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穴位疗法一、胃经(从脚中指沿脚面顺小腿(偏外)至膝盖上大腿,至小腹(偏脐外三指)往上顺颈至面颊过眼至头顶)急性胃疼——梁丘穴胃脘疼(胃上部)——梁丘+足三里慢性胃肠病——丰隆穴偏小肠胃疼——梁丘+下巨虚二、肺经(锁骨尾下顺肩沿手臂内侧外沿至大拇指尖)呼吸不畅——点揉太渊穴各种咳嗽(寒、热)——经渠穴风寒咳嗽——孔最穴咽喉肿痛——少商穴(针刺出血效果最好)扁桃体炎——孔最穴定喘——鱼际穴三、三焦经(从眉梢斜下至耳,沿耳外沿到耳垂根,沿颈斜下至肩,顺手臂下至无名指尖)耳痛、耳聋——耳门、角孙、颅息、瘐(yu、)脉、翳风耳鸣——从角孙至翳风到天牖(you)一路刮痧,效果最好胸闷——消乐穴肋痛岔气——支沟穴腰痛——阳池穴口干咽痛——液门穴小腿抽筋——中渚(zhu)穴四、心包经(从手中指尖顺掌往上到小臂、大臂至肩,再往下至乳侧)心跳过速、失眠、镇静——劳宫(补养心脏且速度极快)心绞痛——郄(qie)门穴(左手穴位疗效好,按压穴位时手掌作顺时针方向摇动,疗效神奇)五、小肠经(从手小指间外侧顺掌向小臂外侧到大臂至后肩往上到脖颈)胸闷、胃堵、心烦气躁——敲打小肠经和三焦经颈肩痛——敲打小肠经六、肝经(脚大、二趾间始,顺脚面上小腿至小腿中转向腿内侧顺上至大腿根,上小腹沿脐旁四指直线上升至乳下闷气。
郁闷、忧愁难解——经常按揉太冲至行间退烧发汗、舒缓情绪。
昏厥、解痉——太冲穴七、膀胱经(脚小趾尖顺脚外边至脚跟上小腿转向腿肚往上至腿根、臀部。
背部(脊侧)颈至枕下)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膀胱经的委中穴可泄而不可补,可针而不可灸。
八,肾经(肾虚引起的腰痛、头晕、耳鸣脱发、牙齿松动、哮喘、憋不住尿——太溪穴淤血、炎症口干怕热、夜间烦躁难眠——复溜穴高血压、鼻出血、头目胀痛、哮喘——涌泉穴(引气血下行)太溪、复溜两穴经常配合按摩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九、胃经和大肠经(从食指侧尖沿手背上小臂、大臂、肩、颈)天天敲打胃经和大肠经防衰老是人体长气血,夜间是积蓄能量的宝贵时间。
怡神健脑——用十指肚敲打整个头部两分钟,再用十指肚梳理头发十分钟。
面部皮肤的保养——用十指肚轻轻敲打面部,下巴要重点敲击再用左手掌轻轻打拍颈部右前方,用右手掌打颈部左前方。
然后敲打左右大肠经。
再敲打胃经。
十、脾经(从脚大脚尖趾外侧沿趾、脚背、上小腿(前内侧)、大腿、小腹、上腹至锁骨。
急性胰腺炎——反复按揉阴陵泉——商丘穴慢性胰腺炎——公孙穴(长期按摩可根除)十一、心经(从手掌小指尖内侧顺指、掌、小臂、大臂至腋下)心脏病、失眠——神门穴、少府穴中风后舌头伸缩不自如——极泉穴、灵道穴、神门穴、大都穴、太白穴十二、胆经(脚二趾尖顺脚面上小腿侧。
大腿侧至臀侧,斜上小腹老花眼——光明穴落枕——悬钟皮肤痒症——风市穴两肋疼痛——阳陵泉穴眩晕——足临泣忧虑、惊恐、犹豫不决——先按摩太冲穴,然后敲胆经,常此可达健康快乐。
养身保健法一、推复发用手掌、手指、拳头皆可由心窝向下推到小腹。
每天早晚各一次。
排除“浊气、浊水、宿便”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除“三浊”是治病于未萌的根本,身无“三浊”一身轻。
“胃不和则寝不安”用推复发消除阻滞点,长期坚持还可告别失眠。
二、振动中医养胃一、按摩疗法按揉膀胱经(肩胛部位——腰,胃舒穴位)双手叠加用掌根顺时针按揉,从上往下三——五遍。
拿揉小腿双手十指拿揉小腿后侧,从上往下三——五遍,力度适中。
按压小腿双手掌根交替轻轻按压小腿内侧,从上往下三——五遍。
滚揉腹部右手握空拳,左手贴右手背,繞脐顺时针滚揉三——五遍。
(右手腕转动)推腹用掌根从剑突穴(心窝)推至小腹底50次。
点揉中脘穴、足三里、天枢穴(脐旁二指)各30秒。
(双手大拇指交叠点揉)二、艾灸疗法用艾条灸神阙穴(肚脐)至关元穴(肚脐下四指)30分钟。
此法适宜胃寒。
三、拔罐疗法沿膀胱经胃舒穴位走罐和定罐(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防止皮肤起泡)。
此法适宜肝胃气滞。
体虚不宜四、刮痧刮膀胱经胃舒穴位,大肠经。
此法适宜肝胃气滞,体虚不宜。
五、养胃操1、扭脊向左右转腰。
2、背后弯3、转腰(360度转胯)4、摩腹(以肚脐为中心用掌摩腹50次。
食补如药补万食皆是药一、生姜男子不可百日无姜,女子不可百日无糖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生姜——味辛微寒,主要为发散风寒,和红糖共煎汤趁热服用能解风寒。
生姜为止呕要能药,能治胃寒、胃热呕吐且有解毒之功效,食用海鲜不可无姜,去毒驱寒。
姜汁有化痰止咳之功效,姜皮能利尿消肿,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等同用。
生姜含有挥发性姜油酮和姜油酚,有活血、怯寒除湿发汗等功效,并含有植物抗菌素,杀毒之功效不亚于葱蒜。
还有较多的挥发油,可以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防止肝脏和血清胆固醇的蓄积。
二、红糖具宜养气血、健脾暖胃、祛风散寒活血化瘀之功效。
“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化之”,有极佳的疗虚进补之功效。
中气不足、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问题童孩老人平日可适量饮用红糖水。
老人常吃点红糖可散瘀活血、利肠通便、缓肝明目。
妇女痛经,用山楂煮水去渣,冲入红糖热服,经血亦可自下。
生姜红糖茶,用生姜15克、红糖适量开水冲泡服之,能有效缓解寒瘀血瘀之经痛。
红糖中含有“糖蜜”具有强力解毒之功效。
能将过量的黑色素从真皮中导出,通过淋巴组织排除体外。
红糖里蕴含的胡萝卜素、核黄素、烟酸、氨基酸等对细胞具有强抗氧化作用有美白与养身之功效。
三、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
健脾养胃,与生姜、半夏同用可治胃胀、呕吐。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疏肝解郁。
促进白细胞生成,提高免疫力。
常食红枣少得胆结石。
枣中的钙、铁防治骨质疏松,所含芦丁是一种可使血管软化而使血压下降的物质。
四、花生味甘性平,入脾、肺经。
健脾和胃、利肾去水、理气通乳、治诸出血症。
生用润肺清热,炒食健脾花衣含维K高对多种出血症均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所含维E、锌能增强记忆、防止衰老,滋润皮肤。
所含维C有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作用。
胃酸过多:食花生米,一日三次,每次20——30粒,2——3星期为一疗程。
乳少:花生米、猪蹄共炖。
花生米、核桃、醪糟共食。
治久咳:花生米去尖,文火煎汤服。
高血压:花生米浸入醋中7日后食用,早晚各10粒。
尿蛋白:花生带皮煮熟捣乱吃四十天五、枸杞味甘性平,入肝、肾经。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虚劳精亏、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枸杞含有玉米黄素,养颜明目,坚筋骨,耐暑寒。
一年四季皆可用。
春季可单用,也可配黄芪泡饮,助人阳气生发。
夏季可配菊花、金银花、绿茶,可滋阴明目,清肝火。
秋季配雪梨、川贝、百合,滋养颜容。
冬季配羊肉、肉苁蓉等助阳耐寒。
六、板栗味甘性寒,入肾经。
能健脾益气,强筋健骨,除湿热。
每日早晚各食1——2粒可治年老肾衰,小便弱频,大便搪泄。
每日早晚各食2粒生栗,细嚼至浆,三咽,可治腰腿疼痛。
栗子性寒,不宜多食。
生食不易消化,熟食易滞气。
含糖高,糖尿病者不易食。
七、黄豆味甘性平,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肿。
黄豆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且易被人体吸收。
内含的亚油酸能降低胆固醇,能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
亚油酸还能促进儿童的神经发育,是老幼皆宜、四季皆宜的理想食品。
黄豆及其豆制品烧制的时间要长一点,豆浆不能与鸡蛋同煮。
八、黑豆味甘性平、入肾。
健脾利水、消肿下气、滋肾阴、润肠燥、制风热而活血解毒。
黑豆中所含各种微量元素能软化血管,降低血粘稠度,是高血压、冠心病病人的有益食品。
“黑为水、水走肾”,肾虚之人应常食黑豆。
对女性白带异常、下腹阴冷者也宜。
黑豆既能补身,又能去疾,药食皆宜。
九、白豆——十、木耳味甘性平,归为、大肠经。
具有益气、润肺、补脑轻身、凉血、活血、止血、涩肠、强志、养颜之功。
气虚、血热所致腹泻、牙龈疼痛、腹泻、崩漏、n尿血、便血等。
木耳的铁含量很高,故能防治缺铁性贫血,养颜、含有维K,能减少血凝,预防血栓病的发生。
内含胶质,能把人体内消化系统内的灰尘、纤维等杂质吸附并排出体外,清理肠胃。
对胆、肾结石有较好的化解作用。
含有抗癌活性物质,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十一、香菇味甘性平、归胃、脾经。
能补脾胃,益气、用于脾胃虚弱、食欲减退、少气乏力、小便频数。
现代还用于佝偻病、高血脂症和胃癌、子宫颈癌。
香菇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多糖、多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三脂。
脾胃寒湿气滞和皮肤瘙痒者忌食。
十二、薏仁味甘、性微寒,入肺经。
利湿健脾、舒筋除痺、清热排脓。
用于脾虚腹泻、肌肉酸重、关节疼痛、水肿、脚气、白带、肺脓疡。
可以扩张血管,使末梢血管特别是肺血管扩张起到降压降糖的作用。
能抑制骨骼肌的收缩,减少肌肉挛缩。
有镇静、镇痛解热的作用对风湿痺痛患者有良效。
营养头发,防止脱发并使头发光滑柔软。
能使皮肤角质软化,皮肤粗糙不光滑者长期服用有疗效。
十三、香菇味甘性平,归脾、胃经,补脾胃、益气。
用于脾胃虚弱、食欲减退、少气乏力、小便频数。
现代又用于佝偻病高、血脂症、胃癌、子宫颈癌。
香菇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多糖、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