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浅议
[摘要] 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考虑的问题,包括教师的观念变,课程体系的改革,精品课的建设,就业市场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关键词]课程改革精品课建设就业市场
2006年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至今已将近五年的时间,在这几年里,我国的高职院校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各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因此各院校都非常重视课程改革及精品课的开发建设,努力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理论,轻实作的办学理念,使高职院校的竞争软实力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因素。
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否能与岗位技术能力要求零距离接轨,便成为高职院校竞争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一、教师是推动课程改革的设计者和实施者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是改革者、设计者和实施者。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推动改革的动力。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体系的建设和精品课的开发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过去重理论轻实作,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开放教育,能力培养的新观念和意识。
教师有了创新的意识,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自学贯彻和执行新的课程标准。
惟有这样,教学改革才能在整体上有真正的突破。
二、构建高职教育课程新体系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具体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不是由某位教师能够单独完成的,由此需要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来共同完成。
教师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改革的效果和质量。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具体课程改革是要打破原有课程的界限,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来构建新的课程标准。
这就需要教师要深入到行业、企业,参与一线工作,熟悉岗位的设置及工作过程,了解岗位的需求及职责和工作标准。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尽量贴近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模拟现场的实际工作环境,实施情境
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技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适合各种工作岗位的劳动者。
课程体系的改革还应聘请一些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业务骨干来出谋划策,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亲身感受帮助教师合理的选取整合教材,有序的按照岗位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质是体现了工学结合,按照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的课程,必然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工作与学习相结合。
工学结合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大挑战,要求高职院校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还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一大批适应课程教学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
实训实习环节的教学,除了由院校教师担当外,主要应请行业企业的能手对学生进行指导,切实增强学
生的实作能力。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标明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体现
高职特色的教学质量,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专业教学的内容。
课程体系制定各专业人才的规格和知识能力结构。
高职教学内容必须坚持实用性、针对性原则,要根据就业需要有的放矢的选择教学内容,恰当的处理好
近期的就业与长期需求的关系。
科学构建针对性强,技能水平高等实用性人才的课程结构,按照社会实际需要安排教学内容。
三、课程体系改革要注重精品课的建设
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注重精品课的建设。
什么样的课程才能称之为精品课?我认为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应该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符合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工作规律,教学内容设计科
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灵活新颖,教学资源能有效共享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课程。
精品课程必须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特点,以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来设计课程,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并能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教学效果突出,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岗位技能,有突出的促进作用,真正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
通过几年来精品课的评审,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变化。
(1)参评的课程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并要体现整体专业课程设计能力;(2)参评课程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3)提出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要求,明确区分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差别;(4)强调课程建设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突出高职课程建设的特色;(5)对教师提出执教能力的要求,规范了高
职教师的教学行为;(6)对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不仅看数量,更要看规划、布点和功能,并且提出要满足学生体验企业文化需要的要求;(7)申报材料的说课录像主要介绍课程的整体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及相应的教学设施、环境和实训实习场景介绍,全面考察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
由此可见,精品课的建设是一个高标准、高起点的课程改革,对专业建设起到了推进作用。
精品课强化了高职教学的特色,强调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的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
四、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突出服务社会的理念
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突出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理念。
培养社会和企业急需的技能型、技术型应用人才。
课程设置要体现出每所高职院校的不同特点、不同定位。
与企业合作和进行“订单”式培养,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多次尝试效果良好。
在课程的设置上由企业进行选择,课程的内容上由企业来规划。
实验实训的场地可以是企业的车间场房或培训中心,实训的指导教师由企业的一线骨干员工来担任。
还可以经常聘请企业的业务骨干到校来传授各种工作技能、经验和亲身感受。
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切身感受到这个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经营方式以及自己将要面对的工作岗位。
理论教学和学生的管理由学校来完成。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积累了一些工作岗位上的实践经验,经企业考核后,合格的学生可以上岗。
这种办学模式加强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并且真正达到了课程设置与岗位职业标准相融合,课程内容
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相融合,课程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
五、课程教学改革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要打破以往传统的课程体系概念。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以就业岗位为目标。
如:铁路运输课程可以打破课程界限,设置调车员岗位,值班员岗位等课程。
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体现在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必须要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关。
立足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面向市场,面向就业,重视和强调职
业能力培养,实现学生的就业目标。
教师要指导学生参加一些岗位技能的认证。
取得一些专业技能的初级证书或中级证书。
学校应鼓励推行双证书、多证书制度,即学生毕业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这样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五、课程体系改革应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为导向
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适应社会需求,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形势,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使高职教育成为“企业眼中教育—反映企业需求,企业手中的教育—实现企业参与,企业心中的教育—达到企业满意。
”
课程体系的改革应有预见性和前瞻性,能够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准确判断出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企业的人才需求数量,立足本行业,培养出企业急需的人才。
如:我校结合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趋势,
预测未来几年内,我国将需要大批高速铁路方面的人才,因此开办了高速铁路专业,动车检修等相关专业。
培养市场急需企业急需的人才。
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不能关起门来搞教学,否则就是浪费教育资源贻误学生的就业机会。
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合理构建课程框架,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作者佚名
[2] 精品课建设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作者王成方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3]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初探作者张卫华免费论文网
作者简介:
金环1971 年出生天津人讲师大学本科从事一线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