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2公共产品理论

财政学2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及其他相关话题
二是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 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 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 利益是不可能的。例如,消除空气中的污染是一 项能为人们带来好处的服务,它使所有人能够生 活在新鲜的空气中,要让某些人不能享受到新鲜 空气的好处是不可能的。
这里是您书写历史的战场!
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天开始,我们的历史 就与广西财经学院紧密相连。有言道: 文凭水平不能空口无凭,学历能力全靠 自己努力!有付出必有回报!让我们在 春天里挥洒汗水,待秋天来临,必定是 硕果累累! 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 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第二章 公共产品理论
[内容提要]公共产品理论是公共财政的基 础理论。在本章中,主要介绍公共产品的 性质,包括公共产品的内涵、特征、分类 以及公共产品的界定;运用西方财政学理 论分析了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让读者 理解公共产品供给的最优化以及如何有效 地提供公共产品问题;对公共产品理论与 供给制度的变迁进行了归纳分析。
昌火车站出口一公厕拍得62.15万元的天价最
Hale Waihona Puke 为轰动。通过市场激励机制进行公共管理经营,政府既能大 大降低公共管理的投入成本,又能给公众提供更多、 更好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应该说这是由有限政府向 无限政府变革过程的必然要求。从这一方面看,通 过拍卖等方式出让城市公厕经营管理权,尽管当前 还存在不少争议,但客观地说,这种尝试符合政府 管理与社会公众两者的共同利益诉求。
改革都是如此。
公共产品及其他相关话题
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 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不完全 具有这两种特征的称为“准公共产品”,如公园、 电影院等。
同学们有谁已经决定考研?现在研究生教育还 不收费,那么研究生教育是不是公共产品呢?我们 来看看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非竞争性。 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附图
附图
附图
公共产品的特征
此外,公共产品还具有外部性特征。 外部性也叫外部效应,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 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 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 有害的。有益的影响称为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称 为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的例子很多,如墙外开花墙外香、外部沾 光,古代有“凿壁偷光”的故事,以萨缪尔森代表 的福利经济学家把它称为“搭便车”。 负外部性的例子有:煮臭豆腐臭气熏人、化工厂对 环境的污染等。
小结
以上我们聊到了为什么要由财政参与国家 政治经济活动、为什么有些事要由国家举 办、由国家出资建设、国家在经济活动中 扮演什么角色等。同时我们接触了这样一 些东西:个人需要、公共需要,私人产品、 公共产品。 大家想想:高等教育是不是公共服务,算 不算公共产品,理由是……。
公共产品的特征P30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在消费方面的差异,可以分别用式 2-1和式2-2来加以说明。其中,Xs和Ys分别为公共产品 和私人产品的总供给;n为经济中的消费者人数;Xi和 Yi为个人i消费公共产品X和私人产品Y的数量;式2-1 表明,公共产品的总量一旦提供出来,则它可以被社会 中的每一个成员等量地进行消费,即个人在消费公共产 品时相互间是不排斥的;式2-2表明,私人产品的总量 一旦提供出来,若被社会中的第一个消费了Y1单位,则 其余的人就只能在(Ys-Y1)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了,即 个人消费私人品时是相互排斥的。
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成了大多数人的奢望;最基本的城 市公共设施成了少数个人资本的赢利场所。这显然不 是政府管理与社会公众共同利益诉求的归宿和目标。 在栈桥附近的黄金地段,凭借地理优势和垄断经营搞 天价收费,在这种前提下的公共事业民营化,将利润 最大化放在了首位,这必将使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消费 都有失公平。
Xs=X1=X2=┅=Xn
式2-1
Ys=Y1+Y2+┅+Yn
式2-2
第一节 公共产品的性质
三.公共产品的分类 (一)纯公共品与准公共品(包括后两者) 1.纯公共产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2.俱乐部产品: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却可以轻易地做到排他,即不
付费者可以被排除在消费之外。 3.公共资源: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却无法有效地实现排他,即不付费者
第二节 公共产品的供求
二、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问题 (二)公共产品供给的范围与层次 三、公共产品有效提供的方式 (一)自愿捐献与成本分担 (二)强制性融资——解决搭便车的问题 [案例]国家助学奖学金制度——究竟给高校大学生奖学
金是中央政府的责任还是地方政府的责任; 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义务教育谁掏钱。 [讨论]义务教育属于全国性公共产品还是地方性公共产
案例一:公共产品与公众利益
※“天价公厕”的利益与隐忧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石敬涛
近年来上海、武汉等城市都在进行公厕民营化的尝 试。2002年11月,上海市一下岗女工在公开招标中
胜出,成为该市一家星级公厕的经营人。此后,公
用厕所民营化的尝试激起了社会的广泛兴趣,许多
城市管理部门纷纷效仿。尤其以2003年8月武汉武
分配的技巧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 但分粥的人 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 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 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 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 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 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 开公平公正,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 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讨论]1、为什么政府要许诺“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2、在美国,市场化水平如此之高,大学教育的私有化程度相当
之高,然而政府在教育方面依然毫不吝啬的给予投入,为什么?
第二节 公共产品的供求
一、公共产品的需求 在讨论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之前,必须对公共产品
的需求有全面的了解,而对公共产品需求的理解, 应从私人产品的需求分析开始,通过对比分析来认 识公共产品的需求。 (一)私人产品的需求 (二)公共产品的需求 (三)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有效定价规则 二、公共产品的供给
1、提供纯公共产品 2、提供混合产品 3、解决外部效应 4、解决收入分配不公
5、规范垄断企业 6、克服信息不完全 7、调节宏观经济
分配的技巧
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 但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 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每周下来,他们 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就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来分粥。强 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 他,贿赂他,搞得乌烟障气。然后大家开始 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 但常常互相攻击、扯皮,粥吃到嘴里全是凉 的。
第一节 公共产品的性质
一.公共产品的概念 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其最初的概念
由兰度尔首先提出。后来在萨缪尔森、奥尔森、布 坎南等人的理论分析中,对其进行了发展。目前我 国教科书上大多数把公共产品定义为:由公共部门 (或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 服务。我们认为,从公共产品所具有的两个特征来 把握公共产品的内涵是比较符合我国当前实际,这 对认识公共产品理论也具有重要意义。(P29) 二.公共产品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1.非排他性。2.非竞争性。 (二)派生特征:效用不可分割、溢出效应、规模 效益递增、收费困难、初始成本大。
公共产品的特征
大家去看过五象广场的喷泉没有?太美了! 你看的时候交钱了吗?哪是谁出钱建的呢? 既然那么多人喜欢看,为什么没有商人出钱 建,然后向游人收费呢?
分析:我们知道,企业生产产品出售时,谁 支付钱就给谁,没交钱就享受不到,排他性 很明显。但要想让交钱的人才看到喷泉,不 交钱的看不到,就得将喷泉围起来,这需要 比较大的费用,可能接近甚至超过收取的费 用,那么商人就没有动力出钱建喷泉了。
不能被有效地排除在消费之外。 (二)混合产品和公共中间品 混合产品就是同时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和私人产品性质的产品。 后者是指未被最终消费,而是被用作投入,进入生产过程的公共产品。 (三)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 四.公共产品的界定 1.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存在紧密关系。 2.即使每个人消费的数量都一样,也不必要求所有人的评价都一样。 3.公共产品的划分是相对的。4.公共产品的认识是发展的。 5.公共产品的提供,可以由公共部门提供,也可以由私人部门来提供。 6.公共部门提供某种公共产品并不意味着必须由公共部门来生产。
但是,这种市场激励机制的介入,不能以损害和破 坏政府公共管理与社会公众两者共同利益诉求的对 称和平衡为代价。在市场化的运做中,不能仅仅一 “拍”了之,然后任由经营者漫天要价。
60万元“天价公厕”,这就意味着在不计算水、电、 人工等费用的前提下,平均每天大约要1560元才 能保本。这1560元哪里来?将来到底能够有多少 市民和外地游客,能够承受的起如厕一次“5元甚至 10元”这种超高价位的“享受”?
[案例]
第三,清偿贷款,没有利息。而且每年清偿的份额,不超过年收 入的9%。你挣得越少,还的越少。
第四,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免高达1/3的学费。在每年以收入9%以 内的份额清偿贷款的条件下,一般学生毕业后13年才能够清偿全 部贷款。如果毕业后收入低,贷款就长时期内无法还清。所以, 法律规定,按这样的比率25年还无法清偿贷款,25年后应付的份 额将全部免除。
〖点评〗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也是如此。
[讨论]
高等教育、农村老年人赡养 是否属于公共产品,属于哪 一类公共产品。
[案例]
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入学难问题,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教育 部和财政部出台了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办法。一般情况下,学生 每年可得到6000-8000元左右的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按中国 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限贷款利率执行,不准上浮。其利息的一半 按所在学校的归属关系,分别由中央财政或地方省级财政贴息, 其余一半由个人负担。国家助学贷款的主要优惠政策,一是无需 担保,二是由中央或省级财政贴息一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