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
具体做法如下:
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这个环节我采用了以下流程:
创设情景小组合作小组展示师生讨论
设疑引入共同探讨评价修正
如:学生提出问题-植物细胞哪一结构充当半透膜?
如下假设:细胞膜 细胞壁原生质层 原生质层和细胞壁
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后,带领学生对所提假设一一评价,看假设是否合理,假设能否进行验证。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最终确定一个最合理的假设就是原生质层充当了植物吸水和失水的时候的半透膜。
做完实验之后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不仅要交流经验还要交流失败的原因,就这样使每个学生在再创造的情景中动脑动手,他们真正体验了探究的过程,也学会了如何探究,达成了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
四、创新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创新的理念,教学设计上在内容上环环相扣,难度上层层提升,确实使课堂的40分钟发挥了最大的效率;制作洋葱外表皮临时装片撕洋葱的这个环节上引导学生采用撕尖端法和掰断法,有效的弥补了大多学生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当然通过这些天的准备,我对课标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只有不断思考,勇敢创新,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才能符合课标的要求。当然再实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高一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手能力层次不齐,好多学生看不到实验现象,有待多锻炼和提高。
根据你观察的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植物细胞怎么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吸水和失水?
作出假设:
通过联系渗透现象学生形成思路,作出假设: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呢?指导学生思考:假设只是一种推测,要有证据验证。如何验证?
综合以上分析我选择以观察渗透现象为基础,分析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条件;以细胞膜制备原理为基础,分析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而再以探究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为基础来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种设计在内容上环环相扣,难度上层层提升,能使课堂40分钟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导入:
学生喜欢从直观感兴趣的方面认识新事物
大家来思考一下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说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进一步探究提出问题
课前选取两个用水培养已发出根和管状叶,大小、形态相似的紫色洋葱,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清水(甲)和盛有30%的蔗糖溶液(乙)的烧杯中。学生针对这些常见的现象很容易会想到植物细胞能吸水和失水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
在设计实验的环节考虑材料试剂选择是否恰当,仪器设备是否符合实际,实验步骤是否科学易操作。这里实验步骤的设定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点太难了,所以我在这个环节上适当给学生们做个调整,降低难度,给他们在认知内限定范围,可以明确思路,能讨论出相应的步骤。
在设定好实验步骤之后我们就可以实验了,在这里我强调一个步骤-那就是撕洋葱鳞片外表皮做装片,高一学生的动手能力层次不齐,用“#”字法撕的时候很难,经常把外表皮撕的过后,后来我再多次实验之后,采取撕尖端的方法(就是把洋葱切成块之后从尖端开始,相对就好点了),再有就是直接掰断法,这样作出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研究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阐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学生理解其原理,就能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因此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由于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法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以及进一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我将其列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二、目标设定
课程标准是课程评价的目标和主要依据
课标要求: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属于理解水平,要求较高,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我校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理解并阐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总结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
2、技能性目标:运用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三、目标达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渗透现象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出现,所占的篇幅并不大,但渗透作用是细胞失水和和吸水的原理,也是探究的基础,学生之前有过利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体验,因此他们对于学习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并不困难,那如果将这两个知识有效的结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就将特别有利与学生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以上就是我展示的内容,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
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高中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在实验技能方面还相当欠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思维还不成熟。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法有:
《植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知道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我们现在所使用的3个必修模块中,《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位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同时这个实验也是第一个探究实验,而探究是学生认识新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因此这个实验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夏天我们做糖拌西红柿的时候经常会有很多水的出现;在拌饺子馅时,放上盐也会有水的出现,出现水的原因是什么?(幻灯片表示)引出渗透作用的条件从而成功的导入新课。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这个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中有过一定的探究体验,但是他们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这一环节存在困难,这就需要我将复杂的问题细化,将点播贯穿与整个课堂,及时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作出指导和评价。
层进设问法讨论法探究法
层进设问法,
使学生容易开展科学探究,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选用探究法教学适宜开展教学,能充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既深化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
的能力。
三、说学法
本节课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体验、获得知识技能,培养能力。故采用讨论学习法,发现性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