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代歌》和中国历代纪元表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国古代历朝简述就目前所知的资料而言,始于距今204万年以前的巫山人是中国远古遗存中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人类,其他史前人类包括距今约170完年的元谋人。
距今约40~50万年的北京人,这些都是所知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
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是世界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手工业的地区之一。
夏大禹采用了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举为首领。
然而他的儿子破坏了禅让制方式,自立为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统治了近500年左右。
商商王朝时已经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组织。
而且文明也已经十分发达:有了历法、青铜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
商代主要生产部门是农行,不过手工业特别是青铜器的冶铸水平也已经十分高超。
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并且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瓷器。
而针灸学更是商朝人对祖国传统医学的重大贡献。
商朝自盘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
周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
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
中国最早有确切时间的历史事件是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国人暴动。
由于遭到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阳),迁后的周王朝史称东周。
春秋战国东周时,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诸侯国,史称春秋时期。
这是我国奴制度逐渐瓦解并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时期。
春秋时期的大国有十几个,其中包括了晋、秦、郑、齐、及楚等。
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合称春秋五霸。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尾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确定的时期。
到公元前403年。
晋国被分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再加齐、秦、楚及燕。
并称战国七雄。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实力最强。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史称百家争鸣。
出现了多位对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人。
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比较出名的有十大家,既儒家(伦理)、道家(自然)、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辞辩论)、墨家(科技)、纵横家、杂家、农家(农业)、小说家(小说)等。
文化上则出现了诗人屈原,对中国文法有深远影响的四书五经成书于这一时期;战争史上出现了杰出的兵法家孙武、孙膑;科技史上出现了墨子;建筑史上出现了鲁班,他发明了瓦当,奠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的基础。
中华文化的源头基本上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货币,建立了郡县制度。
由他奠定的封建国家框架在以后的2000多年中一直被人们沿用。
他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组织了30多万人在中国北部修建了5000公里的长城,并生前就开始修筑庞大豪华的陵墓。
1974年发现的守护秦始皇的秦兵马俑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史称西汉。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公元前141年~前87年)是汉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儒家学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司马迁写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通史----《史记》。
中央政权实际控制的地方从中原扩展到了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
使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开辟了从长安(今陕西西安)经新疆、中亚直抵地中海东岸的道路,史称“丝绸之路”、公元8年,外戚王莽夺权,宣布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国号为新。
然而这些改革却不切实际,最终导致农民纷纷起义。
公元25年刘秀复辟了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佛教于公元一世纪是传入中国。
公元105年,蔡伦总结了民间造纸的经验,发明了造纸术。
大大促进了文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到公元2世纪左右再度衰败。
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东汉政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到220年,曹操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建立魏国,同时尚有刘氏的蜀和孙氏的吴,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
265年,魏权臣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
280年三国归晋,再度统一。
但武帝死后,为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斗争便迅速爆发,史称“八王之乱”。
以此同时,中原周边的五个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羌、氐、羯)与各地流民起来反晋。
史称“五胡乱华”。
这些游牧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国家,从公元304年到公元439年,北部中国陆续有多个国家建立,包括成汉、前赵、后赵、前燕、前凉、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北凉、南凉、南燕、西凉、夏和北燕,史称十六国。
自东汉后期开始,为躲避战乱,北方的汉民族大量迁居南方,造成经济中心南移。
晋朝南迁后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史上称此前为西晋,南迁后为东晋。
386年,鲜卑的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拓跋寿统一北方,并朝开始;420年,刘裕废帝自立。
东晋亡,南朝开始。
史称南北朝。
这一时期全国范围内统一出现了规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浪潮,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
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的更替,而北朝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
隋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并于589年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中国经历了300多年的分裂之后再度实现了统一。
隋朝所创立的政治机构,以及军制、法律、田令、赋役等制度,为封建社会制度的基本规模奠定了基础。
还修建了影响深远的水利工程-----京杭大运河。
隋朝是一个短命的朝代,只经历了两代38年。
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了唐朝。
李渊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626年—649年在位)实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史称“贞观之治”。
长安(今陕西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王朝也是当时最发达的文明。
高宗李治之后武则天迁都洛阳并称帝,成为中国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改国号周。
随后的唐玄宗李隆基(712年---756年在位)把中国封建时期的繁荣昌盛推向了顶峰,史称“开元盛世”。
7世纪60年代,中国的力量不仅在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伊犁河流域牢牢扎根,甚至扩展到中亚的许多城邦。
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波斯、阿拉伯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华人聚集区都被称为“唐人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代由此开始走向衰落。
公元875年黄巢起义爆发,唐朝并于907年灭亡,形成了五代十国的混论局面。
五代十国从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短短54年间,中原相续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
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续出现了吴国、前蜀、楚国、吴越、闽国、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即为历史上饿“五代十国”时期。
这一时期是唐藩之乱的延长,是由唐朝到宋朝的过渡时代。
在这一时期,辽、夏、金等少数民族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宋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了宋朝。
宋朝先后有北宋、南宋,南宋时政权南迁,将北方先进的经济、文化推广到南方,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开发。
宋朝经济极度发达,海上贸易十分兴盛,福建泉州一带成为繁华的港口,宋朝当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一半,并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宋代天文、科技以及印刷术均居世界前列,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堪称人类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
其子孙忽必烈1271年入主中原,建立国号为“元”。
定都大都(今北京)。
忽必烈结束了唐末以来近400年的多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包括新疆、西藏及云南地区在内的全国大统一。
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
至宋元时期相续传入世界各地,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因此社会矛盾异常激烈。
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
其子朱棣即位后,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池和宫殿,并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1405年至1433年,他派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进行了七次规模巨大的海上远航,途径东南亚各国、印度洋、波斯湾、马尔代夫群岛,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是哥伦布时代以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航程最远的海上探险。
明朝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封建社会进入后期。
清朝于1644年入关,定都北京。
清朝最著名的皇帝康熙(1661年~1722年在位)统一了台湾,遏止了沙俄的入侵。
他还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哦,制定了由中央政府最终决定西藏地方领袖的一整套规章制度。
在其统治下,中国疆土面积超过了1100万平方公里。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从隋代开始,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科举考试在中国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影响巨大。
科举考试制度在历朝历代有或多或少的变化,下面以明清科举考试为例作一说明。
(一)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派官员主考。
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学)学习。
(二)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
取中者称“举人”,已具有做官资格。
第一名称“解元”。
(三)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取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
第一名称“会元”(或“会魁”)。
(四)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
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
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城“探花”。
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一、古代官制的概括(一)中央官制秦汉时,中央置“三公”、“九卿”。
隋唐后设为“三省六部制”。
(二)地方官制秦汉地方设郡、县二级;魏晋南北朝设州、郡、县三级;隋唐设州、县二级;宋代设州、县、监察区(路);元代设“行中书省”,下设道、路、府或州、县;明初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县;清代地方设省、道、府、县。
古代教育机构(一)学校西周时,中央学校称“学”,即国学;地方学校的最高级被称为“校”,设于乡,称“乡校”。
至汉代,郡里学校称“学”,县、邑或诸侯国设立的学校称“校”。
(二)太学太学即古代官办的大学。
(三)私塾科举考试制度(一)科举制的由来——所谓科学考试制度,是由国家设立许多科目,定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也叫“开科取士”。
(二)科举考试程序1、院试——考中者称为:秀才2、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3、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或中式进士;第一名叫会元或会魁。
4、殿试(廷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连中三元——某生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称为“连中三元”或“三元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