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医疗保障情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医疗保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情况的调查报告
—来自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的实地调查
前言
“生产进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村医疗保障则是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的关键所在.为了进一步宣传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政策,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力加强农村医疗保障,感受和谐社会,了解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我和其他一些好朋友组成的寒假实践队对此展开了以“农村医疗保障情况”为主题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09年1月30日-2月8日,寒假实践队的8名成员组成调查小组.深入晋江市深沪镇狮峰村,科任村,南春村, 对不同年龄及性不的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活动。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为主,要紧进入一些人群较为集中的活动场所进行调查,以入户调查和街头随机调查为辅。

其中,活动场所调查35份,深入农户35份, 随机调查10份,以比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真实可靠的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80份,回收问卷80份,其中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100%,问卷容量为80.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男和女的比例分不为46.25%和53.75%,大致持平.年龄层次在30岁以下的为12份,占总数的15%,在30—45岁之间的为23份,占总数的28.75%,在40-60岁之间的为28份,占总数的35%,在60岁以上的为17份,占总数的21.25%
从这80份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觉:每年村民生病花费的钞票依旧比较多的,尤其是花费在300元以上的占了21.25%.关于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了解的人占了43%,仅有8%的人不了解,相信这专门大一部分也要归与政府的积极实施.专门多的人在生病以后首先想到的是个体医,这些人占了53.75%,选择去卫生院,县级医院,市级医院的人相对来讲来讲比较少.医院的服务态度和质量在网络上曾经引起专门大的争议,在本次的调查中,中意与不中意的占了43.75%和33.75%,但也仍然也有22.5%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也有部份的缘故是因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在一些地点专门不方便和及时.51.25%的人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群众没有好处,认为有好处的人相对来讲比较少.然而更多的人都反映明年依旧会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
(二)调查问题分析
1、农村居民经济收入水平不高,个人在医疗保障上的支出能力较为
低下
巨大的就业压力、家庭压力和收入压力,以及对以后不确定性的压力,使得部分农民还可不能在医疗保健方面投入专门多。

医药费用上涨幅度过快,医疗保障制度尚没有建立,农民绝大部分属于自费医疗群体的现实,使得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降低,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医疗卫生的进展。

在调查中我们发觉尽管在各个医药费的支出水平上大体相当,但总体上依旧比较低的,并不是居民的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而是不情愿在这部分多花钞票,导致小病不治,大病才想到就医.
2、农村地区落后的历史文化因素阻碍农民的就医行为
传统的生活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健康水平的提高。

加上传统文化中讳疾忌医的适应和中华民族隐忍的特征,在不威胁到生命的情况下,对疾病采取的是能忍则忍、能拖则拖的态度,另外各种各样的民间验方、处理某些疾病的约定俗成的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民的就医行为。

在遇到疾病时,大约有50%的人会选择去个体大夫那儿去看病,这其中还包括些没有营业执照的大夫,这些都严峻制约这农村医疗保障的进展.
3、农村医疗保障所需资金筹集困难,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率仍然专门低
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仍然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要紧形式。

合作医疗所需的资金,要紧来源于农户、县乡政府、村集体和农村企业。

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地点政府财政困难,农村企业不发达,因此无力负担医疗费用的农户出资反而成了合作医疗资金的要紧来源。

许多基层县、乡政府财政紧张,导致对合作医疗的投入严峻不足,财政投入启动资金缺乏,前期的医疗保障得不到专门好保障,农民参保率不高,基金规模太小,医疗体系覆盖率偏低。

自上世纪 90年代初以来,在许多地点有过两次恢复合作医疗的努力,然而重建的合作医疗体系往
往由于筹资困难、设计缺陷和治理方面的问题,持续时刻专门短。

因此宽敞农村地区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率现在仍然专门低,现存的合作医疗也要紧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

从而仅有43%的人了解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仍有8%的人一点也不了解农村合作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到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不及时方便.
4、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宣传不及时
实行财政分级治理体制后,不仅对卫生院投入减少,也使卫生行政部门对农村卫生机构缺乏有效的调控和监督,原有的医疗卫生保健网功能减弱了,依照农村行政设置的医疗卫生网点中,有许多网点业务量不足。

同时,县乡医疗卫生体系机构重叠、人员臃肿的现象也比较突出,造成农村卫生资源不足与白费并存的现象。

乡镇除了卫生院外,还有打算生育站等机构,这些机构大多自成体系、自己进行小而全的建设,不仅造成医疗卫生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卫生技术人员的白费,而且增加了许多非专业人员,提高了机构运行成本。

而且在宣传合作医疗保障方面没有做到位.在调查第12题的数据统计表中,我们发觉,32%的村子是比较全面,持续的宣传;从来没有或者不明白的,占到了16.25%,依旧个相当大的比例.
三、解决对策
(一)借鉴国外治理医疗模式,提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医疗服务治理模式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村合作医疗一般均采取按人头筹集资金,当投保人生病并发生医疗费用时,按规定报销一定比例的费用的运作模式。

然而一般合作医疗关于医疗服务的供方没有任何操纵权。

在医疗机构有意通过过度提供服务与过度用药的方法来增加自己的收入的情况下,合作医疗难以应对,往往不得不限制投保人报销额的上限,如此又削弱了合作医
疗的安全网功能。

因此,今后还要借鉴国外治理医疗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依照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研究与设计新的治理模式,使得农村的各级医疗机构有克制医疗服务费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积极性。

(二)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应遵循“制度先行、逐步推进、政府支持”的原则。

依照当地的进展水平来灵活选择医疗保障模式,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特不是贫困地区,仍应接着推广和完善合作医疗保障制度。

合作医疗制度有其特有的优势,在农村不发达地区尚具有适用性。

宽敞农村落后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均收入和医疗支付能力还将处于低水平线,维护“低水平,广覆盖”的合作医疗是保障农民初级医疗需求的合理机制。

在发达和中等发达的农村地区应推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

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收入水平较高,应付风险的能力较强,因此其医疗保险模式有可能向着高保额、高保障的方向进展。

(三)建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和法律支持
阻碍农村居民就医的要紧因素是需方的支付能力。

从目前情况来看,政府不管通过对供方的补偿依旧对需方的补贴,都必须向贫困地区投入更多的卫生费用,提高那些经济状况差但又是最需要医疗服务人群的支付能力。

同时,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构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

自德国1884年制定《疾病保险法》以来,纵观世界各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其建立和进展大多有法律作为后盾。

要保证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顺利进展,同样必须有法律作为后盾,不能仅停留在卫生治理部门的条文和规定上。

(四)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结构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作为整个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即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要紧
由政府组织生产和提供。

在都市的社会保障项目中,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出资,1999年1月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企业要为其职工缴纳差不多养老保险、差不多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合计占职工平均工资的29%,而职工个人只缴纳工资的7%。

但在农村,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效益专门低的农业生产,农业剩余专门少。

政府应该承担起供给公共产品的责任,投入相当大的财政资源,切实改善财政资金在城乡卫生的差异化支出结构。

总之,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进展,以及都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必将融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但还需要有关的部门做好各项的工作,使农民的医疗保障达到较高的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