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作业有效性南康区第一小学郭惠林【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作业有效性问题的探讨变得刻不容缓,更具有其现实意义。
教师作业的布置应当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学校、家庭、社会相融合,去实践,去锻炼。
从而实现语文学科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做到学科间融合,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作业内容的设计上,更体现出实效性,如设计自主性的作业、趣味性的作业、实践性的作业和人文性的作业,更重要的是在设计作业时,充分考虑到了它的可行性,设计一些铺垫性作业,设计一些分层作业,提供一些资料,指导一些方法,尽可能化解作业中碰到的困难,让人人都能有效地完成作业,人人锻炼能力。
从而充分体现了本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字】:作业有效性趣味性分层作业《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深化改革指明了航向,也引领我们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更加关注其人文内涵和实践运用。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作业是反馈学生课堂掌握程度和整体认知能力的最好反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度和质量上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对教师课堂上教学任务的完成效果进行有力的反馈。
长期以来,迫于各类考试的压力,学生被沉重的作业束缚着,家庭作业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想看课外书没时间,想进行体育锻炼没时间,想发展特长也没有时间……二十一世纪是个全新的世纪,《语文课程标准》一开篇就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我们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不需要只会“纸上谈兵”的“答题高手”。
所以,我们要减少作业量,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
减少作业量,就要求教师提高作业的效率,使学生在最短最少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而这样我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也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作为培养人的教育事业,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方面还得承担起保证教育质量这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小学语文作业有效性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尤为重要,目的就是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
笔者认为这就是作业有效性的问题。
有效作业就是教师所设计的作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其对知识的渴求,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达到增效减负的目的,从而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一、传统教学过程中作业设计的弊端。
传统的作业布置偏向作业量大、枯燥乏味、缺乏创新、脱离实际、不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养成。
有些教师没有认真思考,因此,很大一部分教师存在着布置作业出现这样的情况:1、漫无目标,为防止学生沉溺于玩耍,随意布置作业,布置的作业大多是抄写词语,课文,查查字典,抄抄解释,容量特别大,课后练习或配套练习不分青红皂白全部要黑字落在白纸上。
诸如此类单调乏味的作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的发挥,是一种特别机械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对语文学习、语文作业失去了兴趣,成为一种“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
使得语文作业的布置适得其反;2、目标失度,任意拔高或曲解课文,或仅考虑思想可比性忽视语言文字迁移,导致同一篇阅读短文出现在不同年级练习册中的怪现象发生,不注重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情况。
而且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这又极大了导致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3、目标不清,作业对课文的针对性不强,只是为完成布置作业这个任务而布置作业。
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为什么要做这些作业,老师更是云里雾里。
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方式,不必限于书面作业,也可以是一项活动或一件制品。
让作业的形式更加丰富,更加灵活。
在教学中教师随处引导学生设置问题,迫使学生为寻求答案而时时处于积极的思索之中,这也是无形的“作业”。
但传统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没有其他形式。
语文作业可以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布置一些动手性强的作业,更加丰富多彩;4、绝对目标,在传统作业中对作业质量的评价中只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比对,“扣字不扣意”,非对即错,这就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并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
每次作业讲评,学生都是机械的在问老师,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
过于追求和相信老师手中的这份“标准答案”,学生自己不去积极的开动脑筋,展开思维。
部分老师过于“专制”,一味强调答案的正确性,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被扼杀。
5、封闭完成,传统作业片面强调独立思考,而从来不把“合作”“探究”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来进行培养,唯一像“合作”“探究”的东西只限于偶尔的、非组织形式的课堂讨论。
进一步审视传统教育就可以发现,作为一种重要共通能力的“与人合作、探究”的能力的培养是很少提及的,即使提及也缺乏载体。
小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一味强调独立思路。
躲在房间里闭门造车,遇到难题,抓耳挠腮,苦思冥想,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致学生失去对语文作业及语文课的兴趣。
6、绝对评价,作业评价单调,作业评语刻板教条化。
从作业本检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的作业评价,只是一些简单的等次,诸如“优”、“良”、“中”“差”之类。
老师在评价学生作业等级时,一味强调对错,优良,不注重学生的具体情况。
有些作业虽然写了评语,但多数评语没有感染力,缺乏人情味,更有甚者恶语中伤,打击小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
学生对这种评价置之不理或者直接塞进课桌里不予理睬。
大多数学生对这种状况早已是司空见惯,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不仁了。
作业评价严重地忽视了对学生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很难想象在学生毫无反省意识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独立面对社会,形成社会责任感!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要关注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从传统的语文作业设计中解放出来,抛弃糟粕。
小学语文作业如何进一步改变现状,在有效性作业的设计上有突破性进展,关键是在设计常规性作业的同时,根据新课改要求更应设计自主性作业。
尽可能的做到实践性、趣味性、开放性、人文性、可行性融于一体,这样就能把学生从封闭的语文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广阔的天地中去锻炼,去实践。
让语文作业成为一座桥梁,从而实现语文学科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做到学科间融合,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因此要改变一贯的语文机械性的作业,要一定程度地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是他们有一定的时间从事他们所喜欢的作业内容和形式。
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性刻不容缓,以最小的作业量,最少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并且让他们乐在其中,爱上语文作业,爱上语文。
如何做到作业有效性,谈谈几点看法。
二、小学语文作业有效性的几点看法教师增强目标意识,使作业成为教学目标的实施和检验途径。
布置作业要考虑作业是否能体现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目标的达成,教师要善于选择或定制合宜的作业题目,剔除可有可无的作业题。
作业布置也不应该单单是围绕家庭作业,应当延伸它的外延,课前课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社会都应当囊括其中。
一个好的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手段,课外的无形感化也是必不可少。
而有效的作业布置就是课堂延伸,利用课外资源的有力手段。
1、定合宜的作业,减少作业量教师要把学生从大堆的习题和抄写作业的围攻下,解救出来。
为我们的小学生实实在在的减少作业量,作为小学教师就必须在作业的选择上进行一定的删选。
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适时的选择作业。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加强作业对文本的针对性。
机械重复的作业,如抄写生字词和课文尽量控制其作业量。
教师应当精心的设计作业,在减少作业量的同时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如何才能让学生提高作业的有效率,学生又需要准备些什么呢?学生作业的准备包括物质准备(如必要的作业用品,良好的作业环境)和精神准备(如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态度)。
如果学生对布置的作业准备充分,他们便能顺利地完成,不会出现挫折情绪。
当学生对作业有明确、清楚的理解时,他们通常能够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成功地完成作业,而高成功率又激励他们在将来付出更大的努力。
为了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应详尽地解释题意和示范作业要求,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例题,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练习。
如此种种,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和作业布置会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2、激发兴趣,做到事半功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持久学习的动力,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时要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设计一些可供孩子自主选择完成方式的作业。
如五年级语文第四组课文是以生活的启示为主题的,本单元学完后,笔者设计了一项作业:请仔细观察生活,把你看到的身边的启示写成一个小故事,然后把你的故事讲给我们听,告诉我们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学生能够选择自己身边的故事,身边发生的事来完成作业,兴趣盎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了语文能力,也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作业的趣味性是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是否有趣。
作业的趣味性依赖于作业的呈现形式和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作业的呈现方式可以是言语的、图片的、模型的,也可以是实物的、观察的、操作的和体验的。
学生对它们的兴趣,其表现因人而异。
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那些充满色彩、活动多变、富有刺激的作业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用大部分时间兴致勃勃地从事作业,而且会做得又快又好。
然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却未必如此,因为他们更可能乐于从事思辨色彩较浓的作业。
这些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对语文的好感。
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对学生的帮助是不容小觑,学生更是获益良多。
3、尊重差异,设计分层作业尊重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作业布置。
学生理解能力,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所不同。
针对学生的整体能力可将作业分层进行设计,例如A.B.C三个等级。
有针对性——能针对重点、难点和不同学生布置分层作业。
作业量的分层。
作业量的分层是指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增减。
对于学习能力强、智力发展好、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减少作业量;对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应适当增加作业量。
这样,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作业难度的分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层次差异把作业设计成难度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享受到做作业主人的快乐。
如在学了《爬山虎的脚》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1)摘抄本课生字各三个,词语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