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_年级_数学_学科备课活页
第_3章(单元)节 2 课时
课题正方体的认识设计者
课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本单元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注重了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充分落实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注重“四能”的培养,注重学法的指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始终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探究互动认知深刻,掌握牢固,活学活用,富有创新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
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空
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
体图形的基础。
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形成
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
基础。
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
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并探索了某些实物体积的测
量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观念感比较薄弱,所以针对本班学生,在进行这个单元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足够的时间进行空间想象,借助建立的直观表象进行推理,为学习其他立体图形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2.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重点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正方体教具课件
学具准备:正方体
预设教学流程(含评价设计)备注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在哪儿?几条棱可以分
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正方体)
二、课前检测
师布置任务:
1、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
2、预习存疑,二次探究
通过预习,我收获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
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全班互相解决预习
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预习的都非常棒!不会的小朋友也不要灰
心,接下来就更深入的探究吧。
三、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
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
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
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
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
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
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
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
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
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
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
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
者叫立方体。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
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请完成《》剩余习题
预习下一课时并完成预习单
七、教学板书
正方体的认识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相等。
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
有8个顶点。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