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摘要:教师在批评教育中高年级学生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些学生不听话甚至逆反对抗的情绪的现象。

中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消除策略:1、尊重学生动之以情,以理服人。

2、学会倾听,有效消除“意障”。

3、注意方法,把握分寸。

关键词:逆反心理;成因;策略;尊重;倾听;方法
教师在批评教育中高年级学生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中高年级学生不听话甚至逆反对抗的现象。

如,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不准我做的事,我偏要去做——具有明显的对抗、反控情绪。

这种逆反心理可以说是当前学生的常见现象。

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其后果是严重的。

它会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冷漠、多疑、不合群的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业荒废,甚至有的还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种特殊的的心理活动现象往往也使许多教师、家长感到无计可施、无可奈何,这大大挫伤了许多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如何正确对待小学生的逆反心理?探究艺术的疏导方法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1. 教师工作的失当。

学校教育不良因素的作用是小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生硬,逐步形成师生感情上的冷漠、疏远、对立。

这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原因。

比如,有的教师在教育犯了错误的学生时,采用粗暴
的态度,冷嘲热讽的语言等,触犯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教师抓住学生的一点过失不放,又写检讨,又上门投诉。

我们知道中高年级学生是逐渐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重要阶段,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时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而不希望成年人干涉;他们渴望独立,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

这就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2. 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庭教育不当也是小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

家庭是少年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他们心理品质的形成最初来源家庭的教育和影响。

然而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中高年级多数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只一顾追求、探索。

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常用自己的所得经验阻止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受好奇心的驱使,听不进大人们忠告,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

这样,孩子不听劝告的逆反心理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3.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也是造成中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因素。

如,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生硬,逐步形成师生感情上的冷漠、疏远、对立;有的教师在教育犯了错误的学生时,采用粗暴的态度,冷嘲热讽的语言等,触犯了学生的自尊心;这也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原因。

二、中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消除策略
要真正帮助学生化解逆反心理,就要求我们正确地、科学地评价学生中所存在的逆反心理,系统全面地研究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怎样克服和消除中高年级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和教育好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

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用尊重和理解去打开学生的心扉。

1. 尊重学生动之以情,以理服人。

对学生要尊重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

要求得到教师的爱抚,是学生普遍的心理要求。

有的老师爱抚地摸一下学生的头,或深情地望一眼,或吩咐学生一件事。

对于老师的这些举动,学生或会感到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与期望。

老师应该和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坚持充分说理,针对具体情况,向学生讲明道理,使他们逐步分清是非与善恶、美丑与荣辱,从而提高认识,并产生自觉的行动。

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真正懂得,老师之所以严责,完全是因为爱深。

如果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他的逆反心理便会随之消除。

2. 学会倾听,有效消除“意障”。

所谓“意障”就是意义障碍的简称。

比如,一学生受了委屈还被老师批评,该生不服,逆反心理于是产生,干脆来一个破罐子一摔到底。

在这件事上,师生之间就存在着“意义障碍”。

如果这位教师能换一种做法,课后找这位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倾听这位学生
的心理话,问明原因,讲清道理,并及时和家长联系沟通,就会取得不同的教育效果。

一般情况下,“意障”产生的土壤是偏见、成见、误解或观点立场的分歧,例如,教师认为同学间应该坦率地提出缺点错误,而许多学生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这是“不义气”,是“出卖朋友”;当教师要求某生帮助同学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时,这个学生必会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从学习、生活、内心的需求等方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对方的意见,才能有的放失,得心应手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疏导工作,才能清除“意障”,缩短心理沟通的距离。

但是,值得提醒的是在“意障”尚未消除之前,教师最好不要操之过急,以免激化学生的逆反心理。

3. 注意方法,把握分寸。

要消除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个别中高年级学生要采取耐心说服的方式,采用谈话、谈心的方法,尽量减少严厉批评的次数。

谈话、谈心也尽量不在办公室,找个僻静之处,师生坐下来谈心交换思想,这样,既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又能消除师升间的敌对心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可根据不同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

如:暗示、点拨、提醒、谈心、批评。

老师应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有优点,没有优点的人也是不存在的,个别同学的优点只不过是有待于我们去发现而已。

所以,老师对个别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应该胸怀宽阔地去包容,时间
一长,这些学生就懂得老师的良苦用心了。

宽容之心体现着老师的涵养和肚量。

这也是我在研究过程中体会最深的。

另外,教师在与学生谈心解决思想问题的时候,要认真观察,选择学生心情最好的时侯,这样才容易切入主题,学生才能欣然接受老师的教育。

(作者单位: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龙井小学)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