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营养学(研究方法)

动物营养学(研究方法)

▪ 从表中的演算过 程可发现,此法 类似用替代法测 定饲料消化率。
第四节 生长实验
▪ 粪中干湿对计算无影响,但指示剂和营养物质含 量须来自同一粪样,其缺点是很难找到回收率很 理想的指示剂物质。要求指示剂的回收率在85% 以上才有效。
一、体内消化实验
(二)指示剂法 2、内源指示剂法
▪ 该法是指用饲粮中自身所含有的不可消化、吸收 的物质作指示剂。
▪ 特点:可减少将指示剂混入饲粮的麻烦,且用此 法测定饲料消化能和蛋白质消化率与全收粪法无 显著差异。
D A B 100% B A:基础饲粮养分消化率
F
B:顶替后混合饲粮养分消化率
F:被测饲料养分占混合饲粮该养分比例
一、体内消化实验
1、肛门收粪法
(3)实验步骤:
▪ 交叉实验可以减少动物对先喂正常基础料,后喂 顶替混合料不适应带来的误差,则用两组动物进 行交叉,如下表。被测饲料取代基础饲粮的比例 大小,是影响准确度的重要因素,取代比例过大, 会造成第一、二次饲粮中养分含量比例差异太大; 取代过少,被测饲料的代表性弱,将影响结果的 准确度。
(二)指示剂法
1、外源指示剂法
▪ 即从预试期开始就将指示剂加入日粮中混匀,喂 与试验动物,除每日只收集部分粪样外,其它与 全收粪法相同。试验期完,将所有收集的粪样混 匀,再分析粪中营养成分和指示剂含量。营养物 质的消化率用下式计算。
日粮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100 日粪粮中中指指示示剂剂含含量量%% 日粪粮中中营营养养物物质质含含量量%% 100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结果的线性分析法 三、实验动物、环境、饲粮及记录
四、群饲与单饲 五、任食与限食 六、纯合饲粮和实验动物
第五节 比较屠宰实验
一、比较屠宰实验的适用范围 二、屠宰方法和测定指标
第六节 它实验技术
一、同位素示踪法 二、外科造瘘技术
三、无菌技术
第一节 化学分析法
▪ 饲料成分分析 ▪ 粪便成分分析 ▪ 尿成分分析 ▪ 动物组织和血液成分的分析
一、体内消化实验
(二)指示剂法
▪ 优点:可减少收集全部粪便带来的麻烦,省时省 力,尤其是收集全部粪便较困难情况下。
▪ 条件:必须是不为动物所消化、吸收,而且能均 匀分布并有很高的回收率。
▪ 外源指示剂常用三氧化二铬;内源指示剂一般采 用 2mol HCl或 4mol HCl 不溶灰分。
一、体内消化实验
▪ 估计能量平衡的途径:
✓ 一种是根据食入饲料或能量的去向,即粪、尿、 脱落皮屑、毛,营养物质沉积,产品和维持生命 活动的机体产热几个部分,除维持机体活动的产 热外,其它组分的能量值都可以直接燃烧测定;
✓ 另一种途径是通过碳、氮平衡,因动物能量的来 源都是含碳和氮的有机物,根据碳、氮化合物的 产热(常数)也可估计出动物对能量的需要和饲 料能量的利用率。
▪ 是确定各营养物质需要重要依据,评价机体维生 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状况的标识,同时结合饲养 实验、平衡实验和屠宰实验,可确定动物对各种 营养物质的需要。
四、动物组织和血液成分的分析
▪ 用作标示的功能酶及相应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有: ✓ 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硒, ✓ 血清碱性磷酸酶-锌, ✓ 血浆铜蓝蛋白氧化酶-铜, ✓ 血浆黄嘌呤氧化酶-钼; ✓ 血浆中以焦磷酸硫胺素为辅酶的酶-硫胺素, ✓ 红细胞中含黄素二核苷酸(FAD)的谷胱甘肽还
动物营养学
主讲:徐奇友
东北农业大学
第十二章 营养需要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化学分析法
一、饲料成分分析 二、粪便成分分析
三、尿成分分析 四、动物组织和血液成分的分析
第二节 消化实验
一、体内消化实验 二、尼龙袋法
三、离体消化实验
第三节 平衡实验
一、氮平衡实验 二、能量平衡实验
第四节 生长实验
一、体内消化实验
1、肛门收粪法
(3)实验步骤:
▪ 套测法适用于测定某些不能单一饲用的饲料消化 率,如各种谷实或糠麸等。
▪ 套测法即先配正常饲粮,测其消化率,后用被测
饲料顶替基础饲粮的20%~30%,再测其消化率。
对适口性差或喂多了有毒害饲料,可少顶替,但
不能低于15%,公式如下:
D:被测饲料养分消化率
(1)实验动物的准备和要求:选择健康、有 代表性的动物。 (2)测试饲料和饲粮的准备:用于测试的饲 料要一次备齐,按日头饲喂量称重分装, 并取样供分析干物质和养分含量用。
一、体内消化实验
1、肛门收粪法
(3)实验步骤: ▪ 实验分两个阶段。预备实验是让动物适应
实验饲粮,排空肠道原有内容物,熟悉排 粪规律,了解采食量。正式实验是收集粪 便的天数以偶 数 为好,避免排粪带 来的误差,两阶段 时间规定如右表。
三、离体消化实验
▪ 离休消化实验:指模拟消化道的环境,在体外进 行饲料消化。
(一)消化道消化液法 ▪ 此法即用安装瘘管收取的小肠液或瘤胃液,在试
管中进行消化。
▪ 反刍动物的离体消化实验:用瘤胃液消化,后再 用胃蛋白酶加盐酸进一步消化,洗净残渣,测其 各种养分和燃烧值。
▪ 目前通过测定消化过程中CH4和CO2生成量估计 有机物质的消化率。用瘤胃液测定饲料蛋白质降 解率的研究也有报导。
▪ 养分及能量消化率的测定是通过消化实验来实现 的。
▪ 代谢实验即在消化实验的基础上,再增加尿液的 收集,测定尿中排泄的养分和能量。一般用于饲 料的代谢能或养分的代谢率的测定。
▪ 下面主要从几下三个实验方法来讲:体内消化实 验、尼龙袋法和离休消化实验。
一、体内消化实验
(一)全收粪法 1、肛门收粪法
▪ 某些维生素是以辅酶的形式参与体内代谢,它 们的缺乏可导致这些反应的中断,使一些代谢 的中间产物积累或尾产物减少。所以检查这些 物质在尿中的排泄量可反应机体的营养状况。
四、动物组织和血液成分的分析
▪ 测定对象:常用于测定的组织有肝、肾、心、骨 骼肌、骨(胫骨)、毛发及全血、血浆、血清和 红细胞,甚至整个机体样品;及组织中各营养物 质及其代谢产物和相关酶。
二、能量平衡实验
(二)间接测热法
▪ 下表为间接测热法 测小牛24 h产热的 计算例子。
二、能量平衡实验
(三)碳、氮平衡法
▪ 碳、氮平衡即用碳、氮平衡估计动物对能量的需 要或饲料能量的利用率,需测定食入饲粮、粪、 尿、CH4和CO2的C和N的含量。
▪ 采用此法是假设机体能量的沉积和分解只有脂肪 和蛋白质。下表用碳氮平衡试验测定某一饲料能 量利用率的例子。
▪ 注意:实验饲粮蛋白质水平须满足需要 ,必 需氨基酸的数量足够、比例恰当以及其它营养 物质适量;
▪ 当测定某个饲料或饲粮蛋白质利用率,则采用 限食,原则是食入蛋白质的量不超过或稍低于 动物所需的量。
二、能量平衡实验
▪ 目的:用于研究机体能理代谢过程中的数量关系, 从而确定动物对能量的需要和饲料或饲粮能量的 利用率。
二、能量平衡实验
(二)间接测热法
▪ 间接测热法是根据呼吸熵(RQ)的原理测定的。
▪ 呼吸熵是动物在一定时间内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消 耗的氧气体积之比。
▪ 不同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RQ值不同。
▪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体内氧化产热与它们二者共 同RQ有一定的函数关系。下表列出碳水化合物、 脂肪和蛋白质的RQ值及其产热当量。
一、体内消化实验
1、肛门收粪法
(4)粪的收集和处理:
▪ 一般是用公畜进行实验,可在动物尾部系一集粪 袋收集粪便。
▪ 不宜采用收粪袋的动物可用消化柜或消化栏,动 物位置相对固定,排出粪能落在粪盘或清洁地面 上,再收入粪桶。
▪ 每天定时收集粪并称重,混匀按总重的1/10~1/50 取样,后每100g鲜粪加10%盐酸100ml,以免粪 中氨氮损失。
原酶-核黄素, ✓ 红细胞或血浆中酪氨酸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维
生素B6、 ✓ 血浆丙酮酸羟化酶-生物素等。
四、动物组织和血液成分的分析
▪ 缺点:以上都不是鉴别缺乏症或确定需要量唯一 指标,对某些动物敏感的指标,不一定适用于另 一些动物,所以常结合酶活力及生长反应作综合 评定。
第二节 消化实验
▪ 准确测定饲料中可消化养分的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是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重要方法。
▪ 缺点:粪收集绝不可污染含有不溶灰分的砂粒等 杂质。
二、尼龙袋法
▪ 尼龙袋法是指将被测饲料装入一特制尼龙袋, 经瘤胃瘘管放瘤胃中,48 h后取出,冲洗干净, 烘干称重,与放入前的饲料蛋白含量相比,差 值即为饲料可降解蛋白质量。
▪ 优点:简单易行,重现性好,实验期短,便于 大批样品研究。
▪ 注意:尼龙袋通透性好,网眼大小要恰当,样 品要有一定细度,以便充分发酵;实验时要测 定多个时间点,以分析降解程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饲料成分分析
▪ 威氏(Weende)等提出的概略养分分析法即进行粗 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粗灰分及干物 质和水分的测定。
▪ 营养学的发展:
✓ 粗蛋白的测定基础上也进一步测定真蛋白、非蛋白氮、 α-氨基氮、氨基酸、有效氨基酸;
✓ 粗脂肪也进一步测各种脂肪酸;
✓ 粗纤维测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 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三、离体消化实验
(二)人工消化液法
▪ 消化液不是来自消化道,而是采用人工制取的消 化酶配制成模拟消化液。
▪ 目前主要用于反刍动物饲料消化率以及瘤胃饲料 蛋白质降解率的测定。
▪ 消化率的测定分两步,第一步是用纤维素分解酶 制剂加盐酸溶液代替前面两步法的瘤胃液,第二 步仍是胃蛋白酶加盐酸溶液。所以又称“HCl- 纤维分解酶法”。
▪ 研究矿物质的代谢,由于每日内源矿物质的排 泄量大,粪样分析测定矿物元素的吸收率有较 大误差,与同位素示踪法相结合,结果更可靠。
三、尿成分分析
▪ 尿中含有各种无机及有机成分,大都是动物体 新陈代谢的产物,它们的含量受许多因素的影 响,但正常情况下各种成分都有一定的含量范 围,通过某些尿成分分析可了解体内代谢和机 体营养状况是否正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