的正朔就是一个明证。
所谓"奉正朔",就是奉行某皇帝的年号纪年。
如三国的以谁为正统,陈寿《三国志》以三国并列,各用各的年号纪年纪事,而习凿齿《汉晋春秋》则认为蜀为汉朝偏安,以蜀为正统。
东晋十六国前凉张轨,因对晋称臣,奉行晋的年号纪年,西域出土竹简上书有"建兴十八年"字样。
"建兴"为西晋愍帝司马业的年号,"建兴"只有五年,盖道途阻隔,前凉不知晋已南迁,此时已是东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说明奉正朔、用年号纪年的严肃性,奉行到底,不敢越雷池一步,反之就是叛逆。
年号,从它本身来说原是小事,仅为纪年方便的名号,然而就它产生的背景、条件,在历史上的作用等而言,可就复杂了。
研究历史、整理古籍等不得不注意,同时也是一般人应具备的常识。
年号纪年,原是我国古代史上特有的产物,在记载史事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然断断续续不十分方便。
建国后,我国正式采用公元纪年,历史上的年号纪年也可用公元对照,时间前后概念清楚。
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
“纪元”亦称建元,是纪录年度之始。
西汉以前,一个皇帝无论时间长短,都是既不改元,又无年号,一元到底,概称XX帝的XX年。
王号纪年比年号纪年方便一些。
彼时,承袭王位者,也只采用王号纪年,不建年号,如周惠王元年。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帝王们出于政治的需要,便逐渐改变了纪年的方式。
我国历史上正式改元是从汉武帝开始。
正式建立“年号”作为制度传袭下来,则在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
年号实行后,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要重建“年号”,即称为改元,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为止。
辛亥革命后,所用的民国岁次和袁世凯的“洪宪”仍留有年号的遗迹。
我国历代各朝所定的年号,为了称谓之便,大多以两个字命名,如汉初建、晋永和、唐贞观、宋元嘉、明万历等等。
但也有很少数是三个字、四个字以至六个字的。
三个字年号是从公元9年王莽的“始建国”开始的。
之后的还有“中大同”和“中大通”等。
四个字的年号就不少了,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唐代武则天称帝后采用的“天册万岁”、“万岁通天”,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
还有六字年号,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惠宗“天赐礼盛国庆”等。
封建帝王年号在用词上是十分考究的,总要经过反复筛选,采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应、元、天、中、永”等字开头。
因此历史上历代年号的采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现象,如用“建武”作年号的有7个;“建兴”有11个;“太平”做年号的达9个之多;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这些年号就分别各有6个皇帝使用过。
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导致年号重复。
先看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
庙号制度被废止。
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
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刘秀上庙号);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东汉另外还有几个皇帝孝和、孝安、孝顺、孝桓四帝有庙号,不过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通常也选择具有美好意义的字,例如太、世、高、神、圣、仁、睿、明、章等等。
从唐朝以后开始,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常常为“太宗”。
如果王朝帝系发生变化,则其庙号为“世祖”或“世宗”。
但是这并不是成例,也并不是通例。
以下将中国历史上庙号为太、世的帝王简要摘列如下:汉太宗文皇帝刘恒开国皇帝高祖刘邦庶五子西汉第五代皇帝晋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开国皇帝中宗司马睿少子东晋第八代皇帝成汉太宗武皇帝李雄益州牧李特第三子成汉开国皇帝前凉太宗成王张茂开国国王高祖张寔弟前凉第二代国王前秦太宗高皇帝苻登世祖苻坚族孙,苻敞子前秦第六代皇帝宋太宗明皇帝刘彧开国皇帝高祖刘裕孙,太祖刘义隆第十一子宋第六代皇帝梁太宗简文皇帝萧纲开国皇帝高祖萧衍第三子梁第二代皇帝北魏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开国皇帝太祖拓跋跬长子北魏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开国皇帝高祖李渊次子唐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至仁应运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赵光义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弟,赵弘殷次子北宋第二代皇帝辽太宗孝武惠文皇帝耶律德光开国皇帝太祖耶律阿保机第二子辽第二代皇帝金太宗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完颜吴乞买(完颜晟)开国皇帝太祖完颜阿骨打弟,完颜劾里本第四子金第二代皇帝明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朱棣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第三代皇帝清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开国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第二代皇帝再看谥号: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