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福建省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胚(pēi)芽处(chǔ)方膝(qī)盖稗(bài)官野史B.濒(bīng)临号(háo)叫骸(hái)骨一蹴(cù)而就C.晕(yùn)车擂(lèi)台缱绻(quǎn)参(cēn)差不齐D.发酵(xiào)谥(shì)号埋(mán)怨豆蔻(kòu)年华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震聋发聩一蹶不振震耳欲聋振撼人心B.皓首穷经浩然正气明眸皓齿浩如烟海C.瑕不掩瑜白璧无暇目不瑕接自顾不暇1D.落月屋梁粱上君子黄粱美梦膏粱子弟3.下列汉字书写笔顺正确的一项是()A.瓦一r r瓦B.邓7又习邓C.火、,少火D.勾7勺勾勾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文艺创作要扎根本土,深植时代,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B.解决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是2019年关于社会民生的大事。
C.能否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代表着我们的国家尊严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D.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一万亿元左右是国务院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5.下列关于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运用比喻、设问手法,描绘了春天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运用夸张、借代、拟人手法,极言山势凶险,但在红军眼中是非常渺小的。
2C.“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夸张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相怜,突出了诗人精神上的孤独。
D.“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运用比喻手法,把水浪比作“水墙”形容江潮浪头之高、气势之盛。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关雎》《蒹葭》《七月》都出自《诗经》中的“国风”。
B.孟浩然和王勃是唐朝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诗人。
C.罗贯中创作的《水浒传》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作品。
D.儿歌由母亲或其他成年人创作,儿童诗都由儿童创作。
7.下列不属于20世纪下半期欧美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一项是()A.荒诞派戏剧B.新小说C.意识流D.黑色幽默小说8.下列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及评价的表述,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相符的一项是()A.第二学段(3~4年级)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B.第二学段(3~4年级)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
3C.第三学段(5~6年级)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D.第三学段(5~6年级)养成默读习惯,能较熟练运用略读和浏览方法。
9.下列关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表述,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相符的一项是() A.第一学段(1~2年级)能以口头或图文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B.第二学段(3~4年级)能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C.第三学段(5~6年级)熟练掌握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D第三学段(5~6年级)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0.寒雨连江夜人吴,________。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11.醉卧沙场君莫笑,________。
(王翰《凉州词》)12.儿童散学归来早,________。
(高鼎《村居》)13.绿遍山原白满川,________。
(翁卷《乡村四月》)414.刘易斯·卡罗尔创作了童话《________》,把荒诞文学的艺术推到了最高水平。
15.《缘缘堂随笔》探究人生、自然的奥秘,浸润佛理、玄思,其作者是________。
16.《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作家________创作的长篇儿童小说。
17.《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第一学段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________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1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________个会写。
19.《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第二、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________、表达与交流。
三、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20.阅读以下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宋)苏轼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56②其莳也若子莳:________(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四、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炉火臧克家①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
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
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②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就会生上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
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给我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③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波,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又干净。
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挡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啊,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7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
其实,别的都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④我住北房,三明两暗。
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
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
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
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
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
它,有时爆烈,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
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
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⑤每晚,我必卧在床上,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
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
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⑥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啊,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
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⑦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8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⑧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
火,以它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冲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
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⑨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
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一)文本解读22.最后一段写道“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这里“此”指的是什么?23.第②段说“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
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感触”的含义。
24.简要分析文中的对比手法。
(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为小学六年级学生)25.依据文本,拟写本文的教学目标。
9五、教学案例分析假定清代纳兰性德的词作《长相思》为五年级的一篇课文,阅读以下教学案例,回答第26~27题。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阅读《长相思》这首词。
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注意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长相思》)师:(课件展示《长相思》这首词)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他有没有读准。
(学生1朗读课文)师:字音很准确,读得很棒!“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生字,他都读准了。
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再来一遍。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10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朗读的时候是怎么停顿的。
生2:(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他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没错,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他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生:他在“夜深”的后面停顿了。
师:对,这样就叫有板有眼。
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再来一遍。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有的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生:(齐答)没有。
11师:比如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生:(齐答)有。
师: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学生自由朗读)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要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
其他同学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学生3有节奏地朗读)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还有谁想读?(学生4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齐读)……26.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评析本教学案例导入环节的优点。
27.分析上述教学案例朗读指导的特点。
12六、作文(50分)28.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