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村发展之路径选择——以浙江省天台县桐柏岭脚村为例
1 桐柏岭脚村的基本情况
桐柏岭脚村位于天台主城区西北3km,桐柏山下,与国家4A 级景区琼台仙谷相接,与道教胜地桐柏宫为邻,国家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坐落其中。
该村有耕地16.67hm2,山地64.53hm2。
村庄交通路况较好,有城区的公交车定期通行。
该村有161户,523人,其中150人外出务工;村两委班子4人,文化程度都是初中或初中以下,其中村书记是小学学历,58岁,村主任初中学历,40岁;9名党员,20名村民代表;2006年村民人均收入7000元,村年集体经济收入不到30000元,主要来源是村集体的门面房和停车场。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村里接上自来水,村内小巷硬化,村中空地绿化;村级组织比较健全,制度相对规范,各项社会事业逐步得到改善。
同时,群众普遍认为,近年来,桐柏岭脚村没有更好的抓住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机遇,导致发展速度缓慢;村两委班子发展意识和发展的紧迫性不是很强,蓄能电站租赁村里的12.2hm2土地,租赁期后,迟迟未能得到妥善处理;凝聚力
战斗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具体表现为:各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各种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各种要素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班子团结欠缺,思想不够统一,许多工作无法落实,村干部在群众中信任度不高,村里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2 城郊村的主要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2.1 城郊村的主要优势
2.1.1 环境宜人,交通便捷。
城郊村一般距离城区少于10km,如桐柏岭脚村到城区仅2.5km,而且附近大都有景区景点,自然风光较好,是城区群众比较理想的休闲游览场所。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实施,公交线路大都能通到村里,客流频繁,往来较多,为发展旅游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1.2 发展条件优越,接受辐射能力强。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城郊村水、电、通讯等状况不断得到改观,人力资源相对丰富,素质相对较高,价格相对低廉,这些为工业产业的积聚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
2.1.3 环境不断改善,村民相对富裕。
村内道路大都硬化,有相当多的村进行新村规划,村里生产生活等功能布局相对合理,脏乱差的旧俗大有改观,比较适宜人居。
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工业的兴起,旧城改造和新区的扩展,城区道路的延伸,使城郊村的土地级差价值陡增,村民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
大部分村民有三四层的普通楼房,部分村民有类似的
别墅式住房。
2.2 城郊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 村级两委不够坚强有力。
一是相当多村两委主要负责人配合不够融洽,工作不够协调,普遍存在争夺“谁说了算”问题,支部书记以领导核心自居;村委主任以拥有广泛的民意基础而自重,工作上争你长我短,由于不团结产生隔合,从而影响两委的集体领导功能。
二是村级各类组织尤其是两委主要负责人素质有待提高。
据对近百名村级各类组织负责人情况了解,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多,且大多不会说普通话和使用电脑;两委负责人除了开会培训,平时基本没有看书的习惯,工作靠经验,处事凭感觉。
三是大部分村两委负责人“守摊”思想严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年龄偏大者,以守摊维稳居多;兼职做事者,有精力不济之虞;年少资浅者,则谨少慎微之嫌。
四是少部分村干部作风不硬,形象不佳,威信不高,影响力弱。
2.2.2 发展思路不够清晰明了。
一是村无规划、思路不清。
桐柏岭脚村上几届均没有中长期发展规划,仅有的发展目标,为概述性的,大而虚,纯属应景之作。
二是年度计划不明,工作随意性大。
大部分村均没有在村民代表会或村民大会上,落实年初公布年度计划,年终总结工作的要求;村里工作是随想随做,随交随做,围着乡镇(街道)或部门工作转,围着村主要负责人的想法做,围着少数有影响的利益相
关者转。
三是政绩工程、短期行为时有发生。
两委三年任期短,连任变数大,工作考虑本届的多,兼顾下届的少,做事考虑局部的多,兼顾全局的少。
2.2.3 集体经济不够稳固厚实。
一是家底不丰。
处在后发展地区的城郊处,属于偏僻的山区,只是近年来的“康庄工程”和城市化推进,才使原来的山村,成了城郊村,原山村村集体积累很少。
据对赤城街道城郊村了解,平均村集体积累不到30000元。
二是欠帐较多。
城郊村发展机遇相对较多,但每1个项目都需先期投入,上级只能是补助或资助,由于大部分村都没有进行整体的统筹规划开发,项目投资无法达到自求平衡,这样零打碎敲式的建设,年年投入积累下来,就是不少的资金,这些都成了陈年欠帐。
三是来源狭窄。
大部分村集体收入以村集体的房租费、少量集体土地、山林租用费为主,有的村还有附近企业单位的不稳定、不固定的慰问费等。
3 城郊村发展之路径
配强配齐村两委班子是基础。
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是村发展的主要设计者、操作者,他们的素质、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新农村政策的执行成效和村发展进程的快慢。
因此,要把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人选为两委主要负责人。
要把愿意参与村务,接受过较好教育,从事过各类产业、行业
的人选入村两委。
实践中,当前有两点值得探讨和进一步完善:一是两委主要负责人无法在本村产生时,可以从乡镇(街道)现有干部中选派,可以招聘大学生村官,其实也可以招聘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如下岗辞职人员,主管村里具体事务,类似国外的城市经理。
二是有比较繁忙工作的村民被选为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后,如何处理“自己事”与“村里事”的关系,有的甚至长年不在村里,无法主持村务。
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基础。
首先是县和乡镇要重视制订村发展规划,并在制订其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时考虑并体现城郊村的特点。
其次村规划既要注意区域的产业布局、区位优势、发展前景,也要重视村里的现有条件、经济状况,村民愿望;既要科学合理,又要切合实际;使规划成为每届两委班子奋斗的蓝图,成为全体村民向往的愿景。
规划应当是中长期的,结合现在三年一届村两委的时间,可以制订10年左右的长期规划,3年的中期规划,为了更好实施这些规划,每年都应有一个年度计划。
这样,在相当程度上可以避免随意性、盲目性,也可以从制度上增强每位村干部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壮大村集体经济是重点。
集体经济薄弱直接影响到村长远发展及两委的领导效能。
要从整合资源入手,要充分利用规划,开发村留用地;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深化土地、山林等产权的流转机制,以股份制等各种形式,集中经营,村民持
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使村里的各种经济实体,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要立足现有条件,做好配套,接受辐射,承接城区产业转移和产业扩展,这也是城郊村的特有优势。
要因地制宜,重视培养支柱产业,除了在家村民持股,还可通过引资,如动员外出经商成功的村民实施“回归工程”;通过引智,利用村里在外人士进行技术和管理上的引进,千方百计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效益好,附加值高的产业,进而带动全村的发展。
上级政策支持引导是动力。
一是上级规划布局上对城郊村发展的支持。
各级政府及部门,要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和地理条件,赋予不同村以不同的布局,再配以不同的行业扶持政策。
二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对城郊村发展的支持。
三是根据不同产业条件对城郊村发展的扶持。
四是新农村建设中要素配置中对城郊村发展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