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4、屏幕出示数据资料,用手势表示资料中物体的长短。最长的昆虫,最大的蝴蝶、猎豹、最小的昆虫飞机等。
四、故事激趣,引入练习
师:孙悟空不但武艺高强,还帮助我们学数学,可他有个师弟猪八戒可就差一点了,我听说他又闹了个大笑话呢?八戒娶媳妇的故事(目的:让学生明白判断物体的长度不能只看数字或只看单位)
1、找朋友(连一连)
看,我们的手掌上又多了一把1分米长的小尺子,我们可以用它来帮忙估计长度了。
(3)画一画。
你能用尺子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画完后同桌交换过来量一量画的是不是准确?
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从刻度几画到几?
师质疑:尺子上没有0刻度,我该怎样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
生:从1画到11,从2画到12……
3、分米和米的关系
4.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个性化修改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挂图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二年级班主备人江玉才授课人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上学期米、厘米的认识基础上的延伸,单位长度的应用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熟练掌握千米、分米、毫米、米、厘米的关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乐趣,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数学的道理。
学习
目标
1、让学生认识千米、分米、毫米。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单位的应用。
三、练习巩固,拓展应用
小小测量家
1.出示(练习题2)
在小组内估一估它们的长度,再量一量,记录员作好记录。比一比哪个小组量的准,量的多。
2.交流汇报。
填上合适的单位
1、出示(练习题4)
2、交流汇报。
四、课堂小结,交流评价
第( 2 )课时
一、谜语激趣导课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2、问:现在你能用尺子测量一下自己身边的物体吗?在测量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并动手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如:不够1厘米或比1厘米,几厘米多的怎么办?从而引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直尺上每一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毫米用mm表示。它是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板书:毫米
二、新课:
1、(1)认识毫米。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看一看,毫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发现:10毫米和1厘米同样长,1厘米里面有10个毫米。(同学们说的对,1厘米就是10毫米,或者说10毫米就是1厘米。)
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2)感受毫米
同学们再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看一看有多长?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长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铅笔尖的宽度约是1毫米,,一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我们猜得对不对呢,下面进行测量验证。学生测量,教师巡视。(同学们用手比划以下1毫米有多长。)数学书有多厚?实际测一测。
2、认识分米
1.感知分米。1分米有多长呢?10厘米也叫1分米。揭示长度单位分米。
教师板书:分米(dm)。
(1)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对分米的初步认识与发现。
(2)班内汇报发现:1分米=10厘米
(3)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
3、感受分米。
(1)借助直尺,手势比划1分米。
(2)学生举例。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教学措施
1、发挥小组间的合作交流,生帮生。
2、充分利用教学工具,让学生多实践,充实认知理解过程,增强应用性。
教学
准备
画图多媒体光盘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题: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31-35页)
二年级班主备人江玉才授课人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分米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1分米也就是10厘米那么长。板书:1分米=10厘米
2、感知1分米的长度
(1)找一找。
你能从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吗?指给你小组的同学看看。谁愿意说一说你找的是从刻度几到几的长度是1分米?
(2)量一量。
请同学们量一量从你的中指指尖到手掌哪个位置的长是1分米?指给小组的同学看一看。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感觉还有哪些不足?你还想对老师说些什么?有什么好的建议?
第(3)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故事导入同学们,孙悟空神通广大,不但能拿妖除魔,这几天还帮助我们认识了一些新的知识。回忆一下,孙悟空帮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呀?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长度单位知识整理。引出课题并板书:知识整理:长度单位
生:3分米。
师:看,我们的身体上又多了一把3分米长的小尺子,有了这些尺子的帮助,同学们估计的本领就更大了!
5、观察身边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可以用分米做单位,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分米?
※字母表示:
1、复习:米用哪个字母表示?厘米呢?
2、师介绍:分米用字母dm表示,毫米用字母mm表示。
3、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三个等式。师板书:1cm=10mm
师:细心数一数,还能发现关于毫米的什么秘密?
生:1厘米里面有10个小格,10个1毫米。
师:那我们可以说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3、读刻度
师:我都数花眼了,有没有好办法?
生:我发现从0到1的中间有一条长一些的线。
师:大家都看到了吗?其他1厘米的中间有长刻度线吗?
生:有,我还发现长刻度线的前面是5个小格,后面也是5个小格。
1dm=10cm1m=10dm
※解决问题:现在可不可以比较准确地量出铅笔的长度?赶快量一量吧,把测量的结果写出来。然后同桌交换测量,检验是否准确。
三、系统整理所学单位名称
我们一共有几个长度单位朋友了?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并说一说为什么?
四、游戏:看谁估计本领高。
每4人一个小组,先选好要估计的物体,每人都来估计出长度,说出估计结果。然后进行测量,谁估计的结果最接近实际长度,谁就得胜一次。最后,谁胜出的次数最多,谁的本领高。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单位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
难点
让学生认识千米、分米、毫米
能利用长度单位处理一些简单问题



















第( 1 )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问:同学们!刚刚过了春节你又长了一岁,你能说说从小到大自己都有哪些变化吗?(学生回答,从而引出身高概念)你有多高?你是怎样知道自己的身高的?使用什么量的?你能比一比1厘米和1米到底有多长吗?(指名回答)厘米和米是我们在一年级学过的长度单位(板书:厘米米)
学生自己做,同小组订正,选题说算理。
屏幕出示:第二关: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
1、小明身高138(),他的大拇指宽约(),手腕一圈长约12()
2、我们测量世纪学校从南门到北门的长度是多少时,用()做单位比较合适。
3、小兔子身长4(),尾巴长约7()。
4、一只七星瓢虫的长度大约是5()。
5、从寿光到潍坊的长度大约是46(),坐客车大约1个小时能到达。
师;铅笔是大家的好朋友,陪伴同学们每天的学习生活,你知道吗?在铅笔的长度里面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呢?让我们来比一比谁发现的知识最多。
二、创设问题情景
1、估一估。
(每人拿出1枝铅笔,师把准备好的1分米长的铅笔发下去。)我们先来估计一下,手里的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铅笔有多长
你是怎样估计的?把你估计的结果和方法跟你的同桌说一说。生汇报。(渗透估计方法的多样性)
※活动一:认识毫米
1、认一可以用毫米来帮忙。
师:你还知道毫米,真了不起,快给大家说一说,毫米是什么意思?1毫米有多长?
生:1厘米中间的1个小格就是1毫米。
师:请大家看着自己的尺子,他说的你发现了吗?你认为有道理吗?现在谁也认识毫米了,再来说一说吧。
2、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教师小结:像这样按顺序整理知识,不但不容易漏掉或多写而且有助于帮助我们理清它们的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按顺序整理是一种很好的知识整理方法。
3、补充整理的结果。师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呀?(此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把学生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如:大单位适合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小单位适合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等。)
2、量一量
同学们估计的结果是不是接近铅笔的实际长度呢?快拿出尺子来量一量吧。
3、写一写。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写到黑板上去?
4、质疑:“12厘米多一点”是什么意思?闭上眼睛想一想“一点”是多长?能想象的出来吗?看来呀,“12厘米多一点”不能准确地表示出铅笔的长度。想一想,有没有更准确一些的表示方法?
二、探究新知
出示米尺:你能在这条米尺上找出从哪到哪的长度是1分米吗?这条尺子上一共有多少个1分米?
生:这条尺子上一共有10个1分米。
师板书:1米=10分米
4、感知几分米
(1)从0到20的长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2分米有多长?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2分米?
生:文具盒、20厘米长的尺子、脚。
(2)同桌合作:量出从中指的指尖到胳膊肘窝之间的长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