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节 智力试题(含答案)

第六节 智力试题(含答案)

第六章:智力知识考点 P128一、单项选择题:1.智力是一种( A )。

A.综合认知能力B.适应能力C.学习能力D.思维能力2.下面哪些是属于一般能力( ABC )A.记忆力B.注意力C.观察力D.色彩鉴别力E.节奏感知力3.一般说来,以下哪一类能力被认为不属智力范畴?( A )A.人际交往能力B.学习能力C.言语能力D.运算能力4.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蒙在( C )年编制的。

A.1895B.1907C.1905D.19155.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 D )A.倒U型曲线 B.偏态分布形式 C.U型曲线D.正态分布形式6.一般人的智商在________之间。

( D )A.120~139B.140~159C.70~79D.90~1097.一般来说,当一个人的智商为115时,这个人在人口分布中应该处于什么位臵?( C )A.中下B.中等C.中上D.优异8.一般来说,个体的智力发展达到高峰期是在什么时候?( C )A.11—13岁B.13—18岁C.18—25岁D.30—40岁9.一学生的智商是115,表示其智力( B )A.优异B.中上C.中下D.较低10..某学生智商为100表示( B )A.较低智力B.中等智力C.较高智力D.非凡智力11..某学生的智商是130,表示( C )。

A.较低智力B.中等智力C.较高智力D.天才智力12.智商的计算公式是( B )。

A.100CAMA(IQ)+)实足年龄()心理年龄(智商=B.100CAMA(IQ)⨯=)实足年龄()心理年龄(智商C.%)实足年龄()心理年龄(智商100CAMA(IQ)⨯=D.100MACA(IQ)-)心理年龄()实足年龄(智商=13.一个10岁的儿童能够通过9岁组的全部项目和10岁组的一半项目,按照比率智商计算,他的智商是( B )A.90 B.95 C.100 D.10514.( C )是将个体的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A.心理年龄B.比率智商C.离差智商D.智力年龄15.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这个人的智力处于( D )水平。

A.超常B.弱智C.中下D.中等16.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B.卡特尔C.瑟斯顿D.吉尔福特17.智力的三元理论是由( C )提出的。

A.塞斯登B.斯皮尔曼C.斯腾伯格D.达斯18.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D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B.卡特尔C.瑟斯顿D.吉尔福特19.智力二因素说是由英国心理学家( A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B.卡特尔C.瑟斯顿D.吉尔福特20.在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中,“关系”属于( A )。

A.产物维度B.内容维度C.操作维度D.应用维度21.____________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

( A ).A.晶体智力B.经验智力C.流体智力D.内省智力22.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认为,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其中的元成分为( B ).A.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的过程B.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C.提取信息并作出判断反应的过程D.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23.英国心理学家______在20世纪初最早对智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说。

( B )A.瑟斯顿 B.斯皮尔曼 C.斯腾伯格 D.高尔顿24.______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 A )A.晶体智力 B.言语智力 C.流体智力 D.内省智力25.智力的多因素论是谁提出来的?( B )A.斯皮尔曼B.瑟斯顿C.吉尔福特D.卡特尔26.流体智力理论是由______提出的。

( A )A.卡特尔B.瑟斯顿C.加德纳D.吉尔福特27.智力多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提出来的。

( C )A.斯皮尔曼B.卡特尔C.瑟斯顿D.吉尔福特28.心理测验的信度大小一般介于多少之间?( C )A.-1—0之间B.-1—1之间C.0—1之间D.0—10之间29.在一个测验正式付诸使用以前,测验的编制者都要建立一个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使得对分数的解释更加清晰、明确。

这一参照指标指的是( A )。

A.常模B.效度C.难度D.信度30.( A )又称稳定性系数。

A.再测信度B.评分者信度C.内部一致性信度D.分半信度31.解释心理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是什么?( D )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常模32.反映智力测验准确性的是( B )A.信度B.效度C.常模D.智商33.一种九两的杆秤,每次都会把九两的物体秤为一斤。

这说明这种杆秤( A )A.信度高 B.效度高 C.信度低 D.常模低34.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是一种( B )。

A.成就测验B.团体测验C.个别测验D.性向测验35.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中,智商的计算方法为( C )A.正态分布B.比率智商C.离差智商D.智力年龄6.下面的这些智力测验中,哪一个是团体智力测验?( C )A.比纳—西蒙量表B.韦克斯勒量表C.瑞文标准测验D.斯坦福—比纳量表36.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称为( B )A.教育测验 B.性向测验 C.成就测验 D.智力测验37.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B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二、多项选择题1.下面哪些是属于一般能力(ABC)。

A.记忆力B.注意力C.观察力D.色彩鉴别力E.节奏感知力2.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包括量表的( BCD )A.难度B.效度C.信度D.标准化E.知名度3.以下哪几个测验属于个别测验?( ABE ).A.韦氏成人智力量表B.斯坦福-比内测验C.SPMD.瑞文标准推理测验E.韦氏儿童智力量表4.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是( ABCDE)。

A.言语能力B.数学能力C.记忆能力D.空间知觉E.推理能力5.性向测验用以测量( AB )A.潜在才能B.能力倾向C.性别倾向D.性别态度E.成就6.一个测验的效度包括以下几种(ACE)。

A.内容效度B.直接效度C.构想效度D.间接效度E.预测效度7.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结构的维度包括下述方面( ABD )。

A.内容B.操作C.认知D.产物E.加工8.目前通用的智力测验,一般注重的是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稳定的一般能力,包括( ABCDE )。

A.言语能力B.数学能力C.记忆能力D.空间知觉E.推理能力9.晶体智力( AD )。

A.在成年期还会有所增长B.在成年期开始衰退C.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D.是对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的测量E.是对学习速度的测量10.流体智力是( BDE )。

A.对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的度量B.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C.用于处理熟悉的问题D.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E.20岁左右达到顶峰三、名词解释1.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

2.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3.智商:即智力商数,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简称智商。

斯坦福-比内量表首次采用智商来说明智力,其计算公式是心理年龄除以生理年龄,所得商数再乘以100,也被称为比率智商,后来,智力测验中更新了智商概念,采用离差智商。

4.个别智力测验:是指那种在同一时间内主试者只能对一个受测者进行施测的测验。

5.流体智力: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6.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7.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8.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四、简答题1.什么是智商?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有什么区别?(1)智商,即智力商数,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简称智商。

斯坦福-比内量表首次采用智商来说明智力,其计算公式是心理年龄除以生理年龄,所得商数再乘以100,也被称为比率智商,后来,智力测验中更新了智商概念,采用离差智商。

(2)比率智商是用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的商数乘以100而求得的,如果二者相待,比值为1,只适用于儿童。

其优点是可使不同年龄者的智力水平相互比较。

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当人发展到一定的年龄后,智力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时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使用心理年龄做计算将不符合实际情况。

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臵,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者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韦克斯勒指出,可以假定,人们的智商分布呈平均数为100和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形式,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为: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X-MX)/S(MX代表团体平均分数,X代表个体测验的实得分数,S代表该团体分数的标准差,Z代表该人在团体中所处位臵,即他的标准分数。

)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

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3.简述智力发展的特征。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在人的一生中,智力水平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一般分三个阶段:增长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

(2)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人的智力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

4.学校教育对智力有何影响?学校教育是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

在学校中,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有些优秀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准确、严密、迅速,作业必须一丝不苟。

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思维和言语能力有明显提高。

同时丰富校内校外生活内容,吸引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所以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

5.什么是斯腾伯格智力理论中的元成分和操作成分?在认知活动中,元成分的作用怎样?(1)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它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与监控。

操作成分是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做出判断反应的过程。

(2)在认知活动中,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

6.简要说明智力三元理论中智力的内部构成。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于80年代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

在智力的三元理论中,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1)元成分: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监控,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