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学实验报告
学院:地理科学院班号:基地班姓名:张丽琼学号:109022009028
实验日期:2010年4月26日
一、实习目的
1、进一步认识常见矿物和岩石的颜色、节理/解理、结构和构造等。

2、重点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
究价值。

二、实习内容
1、观察记录常见矿物,包括颜色、晶形、解理、光泽、断口等。

2、观察常见三大类岩石标本,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

3、观察记录常见的生物化石,简要描述其形态、结构,查阅其地质时代,描述其生活
环境。

三、实习方法
观察描述、查阅资料
四、标本描述
(一)、矿物
1、蓝铜矿(Azurite):一种碱性铜碳酸盐矿物,也叫石青。

深蓝色,土状块体
呈浅蓝色。

浅蓝色条痕。

晶体呈玻璃光泽,土状块体呈土状光泽。

透明至半透明。

解理、完全或中等。

贝壳状断口。

硬度3.5~4。

性脆。

相对密度3.7~3.9。

它常与孔雀石一起产于铜矿床的氧化带中。

蓝铜矿可作为铜矿石来提炼铜,也用作蓝颜料,它还是寻找铜矿的标志矿物。

蓝铜矿为柱状、厚板状、粒状、钟乳状、土状等。

在中国云南有产。

2、辉锑矿(Stibnite):颜色:铅灰色,条痕:铅灰色,硬度:2,晶面常带
暗蓝锖色,解理完全,解理面上常有横的聚片双晶纹,为贝壳状断口,不透明,金属光泽,脆性,且遇冷膨胀。

辉锑矿是提取锑的重要原料,天然产出的辉锑矿,可加工制作安全火柴和胶皮。

3、天青石(Celestine):颜色:蓝、绿、黄绿、橙色或无色;浅蓝灰色,有时
为无色透明。

光泽与透明度:玻璃光泽,解理面呈珍珠光泽,透明至半透明,解理完全,两组完全解理。

硬度:3.0~3.5,密度:3.97~4.0g/cm^3。

属于正交(斜方)晶系的硫酸盐矿物。

中国江苏溧阳爱景山天青石脉状矿床是亚洲最大的锶矿产地。

天青石主要用于制造碳酸锶以及生产电视机显像管玻璃等。

(二)岩石
1、油页岩(oil shale):它同石油一样,是由生物的残体混同泥沙变成的,所以可以用来炼油。

又称油母页岩,一种高矿物质的腐泥煤,为低热值固态化石燃料。

色浅灰至深褐,含有机质和矿物质;有机质的绝大部分不溶于溶剂,称油母。

油页岩是人造石油的重要原料。

油页岩外观多呈褐色泥岩状,其相对密度为1.4~2.7。

油页岩中的矿物质常与有机质均匀细密地混合,难以用一般选煤的方法进行选矿。

含有大量粘土矿物的油页岩,往往形成明显的片理构造。

2、砂岩(sandstone):由石英颗粒(沙子)和长石形成,结构稳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

具有砂质结构和层理构造。

砂岩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筑用石材.几百年前用砂岩装饰而成的建筑至今仍风韵犹存,如巴黎圣母院,罗浮宫,英伦皇宫,美国国会,哈佛大学等,砂岩的高贵典雅的气质以及其坚硬的质地成就了世界建筑史上一朵朵奇葩。

3、流纹岩(rhyolite):是一种火成岩,是火山的酸性喷出岩石,其化学成分
与花岗岩相同(为同种岩浆形成的侵入岩和喷出岩)。

灰白色或浅粉红色。

常见有流纹构造和斑状结构、玻璃质结构、球粒结构、霏细结构、显微文象结构等。

斑晶常为石英、碱性长石,有时有少量斜长石;基质一般为致密的隐晶质或玻璃质。

产状多为岩丘。

脱玻化明显的流纹岩称为流纹斑岩。

4、细晶岩(aplite):一般呈灰白色、浅黄色或肉红色。

具有细粒的他形粒状结
构(细晶结构)。

为酸性浅色岩石,几乎不含有深色的矿物,主要成分为长石和石英,所以又名长英岩,外貌多为沙糖状。

细晶岩一般不含矿,但也有例外,如中国华南某地发现细晶岩型钽矿床。

5、白云母片岩:其特征是有片理构造,是常见的区域变质岩石。

其原岩主要为泥质岩和中酸性火山岩、钙质砂页岩等。

矿物成分以白云母为主,其次有石英、斜长石、石榴石、蓝晶石、十字石等。

岩石具斑状变晶结构。

(三)、化石
1、恐龙蛋:非常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最早(1869年)发现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
白垩纪地层中。

据研究,恐龙蛋化石的形态有圆形、卵圆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和橄榄形等多种形状。

蛋壳的外表面光滑或具点线饰纹。

据研究,恐龙蛋壳的显微结构,随着地质时代的变化而显示出一定变化规律;蛋壳上气孔孔径大小和疏密程度与古气候的干湿变化有关。

在白垩纪末期恐龙走向灭绝时,蛋壳结构上也出现异常变化。

因此,深入研究恐龙蛋壳的显微结构,可以为我们提供恐龙蛋演化和分类、古气候变化和恐龙灭绝原因等多方面珍贵的信息。

2、犀牛头(Dicerorhinus):犀牛是陆生动物中最强壮的动物之一。

约6千万年前犀牛就已出现,现在世界上共有黑犀牛、白犀牛、印度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和爪哇犀牛等5种。

所有这5种犀牛都生存在非洲和亚洲温暖区。

犀牛脚短身肥,皮厚毛少,眼睛小,角长在鼻子上,一般为60-100厘米,白犀的角最长可达158厘米。

犀牛角虽然是它最厉害的武器,但却是由毛发构成的,在折断后可以再生。

3、龟化石:龟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至少在2亿年前即以同样形式存在了。

现存200 ∼250种,多为水栖或半水栖,多数分布在热带或接近热带地区,也有许多见于温带地区。

其特征为身上长有非常坚固的甲壳,受袭击时龟可以把头、尾及四肢缩回龟壳内。

大多数龟均为肉食性,以蠕虫、螺类、虾及小鱼等为食,亦食植物的茎叶。

龟是通常可以在陆上及水中生活,亦有长时间在海中生活的海龟。

龟亦是长寿的动物,自然环境中有超过百年寿命的。

4、蝙蝠虫(drepanura):生存年代为晚寒武世,完整虫体长3~8cm,其中以尾甲形态最具鉴别意义,尾部具一对强大的前肋刺,对称生于左右两侧,其间为锯齿状小刺。

当尾甲完整呈清晰的立体状保存而且大小相间,形似群鸟飞翔。

蝙蝠虫,产自中国山东,长23mm,是我国稀有的三叶虫化石之一,系五亿年前海栖古动物。

5、中华三叶虫:三叶虫是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
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迭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可见这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们演化出繁多的种类,有的长达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

背壳纵分为三部分,因此名为三叶虫。

6、湘西虫:是特大型三叶虫,体长10~25cm;整体卵圆形。

主产湘西各县,时代属早奥陶世,产于薄层状深灰色含泥质灰岩及棕黄色泥灰岩中。

7、贵州龙(keichousaurus):贵州龙生活在距今2.1亿年前中三叠纪,现在的贵州兴义一带还是一片泽国,这里生息着一种小型幻龙--贵州龙。

它小脑袋、长脖子,身体宽扁,很像后来出现的蛇颈龙。

它四肢仍保留趾爪,能像鳄鱼一样匍匐前行。

它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里,宽大的脚掌及细长的尾巴很适于在水中游泳。

与其他幻龙一样,贵州龙也喜欢吃鱼及小型水生动物。

8、泡沫珊瑚(cystiphyllum):生存年代为志留纪,单体,阔锥状或角锥状,体内充满泡沫组织。

它们大部分保存在浅海沉积物内,常与其他典型浅海生物伴生,其生活习性可能与现代珊瑚虫一样。

9、长身贝(Productus):古无脊椎动物,腕足动物门,扭月贝目。

腹壳隆突,背壳扁平或凹陷。

贝体向前方延伸颇长,故名。

壳面常有针刺,借以附着在他物上。

生存在石炭纪。

10、鱼化石: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

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

近五亿年前,地球上生命历程进程中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出现了最早的鱼形动物,揭开了脊椎动物史的序幕,从而导致动物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真正的鱼类最早出现于三亿余年前,在整个悠久历史过程中,曾经生存过大量的鱼类,早已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亡绝灭,今天生存在地球上的鱼类,仅仅是后来出现、演化而来的极小的一部分种类。

鱼化石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①很久很久以前(大概几亿年
前),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②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水底空气被隔绝,又有泥砂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③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

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且十分坚硬,这就是“鱼化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