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水热法氧化亚铜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质的研究毕业论文ppt.答案
水热法氧化亚铜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质的研究毕业论文ppt.答案
图2.1 光催化装置图、示意图 具体实验步骤 光催化工艺流程图
光催化流程图
甲基 橙 产物 超声(5min) 取A0 产物
搅拌 紫外可见光光 度计 取样液 光照
光催化具体试验步骤
(1)取0.01g甲基橙与500ml的蒸馏水混合,在超声10min条件下制成
20mg/L的甲基橙溶液。
(2)分别取50毫升甲基橙溶液与20mg的上述四组样品分别混合,超声
5min使其混合均匀。接着在黑暗环境下用磁力搅拌器搅拌1h,用针 筒取5mL的溶液离心保存上层清夜记为S0,剩余45mL在无影灯下搅拌 (注意,光照开始后由于水分的蒸发,为保持溶液浓度不变,在取 样之前,需要将溶液被蒸发的水分补齐。如:30min后取样时将溶液 补至45mL再取样,1h后取样时将溶液补至40mL后再取样。以此类推) 30min后取5mL样品,离心后保存上层清夜记为S1,同理在光照1h、2h、 4h后分别取5mL溶液样品离心后保存记为S2、S3、S4,经过离心处理 取上层液装瓶放入避光处待测。
郑州博科仪器设备有限 公司
2.5反应参数
反应温度
反应温度分别取60℃、90℃、120℃、150℃。
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取10h。
葡萄糖浓度
葡萄糖浓度分别为0.1mol/L、1mol/L(原始浓度)、3mol/L、5mol/L。
2.6 表征
红外光谱分析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X射线衍射分析 差热-热重分析
(3)用TU-1810型紫外可见分光分光度计对上述样品进行吸光率测试。
3、试验结果与讨论
3.1试验现象分析 3.1.1不同温度
由于反应温度不同,每一组的产物也会有所不同,60℃组反应基本未进行, 加热后的悬浮液的颜色为淡绿色,离心后在产物上方有深绿色粘稠沉淀,干燥产 物为黑绿色;90℃组反应进行较完全,产物颜色为砖红色且较纯正;120℃组反 应稍过度,悬浮颜色为淡黄色,离心干燥后产物砖红色略带黑色,判断有少量氧 化铜生成;150℃组悬浮溶液呈现黑绿色,离心干燥后的产物为深黑色,判断其 生成了大量的氧化铜。如图所示,从左至右依次是60℃、90℃、120℃和150℃的 产物:
3.2 表征及讨论
3.2.1 红外光谱图
图3.2 不同温度红外光谱图
不同温度下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如图3.6所示,可以清楚的看到90℃、120℃、 60℃在吸收峰600cm-1处都有相同的吸收峰这与纳米氧化亚铜的铜氧键的伸缩振动 峰是相同的。60℃除了在600cm-1处有峰外,在1300cm-1处和1725cm-1处都有峰,可 知60℃生成的产物不纯;90℃只有在600cm-1左右有峰,故90℃生成的氧化亚铜较 纯;120℃在1700cm-1左右也有较小的峰值,故120℃的产物也不纯;150℃的样品 完全没有出现氧化亚铜的特征峰,故150℃的样品无氧化亚铜生成。
1 2 3 4
பைடு நூலகம்
不同温度处理(1、2、3和4分别代表60℃ 10h、90℃ 10h、120℃ 10h和150℃ 10h)的降解度
样品分组 降解度 D0 0 0 0 0 D1 0.46 11.90 0.49 11.78 D2 5.27 15.90 2.81 16.40 D3 11.32 17.92 6.27 23.49 D4 21.03 81.45 44.42 38.76
(5)加热后将反应釜中产物的上层清夜倾倒,用无水乙醇清洗出沉淀用
电动离心机离心,倾倒上层清夜,用无水乙醇清洗沉淀继续离心如此反 复三次,将其转移到表面皿上60℃干燥后,收集所得产物。
2.3 试验原料
药品名称 醋酸铜 氢氧化钠 无水乙醇 三乙醇胺 甲基橙 聚乙烯吡咯烷酮 葡萄糖 分子式 C4H6CuO4· H2O NaOH CH3CH2OH N(CH2CH2OH)3 C14h14N3NaO3S PVP C6H18O6 生产厂家 天津市巴斯夫化工有限公司 天津市天大化工实验厂 洛阳市化学试剂厂
图3.1 样品图
3.1.3 不同葡萄糖浓度
葡萄糖作为实验中的还原剂,其浓度在实验中的影响十分明显。若是 葡萄糖的浓度过低,则氢氧化铜不能被全部还原使产量变小,且原料 的残留影响产物各分析的效果;若是葡萄糖的浓度过大,则生成氧化 亚铜后,葡萄糖在水热条件下,被碳化生成黑色悬浮颗粒,对产物也 有的影响。
致谢
感谢材料学院四年的教导
感谢刘老师的精心指导 感谢同学们的帮助
中,量取3mL 0.01 mol/L三乙醇胺加入其中,用磁力搅拌器搅拌15min, 然后电子天平称取0.2g NaOH和0.8g的PVP加入溶液中继续搅拌10min后, 加入配制好的1 mol/L葡萄糖溶液2mL继续搅拌2min; 干燥箱加热;
(4)将搅拌好的溶液移至聚四氟乙烯内衬的水热釜,装好反应釜后移至
220V
精度0.01g
红外光谱仪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IRPrestige-21
TU-1810
400cm-1-4000cm-1
日本岛津公司
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 公司
X射线衍射仪
超声波清洗机 电动离心机
D8 ADVANCE ECO
BG-01 80-1 功率80W 最大转速4000
德国BRUKER公司
广州邦洁电子产品有限 公司
干燥箱(60℃、 2h)
2.2 试验步骤
(1)首先配制0.01mol/L的三乙醇胺(TEA)和1 mol/L葡萄糖溶液放置
待用;
(2)配置乙醇:水(2:3),用量筒量取24mL的无水乙醇倾倒入150mL
烧杯中,再量取36mL的去离子水与已量取好烧杯中的无水乙醇混合,放 置待用;
(3)用电子天平称取0.24g的醋酸铜加入已经兑好的乙醇:水(2:3)
1 2 3 4
甲基橙四组溶液催化剂随时间降解度变化曲 线
结果表明,随降解时间的增长,降解度都在不断增加,从曲线变化来看 第二组的降解曲线基本全部处于其他曲线的上方,其具有最佳的光催化性能, 也即90℃ 10h的样品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效率最高。
4、结论
采用水热法,用醋酸铜,乙醇:水(2:3),氢氧化钠等 原料在水热釜中反应,经过一系列后续处理制得直径为100nm 左右的纳米球,通过XRD分析,最终确定其组分是Cu,O两种元 素成比例的氧化物。在温度为90℃,恒温时间为10h下情况下 结晶较好,但在90℃条件下结晶度不高。说明氧化亚铜纳米球 的合成与温度有很大关系。在葡萄糖的浓度很高时,反应釜的 上层清液中含有大量的悬浮颗粒,或许这是一种新的碳微球制 取方法。 氧化亚铜具有较强的光催化能力,能有效的降解甲基橙, 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甲基橙被降解的越发明显。通过试验我 们发现在90℃时生成的氧化亚铜对于甲基橙的降解效果最佳, 故在90℃左右所生成的产物与温度过高或过低的相比生成质量 更好。
组别 葡1 葡2 葡3 葡萄糖浓度(mol/L) 0.1 3 5 现象 还原反应未进行完全 产生黑色悬浮颗粒 产生大量的黑色悬浮颗 粒
3.1.2 不同时间
在不同时间,相同温度下制取的产物颜色差异明显,是由 于6h的反应时间过短致使反应不能充分进行,则收集的产物 呈现黑绿色;24h的反应时间过长,使被还原好的氧化亚铜 被氧化为氧化铜,使产物颜色偏黑色。
现在已通过固相法、电化学法和液相法制得氧化亚铜纳米 材料。本轮文采用液相法中的水热法。水热法条件简单、反 应快、耗能少、制得产品质量较好且对环境的污染非常小。
2、试验过程
2.1试验流程图
醋酸铜 NaOH、 PVP 乙醇:水 葡萄糖、 搅拌 三乙醇胺 产物 水热釜 水洗、 醇洗 离心机(离心 10min)
目录
试验背景
试验过程
试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结论
1、试验背景
进入21世纪,纳米材料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它已 开始走出实验室,走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的纳米材 料已经被我们运用的相当成熟比如纳米粒子和纳米薄膜,并 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氧化亚铜纳米材料是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具有与众不同 的结构和性质,氧化亚铜纳米结构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化学性 能,在离子交换、柱支撑多孔材料、增强材料、化学传感器、 储氢、光催化材料方面有着广泛的前景。
3.3 光催化结果分析
光催化剂对甲基橙的降解效果用降解率D来表示,即光催化反应一段 时间后甲基橙溶液的分解百分比;如果一段时间反应后甲基橙溶液浓 度降低为△c,光照前(初始)浓度为c0,D=△c/c0×100%。由于吸 光度A大小与溶液浓度成长比,所以可以用溶液的吸光度来代替溶液浓 度来计算降解率,也即降解率可用下式来计算:
天津市富宇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
天津市凯通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国药集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4 试验仪器
试验仪器
干燥箱
型号
FX202-00
主要参数
220V,0.8KW
产地
上海树立仪器仪表有限 公司 常州博远实验分析仪器 厂 美国康州HZ电子科技有 限公司
磁力搅拌器
电子天平
78-1
DJ-6002
3.2.4 差热-热重分析图
图3.5 氧化亚铜粉末的差热-热重分析图 这次试验为了检验生成物是否为氧化亚铜颗粒,进行了差热分析,如图 3.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435℃左右时有一个明显的放热峰,这是由 于氧化亚铜被氧化为氧化铜,这个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出现放热峰。同 时我们可以看到,在435℃左右时发生了增重现象,这是由于1mol的氧化亚 铜被氧化时生成2mol氧化铜,质量增加。
3.2 表征及讨论
3.2.2 FESEM分析
图3.3 扫描电镜图片
60℃产物s480 20000倍的扫描电镜照片 (左)图中生成的氧化亚铜分布不 规则; 90℃产物6700F 20000倍的扫描电镜照片 (右)由图可以看出制出的纳米 材料结构为球状,普遍直径长度都为100nm左右,纳米球像棉花球一样杂乱 堆积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