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课新题一、(衡水金卷2018届全国高三大联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7月11 0,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87岁的袁降平以流利的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
他卓越的科技贡献和精彩的演讲内容获得了现场观众数次热烈的掌声。
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
袁隆平堪称“中国骄傲”!深圳有一个名叫袁媛的7岁小女孩,在家里煤气泄漏、父母昏倒在浴室的危急时刻,她处乱不惊,果断打开浴室门,借助衣架捅开高高的窗户,迅速关上煤气,跑到客厅拨打了110、120求救电话,简洁准确地自报位置,使救援人员在笫一时间赶到了现场,从而成功挽救了父母的生命。
袁媛也因此当选为年龄最小的“中国骄傲”。
对“中国骄傲”,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答案】平凡的人给我们最多感动在公安部、团中央等六部委联合主办的2006 “中国骄傲”评选活动中,9位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平民英雄赢得“屮国骄傲”称号,他们用责任、勇气、智慧和爱心诠释了生命的无畏与精彩。
这场没有任何商业色彩的公益推选活动感动了全国亿万民众。
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乏这种可歌可泣的人物,但将这样崇高的荣誉授了平民英雄尚不多见。
在他们当中,有十岁孩童和耄耋老人,有普通民众、乡村干部和部队官兵。
这些人如此的平凡,以至于从我们身边经过都不会引起注意,但他们却凭借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救死扶伤,用义举乃至生命照亮了震撼心灵的瞬间。
英雄让人们为之骄傲,平凡彰显了伟大的价值。
所以,他们成了“屮国骄傲”。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里,从来没有中断过英雄辈出的记录。
一说起英雄人物,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很多光辉的形象。
但在现今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下,那种时代催生的英雄毕竟是少数。
正鉴于此,我们呼唤平民英雄,因为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主角。
只有越来越多的平民成为“屮国骄傲”,我们的民族才能越来越成为“世界骄傲”。
可以说,这次评选平民英雄的活动,其积极意义大于活动本身,也更值得我们赞许和推崇。
战争年代固然需耍英雄,和平建设同样呼唤英雄。
因为多一个英雄,我们的生命就多一分尊严与安全,我们的社会就多一分和谐与安宁。
但在时下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里,英雄的名字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不再光芒四射。
在正义良知遭到践踏,甚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有的人明哲保身,有的人袖手旁观,有的人临危而退。
因此,我们要寻找英雄,崇拜英雄,学习英雄,感恩英雄,让更多英雄的行为成为人们白然而本能的善举。
不可否认,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成为英雄的时机,但我们决不能丧失成为英雄的动机。
见义勇为不仅是一种道德义务,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每个人都难免遭遇各种天灾人祸。
是谁凭借强烈的责任和爱心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是谁凭借超人的勇气和智慧使您化险为夷?他们正是当今社会最需要也最为缺失的“英雄”。
由此可见,英雄并非遥不可及,英雄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都有成为英雄的潜质。
崇拜英雄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这首歌曾经让许多人为之动容,它寻找着一种永不流逝的英雄精神,颂唱着平民英雄感天动地的光辉。
但愿这些平民英雄的事迹真正感动社会,也希望社会能够记住这些平凡的英雄,使其成为广大民众心中永远的骄傲!同吋,我们期待通过这种评选,找回一种温暖人心的情感,找回一种无私无畏的人格,找回一种薪火相传的精神。
【解析】中国骄傲就是中国英雄。
中国骄傲,洋溢着民族自信、爱国情怀。
没有人是社会的旁观者,不凡的人生、平凡的生命都可以成为英雄,成为中国骄傲。
袁隆平、袁媛的这些核心精神,无疑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都必须提高到文化自信的高度来认识、阐发。
这应该是今天中国社会形象中最宝贵的新符号,我们呼唤每个公民都能尽一己之力服务社会,展现出人性良知、社会责任和高贵精神。
二、(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血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国人之间儿乎没有辩论,只有争吵。
这是因为“中国式辩论”忽略了辩论的两个最基本要素:事实和逻辑,而专注于姿态与声势。
“屮国式辩论”屮的常见问题如:偏理论点、情绪激动、攻击对方人品、滥用比喻、使用嘲笑和反问句等等。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良辩可寻吵!不知何时起,人们一有分歧就要打骂仗,平日里也满嘴问候对方亲人的话,辩者似已远去,虚张声势者横行。
面对一点有损白己利益的小事,人们言语之恶毒可谓超乎想象,如果说为自己争利还有理可言,那么如今在网络上肆意谩骂、随处攻击的现象令人摸不着头脑,恶意狡辩,究竟为何?或许是人内心的压抑,致使我们须得泄愤,以征服的姿态突破条框,野蛮地战胜他人。
或许是争鸣的环境糟糕,去真存伪,以劣趋良,真理随之湮灭。
或许还有历史原因,向来重情不重法,重义不重理的社会使得人们对法理概念模糊。
那我们还可寻良辩吗?不可!无赖者总将有理者赶下台,在人群中激情演说°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我们只得随波逐流,背弃真理,投入那输理不输阵的浪潮中。
不可,在娱乐至上的年头,将专业知识搬出来要惹人嘲讽,对事实的探求在跌至冰点,投机取巧在肆虐,站在塔尖终要摔落。
可!可以!但闻一声肯定从远方传来,嘲弄的人们惊异回头。
重事实。
教育是改变人们思想的根本,而优秀的培养不仅使我国辩手林立,更使许多环境下激烈而有质量的争辩在不断增加。
包括媒体,《奇葩说》这档节目使我们窥见网络推广真理的可能,官方辟谣在给予人们信心,辩论的发展更令人欣喜。
肯认输。
归根结底,雄辩是为了赢。
除了环境给我们帯来的影响,我们更应从自身出发, 对事不对人,承认自己的谬误。
承认错误的人是勇者,在这种内力的推动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将会更和缓,更容易达到事实的真相。
强行激化矛盾一定是出自双方互不相让,才让我们忍耐的界限越来越低,陷入“中国式辩论”的怪圈。
事实终将胜于雄辩,只是这其中道路曲折,出现错误是寻求真理的一环,対于中国人思辨的明天,我们还应多点信心,以践行理论的方式去证明良辩可寻。
犹忆起,百家争鸣,一席话绕梁三日,此景可重来……【解析】注意根据材料确定口己的立意,顺应材料的内容可以从中国式辩论“偏理论点、情绪激动、攻击対方人品、滥用比喻、使用嘲笑和反问句”和“不重事实和逻辑,而专注于姿态与声势”的角度立意,也可以提出反面的论点。
三、(广雅中学、东华中学、河南名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③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苏麟)④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泛随天外云卷云舒。
(唐•肖峰)⑤人类要在竞争屮求生存,便要奋斗。
(孙屮山)⑥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
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巴金)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流传下来的无数名言警句化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风中的余香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 而那白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儿千年。
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包括痛苦。
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屮的一把碎土,最惨烈的苦痛最终亦能催生出心灵的芬芳。
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领略过的滋味,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屮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
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
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不屈的灵魂成为奸恶小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
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一切还没有结朿。
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
当三闾大夫抱着石头与江水相拥,当西楚霸王自刎吋的鲜血染红了整片夕阳,当普罗米修斯裸着身体被巨鹰啄食,当拉奥孔扭曲着身体仍想保卫自己的儿子,历史的悲风中发出阵阵呜鸣,但他们生命的内涵却那么响亮有力,数千年来仍叩击着人们的心灵,散发出永不消失的阵阵余香!我的目光再一次停留在历史的湖畔,流水潺潺,鹤汀凫渚。
历史的风猎猎作响,我听到一句响亮的声咅:“老当益壮,宇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一个老人的声咅乂从远处隐隐约约地飘忽而至:“老骥伏板,志在千里!”于是,我懂得了生命理应追求高远,高亢有力,如帕瓦罗蒂的男高音般使飞鸟为Z徘徊, 壮士听而下泪。
像华兹华斯所写:“受尽了命运那巨棒的痛打,我的头在流血,但不曾垂下!”而今,在这个身边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曾闻到,那风中的余香?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痛苦。
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遗留与延续。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人生一切都有可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
一直难忘的一次画展,是关于梵高的。
只见《麦田里的乌鸦》掠起扑棱棱的翅膀,朝着乌沉沉的黑暗群飞而去,无比惨烈的叫声震荡荡地在空中回响-----------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风中的余香。
【解析】该则作文材料的主体部分由六个名言警句组成,从古至今依次排列,具有言浅理明的特点,每句话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和意义,写作要求“以其屮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埋引用,写一篇文章”,引导考生要结合自身的认识与思考,在理解上述名言警句的基础上,将其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自由组合,从而体现其中蕴含的道理及给人的启示。
具体立意时,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之间内涵的相同之处,如以①③为基础可以立意:应善于借助外物:客观环境的重要性。
如以②⑤为基础可以立意:成功需要执着地去奋斗。
如以①②③为基础可以立意为:目标的实现,既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也需要坚毅的性格、执着的精神。
如以②⑥为基础可以立意为: 信仰、信念的力量;信仰是成功的不竭动力等。
可以辩证思考几个名句组合后生发的新的含义,如以②④ ⑤为基础可以探讨积极进取、锲而不舍与顺其自然、淡泊名利之间的关系;如以②④⑥为基础,可以重点探讨个人在社会中应如何提升自已的人格境界;等等。
还可以从题目中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流传下来的无数名言警句化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出发,对名句的内涵、相关作者的人格精神等进行分析,结合自身体验谈对“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