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生物学说课
之后大西洋鲑、鲤鱼等多种鱼类年龄生长都做过分 析和报道。同时,年龄鉴定的理论与方法也扩大到脊 椎骨、鳝条骨、鳝棘、鳃盖骨、耳石等鱼体坚硬部分, 并证明它们同样可以用来鉴定温带鱼类的年龄。
鱼类“日轮”的研究; 在上述基础上发展为种群年龄结构、生长特性、性成熟年 龄与补充等的研究,且随着实验生态学的进步,人们从研究 自然种群的生长转为环境因子对生长变异的影响,诸如饵 料丰欠、物理与化学因子的作用等的研究。
和幸福未来的重大命题。
渔业资源生物学的过去、现状与未来
1566年,显微镜用于观察鱼类鳞片的结构; 1685年,根据鳞片轮痕来鉴别年龄; 1898年,HoffBauex依据鲤鱼鳞片轮纹提出新的鉴定法, 使鱼类年龄的理论得以确认。
二十世纪初,人们用鳞片上年轮间距与鱼体生长的关 系,来鉴别年龄、测算生长,这便是所谓“年龄与生长 学”的基本内容。
合理利用我国近海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64一1965年南海海洋水产研究所开展了“南 海北部(海南岛以东)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海水域系统地进行渔业资源生物学 的调查,取得了大量丰富的资料,对南海水域的渔业生产 和管理有十分重要意义。
1973-1978年进行的北自济州岛外海、南至钓鱼 岛附近水域的东海大陆架调查。
2、渔业资源生物学 为了适应专业课程设置的需求, 定义其如下:它以鱼类种群为中 心,属应用生态学范畴,研究渔业生物的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年 龄组成、生长特性、性成熟、繁殖习性、早期发育特征、饵料食 性、洄游、渔场分布等种群生活史特征,即限定于狭义的“渔业 生物学”内涵。 把Cushing有关鱼类种群数量变动研究部分,列入“渔业资源评 估学”,独立形成另一门专业课。
获得了东海外海水文、生物、地形、鱼虾类资源、渔 场变动等大量资料,开发了东海南部的绿鳍马面纯资源,为 70年代初期我国灯光围网渔业和当前马面鳍渔业的发展 提供了重要依据。
资源生物学
课程介绍
资源生物学——
为什么要学习本门课程?
民以食为天!
潘金淑,当年9岁。摄于1973。
《饥饿的苏丹》
2008年世界海洋渔业捕捞产量为8051.9万吨。
海洋渔业资源的组成
鱼类
甲壳类 头足类 软体动物 藻类 哺乳类
年度
1950 1953 1956 1959 1962 1965 1968 1971 1974 1977 1980 1983 1986 1989 1992 1995 1998 2001 2004 2007
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课程与其他许多相关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有: 1. 鱼类学(ichthyology) 2. 海洋学(oceanology)与湖沼学(limnology) 该二学科是
研究海洋与内陆水域的水文、化学及其他无机和有机环境因子 的变化与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故它从渔业水域环境角度配合 鱼类学共为本课程的基础学科。
16000000 14000000 12000000 10000000 8000000 6000000 4000000 2000000
0
产量/吨
中国海洋捕捞产量
中国海洋捕捞业存在的问题
捕捞努力量过大;
源渔
管业
渔业环境受鱼类资源衰退;
学依据 学研究
渔获物小型化、低质化
1930年以后, 伴随生理学、生物科学以及环境科学 等的交叉渗透,促进了渔业资源生物学的发展。
中国水产资源生物学研究概况
1949年以前: 王贻观教授:真鲷年龄观察等研究 朱元鼎、伍献文、王以康等:鱼类的形态与分类
中国比目鱼补遗
南京中国科学社 1933年版 伍献文 王以康著, 16K,8页。
1953年:烟威鱼台鱼渔场的系统综合调查; 嗣后:在渤、黄、东、南诸海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的渔 业资源调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蓝点马鲛、鲐鱼、 绿鳍马面鲀、远东拟沙丁鱼、中国对虾、海蜇、曼氏无 针乌贼等种群的生物学特性、洄游分布、数量动态、渔 业预报、渔场形成条件和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
5·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 ) :
从生物学、生态学角度出发,侧重研究保护生物学(co nservation biology)、生物学多样性(biodiversity) 和大海洋生态系(largemarine ecosystem)等为维持 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利用生物资源从而关系到人类文明
3.生态学(ecology) 本学科是以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 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渔业资源生物学自身就是应用生态学 的一个分支。 4.渔业资源评估学(fishstockassessment) 前已述及,本学 科系由渔业生物学中的鱼类资源动态部分独立而成。它以 研究渔业生物的死亡、补充、数量动态和资源管理为核心 的科学,是资源生物学的发展、服务对象和本专业的后继 课程。
。可 以
为 资
学科内涵发展及课程内容的由来:
1、渔业生物学
渔业生产与生物科学的交叉学科, 在其历史沿革中,曾使用过 诸多名称,如渔业研究, 鱼类种群研究, 开发的鱼类种群数量变 动, 渔业生物学, 渔业生态学, 鱼类资源评估, 以及水产资源学等。
Cushing(1968)在“渔业生物学”(FisheriesBiology) 专著中采用了“种群动态的研究”(astudyinpopulatitio ndynamics〉作为副标题,比较明确地定义渔业生物学包 括了种群的自然生活史(繁殖、摄食、生长和洄游)和种群 数量变动(死亡率、补充率、资源评估和管理)研究这两个 领域。
邓景耀等. 海洋渔业生物学.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1
其中主要有: 1957-1958年中国和原苏联合作:东、黄海底层鱼类的 越冬场试捕调查。
1959-1961年结合全国海洋普查在渤海、黄海和 东海近海进行了鱼类资源大面积试捕调查和黄河口 渔业综合调查。
取得了系统的水文、水化学、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鱼类资源的数量 分布与生物学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渤、黄、东海各种经济鱼类的 渔捞海图。对黄、渤海经济鱼虾类的主要产卵场、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 的生态环境、鱼卵、仔鱼和生物的数量分布的全面调查,对繁殖保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