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5、6章 犯罪的客体和客观方面
第5、6章 犯罪的客体和客观方面
广义的行为
狭义的行为
危害行为的含义:
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危害行为的特征:
1.危害行为在客观上是人的身体动静
2.危害行为在主观上是由行为人的意志支配下的身体动静
3.危害行为是被刑法所禁止的对社会有危害的身体动静
幻灯片 17 无意识或无意志行为
人在睡梦中或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
幻灯片 3 犯罪客体的地位
犯罪客体在一定意义上能够反映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彰显犯罪的本质特征; 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重要内容,是分析具体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必须
考量的因素; 考察犯罪客体的内容对于准确量刑也是必不可少的。
幻灯片 4 我国刑法对犯罪客体的规定
1.有的条文明确揭示犯罪客体(102、221) 2.有的条文指出犯罪客体的物质表现,通过物质表现表明犯罪客体(206) 3.有的条文指出被侵犯的社会关系的主体(236) 4.有的条文指出对某种法规的违反(337) 5.有的条文通过对行为具体表现形式的描述表明某一犯罪客体(257) 幻灯片 5
幻灯片 36 【答案】C 【答案解析】甲女送给男友乙一双滚轴旱冰鞋的行为不会危害社会也不是《刑法》所禁
止的行为,因此不属于作为的危害行为,所以 A 的说法是错误的。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要 求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关系,作为条件的行为必须是 有导致结果发生可能性的行为,否则不能承认有条件关系,而甲送旱冰鞋的行为不具有 导致乙重伤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重伤之间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 系,所以 B 的说法是错误的。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甲在主观上希望乙在运动时重 伤,因此,甲具有伤害乙的故意,但是在客观上并没有实施伤害乙的行为,因此不构成 故意伤害罪,同时也不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所以 C 的说法是正确的,D 的说法是错误 的。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
幻灯片 33
3、序列性:从发生的时间上看,原因必定在先,结果只能在后,二者的时间顺序不能颠倒。
4、条件性和具体性: 5、复杂性: (1)多因一果:在责任事故类过失犯罪案件中和在共同犯罪案件中。 (2)一因多果: 幻灯片 34
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偶然因果关系:是指某种行为本身不包含产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必然性,但是在其发展 过程中,偶然又有其他原因加入其中,即偶然地同另一原因的展开过程相交错,由后 来介入的这一原因合乎规律地引起了这种危害结果。
间接故意犯罪的结果
不作为犯罪的结果
非构成要件的结果:不属于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如:存在于未遂犯或中止犯中间结果
31
物质性结果:现象形态表现为物质性变化的危害
结果。
非物质性结果:现象形态表现为非物质性变化
的危害结果。
直接结果:由危害行为直接造成的侵害事实。
幻灯片 26
第三节 危害结果
幻灯片 27
危害结果定义与特征
广义危害结果
危害结果
狭义危害结果
广义危害结果:指由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事实,它包括危害
行为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
狭义危害结果:指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通常就是对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事实。
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人在意外事件中的举动
幻灯片 18
行为
作为 不作为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作为与不作为在犯罪中的认定
幻灯片 19
作为
定义:行为人以身体的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
作为的主要方式
a、利用自己的身体实施的行为
b、利用物质性工具实施的作为
c、利用自然力实施的作为
幻灯片 28 危害结果的特征: 1、危害结果的客观性 2、危害结果的因果性 3、危害结果的侵害性 3、危害结果的多样性
幻灯片 29
种类
危害结果的种类 构成结果 非构成结果 物质性结果 非物质性结果 直接结果 间接结果
幻灯片 30
构成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如:过失犯罪的结果
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犯罪对象不一定;
4.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不是。
幻灯片 12
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
幻灯片 13
犯罪客观方面定义与特征
定义: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
损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
法定性
客观性
特征
危害性
主导性
幻灯片 14
分类。
幻灯片 9 三、犯罪的直接客体 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种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而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1、简单客体与复杂客体 划分依据:客体的复杂性 简单客体,又称单一客体,是指某一犯罪只直接侵害一种具体社会关系。 复杂客体,是指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害的客体包括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2、物质性犯罪客体与非物质性犯罪客体 划分依据:以具体犯罪侵害的社会关系是否具有物质性为标准
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
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
行为 结果 时间
地点 方法 对象
幻灯片 15 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
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 有助于区分此罪与彼罪 有助于区分犯罪完成与未完成形态 有助于正确分析和认定犯罪的主观要件 有助于正确量刑
幻灯片 16
一、危害行为的定义与特征
最广义的行为
行为的含义
关系的最高层次。 刑法第 2 条关于刑法任务的规定、第 13 条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说明了犯罪的一般客体
的主要内容
幻灯片 8
二、犯罪的同类客体 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
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 划分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根据犯罪行为侵害的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进行的科学
d、利用动物实施的作为
e、利用他人实施的作为
幻灯片 20
不作为
定义: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该义务的危害行
为。
不作为的构成条件:
a、前提条件:负有实施某行为的义务
b、重要条件:有能力履行
c、关键条件:没有履行
幻灯片 21
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幻灯片 10 第三节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一、犯罪对象 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犯罪对象具有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的特征。
幻灯片 11
二、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和区别
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不一定;
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犯罪对象不是;
幻灯片 35
【13 年司考真题卷二第 5 题】:甲女得知男友乙移情,怨恨中送其一双滚轴旱冰鞋,企 盼其运动时摔伤。乙穿此鞋运动时,果真摔成重伤。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 是正确的?
甲的行为属于作为的危害行为 甲的行为与乙的重伤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甲具有伤害乙的故意,但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甲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间接结果:由危害行为间接造成的侵害事实。
幻灯片 32 第四节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 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因果关系的特征 1、客观性:客观存在,并不以人们主观是否认识到为前提。 2、相对性:原因与结果的联系是相对的。 第一:作为因果关系中的结果,是指法律所要求的已经造成有形的、可被具体测量确定的 危害结果。 第二:刑法因果关系中的原因,是指危害社会的行为。
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 1.有助于认识犯罪本质 2.有助于准确定罪 3.有助于正确量刑 幻灯片 6
犯罪客体的分类 犯罪的一般客体 犯罪的同类客体 犯罪的直接客体 (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物质性客体和非物质性客体) 幻灯片 7 1、犯罪的一般客体 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
不作为义务的来源
幻灯片 22
【案例】
被告人邹某,女,31 岁,某县幼儿教师。
1985 年 5 月 25 日上午 10 时,被告人邹某带领 4 名幼儿外出游玩。走在最后面的
一个幼儿李某(男,5 岁半)失足掉入路旁粪池。邹见状惊慌失措,但不肯跳入粪池中 救人,只向行人大声呼救。此时,有一中学生田某(男,16 岁)路过此处,闻声后立 刻跑到粪池边观看,并同邹在附近找到一根小竹竿,探测粪池深浅,测得粪水深约 75 公分(半人深),但邹、田二人均不肯跳入粪池内救幼儿,只是一起高呼求救。最后, 农民范某闻声赶来跳下粪池抢救,但为时已晚,幼儿被救上来时,已经停止呼吸。
幻灯片 23
分析
这是一起涉及不作为的案件,被告人邹某对幼儿的死亡负有作为义务,构成故意杀人 罪。而田某作为一名过路人,没有特定的作为义务因而不构成犯罪。
幻灯片 24
52.“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儿童在公共游泳池溺水时,其父甲、救生员乙均故意不救助。甲、乙均成立不作为
犯罪 B.在离婚诉讼期间,丈夫误认为自己无义务救助落水的妻子,致妻子溺水身亡的,成
立过失的不作为犯罪 C.甲在火灾之际,能救出母亲,但为救出女友而未救出母亲。如无排除犯罪的事由,
甲构成不作为犯罪 D.甲向乙的咖啡投毒,看到乙喝了几口后将咖啡递给丙,因担心罪行败露,甲未阻止
丙喝咖啡,导致乙、丙均死亡。甲对乙是作为犯罪,对丙是不作为犯罪
幻灯片 25 持有
持有,是指行为人对特定物品进行事实上和法律上的支配、控制。 持有型犯罪:例如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罪等
幻灯片 1 第五章 犯罪客体
幻灯片 2 第一节 犯罪客体概述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 社会关系说: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或威胁的社会关系。 法益说: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刑法所保护的法益。 规范违反说: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存在于社会中的规范联系。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