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突发性传染病应急预案

突发性传染病应急预案

突发性传染病应急预案
为及时发现、有效控制突发性传染病的爆发或流行,规范突发性传染病发生后的报告、诊治、调查和控制等应急处置技术,指导突发性传染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预案,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适用在我院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突发性传染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本预案所指突发性传染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发病率水平的情况。

包括以下情况:
(1)发生霍乱疫情及暴发疫情;
(2)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多例死亡;
(3)发生罕见或已消灭的传染病;
(4)发生新发传染病的疑似病例;
(5)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传染病疫情, 以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疫情。

一、组织管理
(一)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快速反应,高效运转。

预防为主,群防群控。

(二)成立应急指挥机构
由院领导组成,负责对突发性传染病事件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作出处置突发性传染病事件的重大决策。

指挥机构成员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确定。

下设办公室在防保科,负责对突发性传染病事件应急处置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医疗救治
(一)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
由临床各科室的专家组成。

其主要职责是对突发性传染病事件的治疗控制措施提出建议。

(二)成立医疗救治组
1、临床科室负责病例(疫情)的诊断和报告,并开展临床救治。

同时,主动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事件的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样本的采集等工作,落实医院内的各项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并按照可能的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积极抢救危重病例,尽可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一旦有明确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做好病例尤其是危重病例的救治工作。

2、医务人员接诊具有相似临床症状的突发性传染病患者时要及时报告防保科。

防保科核实后向应急指挥机构报
告,应急指挥机构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或其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报告的范围和标准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要求》执行;报告的内容包括疫情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受威胁人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年龄、性别和职业、发病的可能原因、采取的应急措施、现状和趋势、报告人的联系电话等.
3、要确保参加医疗救治人员的安全。

针对不同的突发性传染病,特别是一些重大突发性传染病,医疗救治人员还应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

三、善后处理
1、突发性传染病疫情扑灭后,应急指挥机构应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性传染病疫情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和应对措施。

2、院领导应组织相关部门对参加传染病爆发疫情应急处理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3、对在突发性传染病疫情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违纪违法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四、后勤保障
1、建立处置突发性传染病的医药器械应急物资储备。

物资储备种类包括药品、传染源隔离、卫生防护用品等应急
物资和交通及通信工具等设施。

2、合理安排处置突发性传染病事件所需资金,保证医疗救治和应急处理工作的开展。

五、培训
防保科及医务科要定期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医务人员进行突发性传染病应急处置的系统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扑灭疫情的应急能力。

六、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按照地方人民政府的要求,积极参与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性传染病疫情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性传染病疫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