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密度沉淀池浅析

高密度沉淀池浅析

高密度沉淀池
1、高密度沉淀池原理
来水先进入分配区,再均匀地分配进入高密度沉淀池。

在高密度沉淀池的前混合池中投加熟石灰,搅拌机快速搅拌使得熟石灰和污水充分混合反应后进入混
合池,在混合池中投加Na
2CO
3
和聚铁,搅拌机快速搅拌使得药剂和污水均匀混合。

混合池出水进入絮凝区,絮凝区投加PAM,将小颗粒胶体凝聚成大颗粒矾花,絮凝区出水进入沉淀区,在沉淀区,由于容积变大,水流速变慢,矾花快速沉降。

沉淀区的偏油刮泥机将沉淀下来的污泥收集到集泥区。

同时水面浮油被收集起来排到集油井。

沉淀池出水进入后混合区,在后混合区投加硫酸,将水中pH调到中性翻。

沉淀池中搅拌机,不停地转动,将沉淀的污泥收集到集泥坑,集泥区的泥一部分回流至沉淀区,一部分排至污泥储罐。

高密度沉淀池污泥回流的目的是保证强化絮凝及熟化区(导流筒内)保持较高的污泥浓度,加速矾花的生长和增加矾花的密度。

2、技术特点
(1)絮凝到沉淀的过渡不用管渠连接,而采用宽大、开放、平稳、有序的直通方式紧密衔接,有利于水流条件的改善和控制。

同时采用矩形结构,简化了池型,便于施工,布置紧凑,节省占地面积;
(2)混合与絮凝均采用机械搅拌方式,便于调控运行工况。

沉淀去装设协管,以进一步提高表面符合,增加产水量;
(3)采用池体外部的污泥回流管路很循环泵,辅以自动控制系统,可以精确控制絮凝区混合絮体浓度,保持最佳接触絮凝条件;
(4)絮凝区设有导流筒,不仅有利于回流污泥与原水的混合,而且筒外和筒内不同的紊流强度有利于絮体的成长;
(5)沉淀池下部设有污泥浓缩区,底部安装带栅条刮泥机,有利于提高排出污泥的浓度,不仅可省去污泥脱水前的浓缩过程,而且有利于在絮凝区造成较高的悬浮固体浓度;
(6)促凝剂采用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并投加助凝剂PAM,以提高絮体凝聚效果,加快泥水分离速度;
(7)对关键技术部位的运行工况,采用严密的高度自动监控手段,进行及时自动调控。

例如,絮凝——沉淀衔接过渡区的水力流态状况,浓缩区泥面高度的位置,原水流量,促凝药剂投加量与污泥回流量的变化情况等。

3、性能特点
(1)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对进水浊度波动不敏感,对低温低浊度原水的适应能力强;
(2)絮凝能力强,絮体沉淀速度块,出水水质稳定。

主要得益于絮凝剂、助凝剂、活性污泥回流的联合作用以及合力的机械混凝手段;
(3)水力负荷大,产水率高,水力负荷可达23m³/㎡·h。

因为沉淀速度块,絮凝沉淀时间短,分离区的上升流速高达6mm/s,比普通协管沉淀池和机械搅拌澄清池高出很多;
(4)促凝剂药耗低。

例如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的药剂成本较平流逝沉淀池低20%;
(5)排泥浓度高,一般可达20g/L,高浓度的排泥可减少水量损失;
(6)占地面积小。

因为其上升流速高,且为一体化构筑物布置紧凑,不另设污泥浓缩池。

(7)自动控制程度高,工艺运行科学稳定,启动时间短,一般小于30min;
4、主要设计参数
5、关键部位设计
决定高密度沉淀池工艺是否成功的关键部位和技术是:池体结构的合理设计,加药量和污泥回流量控制,搅拌提升机械设备工况调节,污泥排放的时机和持续时间等。

(1)布水配水要均匀、平稳。

在池内应合理设置配水设施和挡泥板,使各部分布水均匀,水流平稳有序。

特别是絮凝区与沉淀区之间的过渡衔接段设计,在构造上要设法保持水流以缓慢平稳的层流状态过渡,以使絮凝后的水流均匀稳定地进入沉淀区。

例如加大过渡段的过水断面,或采用下向流协管(板)布水等;
(2)沉淀池斜管区下部的空间为布水预沉和污泥浓缩区,沉淀过程分两个阶段。

首先是在斜管下部进行的深层拥挤沉淀(大部分污泥絮体在次得以下沉去除),而后为斜管中的“浅池”沉淀(去除剩余的絮体绒粒)。

其中,拥挤沉淀区的分离过程应是沉淀池几何尺寸计算的基础;
(3)沉淀区下部池体应按污泥浓缩池合理设计,以提高污泥的浓缩效果。

浓缩区也可以分为两层,上层用于提供回流污泥,下层用于污泥浓缩外排;
(4)絮凝搅拌机械设备工况的调节,是池内水力条件调节的关键。

该设备一般可按设计水量的8~10倍配置提升能力,并采用变频装置调整转速以改变池体水力条件,适应原水水质和水量的变化;
(5)污泥回流泵的能力,可按照设计水量的 1.5~3.5%配置,采用变频调速电机,根据水量、水质条件调节回流量;
(6)合理设计絮凝区导流筒。

筒内流速控制在0.6m/s左右,以利于回流污泥的混合,筒外流速控制在0.15m/s以下;
(7)严格调控浓缩区污泥的排放时机和持续时间,使污泥面处在合理的位置上,以保证出水浊度和污泥浓缩效果。

污泥浓缩机的外缘线速度一般为20~30mm/s。

6、高密度沉淀池投加药剂与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