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的启示(关于勇气与希望)
名人传的启示(关于勇气与希望)
人们常说:“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
”《名人传》即:“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
他们的主人公分别为音乐家、雕塑家和小说家,不过,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
面对痛苦、面对孤独,贝多芬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作为一个听不到任何声音的音乐家,他对于政治上的专制统治,无情的战乱,他却选择了反抗,为了和平,贝多芬曾说:“只要是为了获得更美的事物,任何规律都可以破除。
”这句话准确地表达了他当时反对专制的心理,而米开朗基罗又何尝不是呢?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因为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勇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奔向他的人生理想中。
而托尔斯泰则用他的笔杆描写。
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
而我面对现在的和平,美好的社会,更应该用刻苦的学习丰厚的知识,武装自己,走向美好的未来.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
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
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
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
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
接着,又拜海顿为师。
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
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
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
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
的命运。
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一种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
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
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
贝多芬渴望幸福;他充满着希望。
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差了点,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你依然是这样。
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有信心。
贝多芬与困难抗争,最终成为有成就的人,同样,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充满着挫折与困难呢?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
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后悔和哭泣无法改变你的处境,既然哭泣和逃避没有用,那为何不擦干眼泪,正视挫折,拿出来你的勇气面对一切。
挫折与困难都有终结的一天,千万不要在它们结束之前就丧失了希望。
若是成功地摆脱了它们,切勿沾沾自喜,要提高警惕,充满希望,因为下一个困难正在前方等待着你。
希望和勇气是克服挫折与困难的最好武器。
让我们充满希望,拿出勇气,迎接新学期的挑战吧!关于菊花的演讲稿
一年一度的菊花节又迈着款款轻柔的脚步到来了。
秋风中的菊花,顶风傲霜,静静散发着幽香。
金秋十月,菊花绽放,千姿百态。
在这百花凋零的季节,唯有秋菊的生命力是如此顽强。
她不在日暖风和、百花争艳的春天开放,却在秋风萧瑟、寒霜袭人的深秋中独放异彩。
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硕果累累的秋天增添风采,她用自己的妩媚和娇艳装点着秋的景色,给秋天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馨香。
菊花不仅具有素洁高雅的外形,还具有坚贞不屈的意志。
与梅、兰、竹合称为花中“四君子”。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都把她当作自己的知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佳句名言。
他写出了菊花的素雅、淡然,将菊花视为君子之节、逸士之操的典范。
“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
郑板桥笔下的秋菊独立寒秋,敢于挑战任何困难。
“待到
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黄巢的眼中,菊花是那么的豪情、飘逸和潇洒。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在朱淑真笔下的秋菊是君子的品行,不慕荣华,安于清贫,坚贞执着,铁骨铮铮。
难怪陈毅爷爷也会赞它:“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是啊,在本性如此刚强的菊花面前,风霜又能怎样呢?如今,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面对学习中的困难,菊花那不畏寒霜、坚贞不屈、刚毅顽强的品格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我们要学菊之顽强,求学之路上的坎坷荆棘不会把我们阻挡。
我们要学菊之高洁,在如何做人这一实践课上学会正直和善良。
我们要学菊之傲骨,在五颗星和烈士红的神圣国旗下永远挺直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学会做人(关于做人)
同学们: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是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
学会做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不管一个人有多少财富,多少知识,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这个人最终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希特勒,成克杰,胡长清,他们有知识,有财富,有地位,但他们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最终成为历史的罪人。
在新千年到来之际,西方人在评选20世纪最伟大的十大思想家时,把马克思排在了首位。
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永远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是金子,埋在哪里都不会失去价值;是粪土,再张扬也逃不掉唾弃的下场。
人,从本质上讲,是社会的人。
做人,在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都赋予不同的内容和色彩。
因此,学会做人,离不开现实社会。
就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而言,就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的基础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从小确立远大理想,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礼仪常规》来鞭策和约束自己。
按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锻炼强健的体魄,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
正如数学家陶行知所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学会做人,对于各人来说,不是一时一事之功,而是一生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要面对的课题和考验。
活到老,学到老,是一辈子的事情。
毛泽东主席讲过:”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我希望同学们以这种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和鼓舞自己,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德。
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