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D格式申报主要研究信息汇总表(制剂)2.3.P.1 剂型及产品组成(1)说明具体的剂型,并以表格的方式列出单位剂量产品的处方组成,列明各成分在处方中的作用,执行的标准。
如有过量加入的情况需给予说明。
对于处方中用到但最终需去除的溶剂也应列出。
(2)包装材料及容器低硼硅玻璃管制注射剂瓶(10 mL)、注射用无菌粉末用卤化丁基橡胶塞Ф20mm、抗生素瓶铝塑组合盖(Φ20 mm)2.3.P.2 产品开发简要说明产品开发目标,包括剂型、规格的选择依据。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是有效成分-甲泼尼龙的前药,甲泼尼龙略溶于乙醇、甲醇、1,4-二氧六环,微溶于丙酮、氯仿,极微溶于乙醚,几乎不溶于水。
临床应用的甲泼尼龙有醋酸盐、琥珀酸(钠)盐,主要是由于各种盐的溶解度不一样,在体内的代谢速度不一样,由此造成剂型及临床应用侧重不同。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给药后,甲泼尼龙能很快释放出来,但有效药物低,为43.6%。
甲泼尼龙醋酸酯静脉给药后,药物吸收很慢(半衰期为69.04h),有效药物为42.7%。
因此临床静脉给药通常使用琥珀酸盐。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给药后,能很快达到较高血药浓度,起效快,适用于危重病人。
而甲泼尼龙醋酸酯主要是能过肌内注射和局部注射,侧重于局部症状,如各种风湿病,胶原性疾病,一些皮肤病、眼科病等。
口服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易被胃酸破坏,人体吸收不好,生物利用度低,因而本品宜注射给药。
由于琥珀酸甲泼尼龙在水中几乎不溶,因此在生产注射剂时必须将本品制备成甲泼尼龙琥珀酸的盐,以增加其溶解度。
为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性,将本品制成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较好。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是甲泼尼龙的前体药物在血浆中会被迅速水解为游离的甲泼尼龙而发挥药效。
由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在水溶液中较不稳定,不能长时间储存,因此有必要将本品制成粉针剂。
目前,粉针剂通常有两种制备方法,一种是无菌分装法,一种是将药液冷冻干燥制得。
利用无菌分装发制备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粉针剂时,因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极易吸潮,对生产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生产成本较高。
所以利用冷冻干燥法制备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上市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粉针剂规格有20 mg、40 mg和500 mg,主要用于抗炎治疗;用于器官移植排异反应;免疫综合征;(抑制免疫作用);亦可用于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手术休克等。
甲泼尼龙的使用的剂量对于不同患者的不同疾病以及不同症状差别很大,对于哮喘等抗炎使用80-120mg/d,抢救患者或者冲击疗法时,使用250-500mg/d。
由于甲泼尼龙抗炎效果较好,毒副作用(钠潴留、浮肿等)远低于其他皮质激素类药品的特点,特别是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起效快,特别适用于短期大剂量使用的冲击疗法。
结合用法用量和临床适应症需要,选择先开发40mg规格。
2.3.P.2.1 处方组成2.3.P.2.1.1 原料药简述原料药和辅料的相容性试验结果。
详细信息参见申报资料3.2.P.2.1.1(注明页码)。
成品中活性成分为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而起始原料药为琥珀酸甲泼尼龙,两者的理化性质迥异。
起始原料药的理化性质研究不能代表主药的理化性质。
同时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极易吸潮、且水溶液不稳定,只能通过冷冻干燥法获得主药粉末,因此对其理化性质研究的难度较大。
由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的理化性质已有大量相关文献报道,通过查阅文献代替理化性质研究。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无臭,无定形易吸湿。
极易溶于水(1:1.5)、乙醇(1:12),微溶于丙酮,不溶于氯仿、乙醚。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含量为97% ~ 103%,[α]D= +96° ~ +104°(10mg·mL-1乙醇溶液),干燥失重小于3%,UV 243nm有最大吸收,钠含量在4.49% ~ 4.77%,避光、密封保存。
参照米乐松和甲强龙[1]中所用辅料(碳酸氢钠、乳糖、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钠),初步确定可能采用的辅料为碱性辅料、缓冲盐、赋形剂等。
因为制剂中活性成分(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与投料的原料(琥珀酸甲泼尼龙)不一致,且琥珀酸甲泼尼龙不溶于水,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极易溶于水,因此无法按照常规相容性试验进行考察。
同样,因甲泼尼龙琥珀酸直接与碱性辅料接触时,因其自身结构中含有酯键,在碱性或酸性条件下均以水解,生成不溶于水的甲泼尼龙。
因此需在通过在缓冲盐用碱性辅料将琥珀酸甲泼尼龙转化成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后,碱性辅料使琥珀酸甲泼尼龙成为钠盐,在实际制剂产品中不存在。
简要分析与制剂生产及制剂性能相关的原料药的关键理化特性(如晶型、溶解性、粒度分布等等)及其控制。
2.3.P.2.1.2 辅料简述辅料种类和用量选择的试验和/或文献依据。
详细信息参见申报资料3.2.P.2.1.2(注明页码)。
2.3.P.2.2 制剂研究3.2.P.2.2.1 处方开发过程处方的研究开发过程和确定依据参见申报资料3.2.P.2.2.1(注明页码)。
以列表方式说明不同开发阶段(小试、中试、大生产)处方组成的变化、原因以及支持变化的验证研究。
示例如下:过量投料:过量投料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依据。
2.3.P.2.2.2 制剂相关特性简要对与制剂性能相关的理化性质,如pH,离子强度,溶出度,再分散性,复溶、粒径分布、聚合、多晶型、流变学等进行分析。
提供自研产品与对照药品在处方开发过程中进行的质量特性对比研究结果,例如:(1)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样品批号、对照药品批号和生产厂;溶出条件,取样点;比较结果。
(2)有关物质:样品批号、对照药品批号和生产厂;测定及计算方法;比较结果。
2.3.P.2.3 生产工艺的开发生产工艺的选择和优化过程参见申报资料3.2.P.2.3(注明页码)。
以列表方式说明从小试到中试直至放大生产过程的变化(包括批量、设备、工艺参数等的变化)及相关的支持性验证研究。
示例如下:汇总研发过程中代表性批次(应包括但不限于临床研究批、中试放大批、生产现场检查批、工艺验证批等)的样品情况,包括:批号、生产时间及地点、批规模、用途(如用于稳定性试验,用于生物等效性试验等)、分析结果(例如有关物质、溶出度以及其他主要质量指标)。
示例如下:详细信息参见申报资料3.2.P.2.4(注明页码)。
2.3.P.2.5 相容性简述制剂和附带溶剂或者给药装臵的相容性。
详细信息参见申报资料3.2.P.2.5(注明页码)。
2.3.P.3 生产2.3.P.3.1生产商生产商的名称(一定要写全称)、地址、电话、传真以及生产场所的地址、电话、传真等。
2.3.P.3.2 批处方以表格的方式列出生产规模产品的处方组成,列明各成分在处方中的作用,执行的标准。
如有过量加2.3.P.3.3 生产工艺和工艺控制(1)工艺流程图:参见申报资料3.2.P.3.3(注明页码)。
(2)工艺描述:按单元操作过程简述工艺(包括包装步骤),明确主要操作流程、工艺参数和范围。
详细内容参见申报资料3.2.P.3.3(注明页码)。
(3)主要的生产设备:参见申报资料3.2.P.3.3(注明页码)。
(4)大生产的拟定规模:制剂单位/批(口服制剂等)或灌装前的溶液体积/批(溶液剂、注射剂等)。
2.3.P.3.4 关键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列出所有关键步骤及其工艺参数控制范围。
关键步骤确定及工艺参数控制范围确定资料参见申报资料3.2.P.3.4(注明页码)。
中间体的质量控制参见申报资料3.2.P.3.4(注明页码)。
2.3.P.3.5 工艺验证和评价无菌制剂和采用特殊工艺的制剂:工艺验证方案(编号:--,版本号:--)和验证报告(编号:--,版本号:--),参见申报资料3.2.P.3.5(注明页码)。
其他制剂:工艺验证方案(编号:--,版本号:--)和验证报告(编号:--,版本号:--)参见申报资料3.2.P.3.5(注明页码);或者,工艺验证方案(编号:--,版本号:--)和批生产记录(编号:--,版本号:--)样稿参见申报资料3.2.P.3.5(注明页码),验证承诺书参见申报资料3.2.P.3.5(注明页码)。
2.3.P.4 原辅料的控制2.3.P.5 制剂的质量控制2.3.P.5.1质量标准按下述表格方式提供质量标准。
如具有放行标准和货架期标准,应分别进行说明。
质量标准详细信息参见申报资料3.2.P.5.1(注明页码)。
2.3.P.5.2 分析方法列明各色谱方法的色谱条件:降解产物、残留溶剂、含量等。
列明溶出度检查的溶出条件、定量方法等。
分析方法详细信息参见申报资料3.2.P.5.2(注明页码)。
2.3.P.5.3分析方法的验证以表格形式逐项总结验证结果。
示例如下:详细信息参见申报资料3.2.P.5.3(注明页码)。
2.3.P.5.4 批检验报告三个连续批次(批号:)的检验报告参见申报资料3.2.P.5.4(注明页码)。
2.3.P.5.5 杂质分析以列表的方式列明产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
示例如下:详细信息参见申报资料3.2.P.5.5(注明页码)。
2.3.P.5.6 质量标准制定依据质量标准制定依据参见申报资料3.2.P.5.6(注明页码)。
2.3.P.6 对照品药典对照品:来源、批号。
自制对照品:简述含量和纯度标定的方法及结果。
2.3.P.7 稳定性2.3.P.7.1稳定性总结(2)研究内容常规稳定性考察结果2.3.P.7.2 上市后的稳定性承诺和稳定性方案详细信息参见申报资料3.2.P.7.2(注明页码)。
基于目前稳定性研究结果,拟定包装材料、贮藏条件和有效期如下:2.3.P.7.3 稳定性数据按以下例表简述研究结果,详细信息参见申报资料3.2.P.7.2(注明页码)。
说明:对于选用CTD格式提交申报资料的申请人,除按照“CTD格式申报资料撰写要求”整理、提交药学部分的研究资料和图谱外,还应基于申报资料填写本表,并提交电子版。
本表中的信息是基于申报资料的抽提,各项内容和数据应与申报资料保持一致,并在各项下注明所对应的申报资料的项目及页码。
本表的格式、目录及项目编号不能改变。
即使对应项目无相关信息或研究资料,项目编号和名称也应保留,可在项下注明“无相关研究内容”或“不适用”。
对于以附件形式提交的资料,应在相应项下注明“参见附件(注明申报资料中的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