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位支教老师的感人故事:感动中国:徐本禹

一位支教老师的感人故事:感动中国:徐本禹

-- 一位支教老师的感人故事:感动中国:徐本禹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

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

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

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2004感动中国颁奖词
<!--文章页大屏幕-->
播种者:徐本禹
文/杨凤山
徐本禹,一个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普通大学生,被评为2004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之一。

当他站在央视的领奖台上泪流满面地向人们讲述他执教的那所小学,以及他深爱的那群孩子时,观众的眼泪也止不住地流出来。

他本应该有一个更好的前程,而他却放弃了令众多学子羡慕的公费研究生的入学资格。

徐本禹的事迹感动着国人,更感动着大水乡贫穷而又纯朴的父老乡亲。

贫寒少年
从徐本禹有记忆起,就知道村里最矮的土坯房是自己的家。

父亲教了一辈子乡村小学,最多的时候每月能拿到270元的工资,最少的时候一个月只有十几元,直到2003年转为公办教师后,工资才涨到了800元。

这点工资几乎就是全家的收入来源。

所以,1999年初秋,当他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到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武汉,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时,心里是忐忑的、茫然的。

他知道知识可以改变贫穷,却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念完大学。

其实,徐本禹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早已被学院的领导和老师看在眼里,挂在心里。

不久,学院将他列入特困生进行帮扶,为他安排了一个打扫楼道的勤工助学岗位。

当他领到第一笔勤工助学报酬时,他感到自己是一个可以养活自己的人;当他看到同学们走过干干净净的楼道去上课时,他发现自己是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他从领到的50元报酬中取出7元钱买了两斤瓜子跟同学共享劳动的收获,剩下的43元钱捐给了希望工程,用来资助山东费县一个叫孙姗姗的特困小学生。

他后来回忆道:“钱捐出去以后,心里特别的高兴,毕竟是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徐本禹在大学的四年中,通过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困难补助、特困生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得到上万元的资助,此外还得到老师、同学和社会上好心人的资助。

这些爱的甘露滋养了徐本禹的心灵。

2002年秋,徐本禹作为华中农大唯一的学生代表出席了共青团湖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并被评为湖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在这年,他还因学习成绩优异获得6000元国家甲等奖学金,学校为他免了全年4000多元的学费。

2003年夏,他完成大学本科学业,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同时还被评为学校优秀毕业生。

山谷阳光
徐本禹为什么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呢?
那是2001年12月一个晴朗的周末,徐本禹像往常一样乘公交车穿过繁华喧嚣的街道,从武昌去汉口做家教。

在做家教的过程中,他不经意地读到《中国少年报》上一篇报道《当阳光洒进山洞……》:
“当阳光洒进山洞,清脆的读书声响起,穿越杂乱的岩石,回荡在贵州大方县猫场镇这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

这里至今水电不通,全村只有一条泥泞的小道通往18公里外的镇子,1997年,这里有了自己的小学——建在山上的岩洞里,五个年级146名学生,三个老师……”读着读着,徐本禹哭了。

他想起在乡村小学教书的父亲,想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觉得这一切是那样熟悉,又那样陌生。

2002年6月,徐本禹同另外四个同学组成了赴贵州社会实践小分队。

到达狗吊岩村,行李还没有整理好,徐本禹就直奔魂牵梦绕的岩洞小学。

他后来写道:“当我走进岩洞时,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岩洞里的教室仅仅是用两堵一人多高的墙隔开的,中间是过道,南边是一、四年级复式班,北边是六年级。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无论怎么也想不到这里的条件会如此差。


当地落后的经济状况深深震撼了徐本禹。

不少农户辛勤劳作一年,收获只够吃半年,无力供孩子上学念书。

最让徐本禹受不了的是课堂上孩子们的眼神。

那一双双纯净如山泉、明亮如水晶的眸子,一眨不眨地望着你,那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精彩世界的憧憬。

二十多天的社会实践一晃就结束了,徐本禹要回校继续他的学习。

狗吊岩的孩子们拿着自制的小红旗簇拥在他身旁,把煮熟的鸡蛋塞进他的背包。

他们一直把他送到十几里外,每个孩子都流下了眼泪,不停地问:“徐老师,你还会回来吗?”
徐本禹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他没有告诉孩子们,他正在准备考研究生。

面对孩子们的眼神,他感到自己有一种无法回避的责任。

他大声告诉他们:“明年我毕业了一定回来教你们!”
他的声音在洒满阳光的山谷中久久回响。

就这样,这个贫困大学生向孩子们许下了他的诺言。

“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一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收获着泪水。

”孩子们的泪水就像山泉沁进了徐本禹的心田。

他知道,总有一天会长出新芽的。

两难之择
从岩洞小学回到学校,他强迫自己不再去想那些孩子,成天埋头复习,准备考研。

2003年春天,徐本禹以372分、专业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上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当天晚上,他平生第一次失眠了。

他突然发现,自己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是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愿望,还是实践自己向孩子们许下的阳光下的诺言?
经过一整夜的思索,第二天,他找到学院领导:“我要申请保留研究生学籍,去贵州义务支教两年!”
学院领导望着面前这个神情恳切的山东小伙子,却不知该如何回答。

因为在华中农大历史上,还未曾有过这样的先例。

这不仅占用宝贵的研究生招生指标,还意味着推迟两年参加就业,此外团中央西部志愿者计划并没有给学校分配贵州支教的指标,他将成为一个毫无生活来源的“体制外”的志愿者。

徐本禹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中。

晚上,他沿着运动场跑了一圈又一圈,跑累了,就在草坪上躺下来。

就在他看见头顶被繁星缀满的天空的一瞬间,他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当时,徐本禹并不知道,学校已经开会研究了他的申请,决定为徐本禹保留两年研究生入学资格,并在他义务支教期间为他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

这一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各界人士纷纷向他表示钦佩和支持,并踊跃为山区孩子捐赠衣物和文具。

学校的各个部门也纷纷给他开绿灯:打印室免费给他打印资料,照相馆的师傅义务为他冲洗胶卷……
孤独勇士
2003年7月17日,徐本禹一行抵达贵阳。

在武汉和贵阳两地新闻媒体的帮助下,他们顺利到达了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

很快,这群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发现现实远比他们想象的严酷得多。

伙伴们一个接一个病倒了,继而一个接一个离去了。

到8月1日,徐本禹发现,大山里就只剩下自己一个外乡人了。

曾因为志愿者的到来飞扬着歌声笑语的山寨,现在又因为他们的离去变得寂静。

对从小吃惯了苦的徐本禹来讲,艰苦的生活并非不能忍受,而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才真正令他痛苦万分。

在精神和物质双重匮乏的山村,他更多的时候感到自己是在挣扎。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就拿出山外的来信和贴着亲人、同学照片的相册,常常不知不觉流下眼泪。

支教工作也远比他预计的困难,更让他焦心的是那些旷课和辍学的孩子。

贫困使乡村小学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极不稳定,孩子们随时可能辍学。

每到课余或周末,他就要挨家挨户动员那些旷课和辍学的孩子回到课堂上去。

2003年春,一直关心徐本禹的贵州团省委将他纳入贵州省扶贫接力计划,每月发给他400元的生活补助。

但他节衣缩食,省出大半用来资助当地孩子和老乡。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岩洞中的小学因徐本禹的到来开始迅速发生变化。

孩子们可以听懂普通话了,甚至可以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与人交流了。

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更让他开心的是孩子们有了越来越强烈的求知渴望。

2004年春,大方县大水乡党委书记沈义勇邀请徐本禹去做了一场报告。

大石村看到的一切让徐本禹寝食难安,于是他又转到大石小学支教。

大石村是一个深深掩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山寨,至今不通公路、不通电话、不通邮路,放眼望去,满目石丛。

在这里,徐本禹用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

2004年6月26日,华中农大的教授彭光芒和一位教师来到了贵州省大方县。

他们看望了徐本禹,考察了猫场镇狗吊岩小学和大水乡大石村小学,深受震动。

归来后,他俩把在大方县拍的照片选出100幅,配上简要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发到了网上。

接下来的事情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仅仅几个小时的工夫,存放照片的服务器就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发生堵塞,跟帖的数量急剧增加,不少热心的网友更是将这篇帖子整理后发到了国内外各大论坛。

从发出帖子的7月11日到7月20日短短9天,这篇帖子在各个网站点击总数就超过了百万!很多网友是流着眼泪读完这篇帖子的。

他们在跟帖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