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抗这个纷扰世间的简单心
很少有人是天生的巧匠,更多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手作,他们打磨了手艺,也打磨了心。
世间诱惑太多,到底要如何才能专心致志手作,秘诀很简单:心淡。
心淡,并非放空一切,是要足够丰盈了,足够浓了,才能也才敢淡下去。
结缘一个人是可以从结缘他的产品开始的。
那么算起认识若谷,要从特质古法酸梅汤说起,酸梅汤是属于小时候的味道,是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是对抗了无数个炎热的夏日的记忆。
长大后,再也没有喝过煮了晾干的酸梅汤,只有那些瓶装的饮料。
朋友送我一盒酸梅汤原料包,红纸包着原料,配了一小包桂花,调味用的,还有一张木活字拓印说明书,竖写的制作方法,纸张上还洒着金碎片。
喝酸梅汤解暑过去是件稀松平民的事,却因此变得郑重起来。
也是为了健康,就在家熬好冰镇,味道酸甜适中,余味滑滑淡淡,完全没有外面喝到的甜得腻人,余味又发苦的感觉。
最后撒上桂花,香气婉约纯净。
从此便记住了若谷的名字,秋天来临,又收到了一瓶桂花糖露,对他这个人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朋友买的多,有天快递来送货,这位快递书生气很重,穿着质朴,戴着细细的板
材眼镜,对一瓶瓶桂花糖露爱护有加。
后来才知道,这位快递小生就是手艺人若谷,他怕瓶子碰坏,竟然亲自开车送给客人。
他的桂花糖露是前前后后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用时间沉淀,让味道醇厚。
对于大自然来说,这不过是一个四季的轮回,但对于他来说是手艺人的耐心和等待。
前一年用古法将桂花秋天的味道保留下来,和以五月青梅与海盐,咸甜交错。
桂花需要精心挑拣,去除花托、花梗、树叶,甲虫等,再用海盐进行腌制去除桂花的苦涩,最后与梅子酱的混合,使得桂花的甜腻变得柔和,富有层次。
最后完成的糖桂花,若谷用一枚朱红色的封腊封存在透亮的玻璃瓶子里。
所有青梅的酸、盐卤的咸、砂糖的甜、桂花的香,都隐匿在了他双手捧着的那方天地里。
认识了若谷,开始慢慢了解他的故事。
若谷取之《道德经》“旷兮其若谷”,讲的是胸怀阔达像高山深谷,是一种接纳,是包容。
是用现世的心做传统的事,把传统的物用现代的手法来诠释。
很多手艺人出自匠工家庭,若谷是半路出家,早先在一家代理意大利进口橱柜的公司上班,意大利人精湛的手工同样体现在了这些厨房设备上面,实木面板上的装饰件件亦是艺术品。
也许是从那时候起,他迷上了手工的专注和细腻的触感。
2007年,朋友从泰国带了手工皂给若谷,手工皂不同于工业
生产的肥皂,用起来非常舒服。
朋友们知道他喜欢动手,就鼓励他自己做肥皂。
若谷边学边做,上网找很多的资料参考,最印象深刻的是台湾阿原,并暗自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对自然,对土地的热爱受到他很深的影响,也让自己可以一步步走下来。
肥皂有关身体与清洁,清洁是人在世上的重要修行之一。
皂是油脂与硷混合产生皂化反应而成。
从设计配方开始,针对不同肌肤的情况,设计出不同的配方。
浸泡所需要的油脂,将草药浸泡在基础油中至少三个月,期间每四周还需更换草药一次。
将浸泡了草药的玻璃罐放置在阳光房中,让植物的能量在自然的温度下经行交换混合。
做皂如同料理,能做与做得好是两回事。
除了基本的知识更多的是经验,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又会影响到最后的品质,说每次都是不同唯一的,就是这个原因。
做好的皂裁切好需要在自然通风乾燥的环境下晾干,为的是让水分干燥和碱的数值下降。
这样需要45天左右的时间,45天内还需要修边,盖章,最后擦拭包装。
自然之物,会随着时间变化,变得温和,变得细腻,似有若无又真实存在。
诱惑太多,如何才能忠于自己的内心。
只有静下来才能知道。
每个人都有想要避世以寻求内心的宁静的时刻,但最终若谷发现所有靠外力获得的东西总将散去。
心安即是归处。
心念
纯粹的时候才能耐得住当世的琐碎与浮华,这才是我们都在找寻的自己,真正的你。
没有一件手作是一次完成的,特别是材料的等待,有周期也有机缘。
等到了满意的材料,更要专注于手工的事物,十指与心相连,用手记录时间,情感会在手中物上体现。
无论做什么,都期待着来年更丰,有一种甜蜜的盼头。
去年,若谷将工作室搬到了新地方,是一栋处位于浦东康桥的别墅,有一个院子。
各个空间划分得很好,他相信阳光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能量,这所房子的阳光很充足。
这里是他的作坊,也是他汲取力量的能量场。
他的每一天从做早餐开始。
起床到出门会花上两个小时。
准备早餐,坐在客厅晒晒阳光,吃,收拾房间,然后出门。
从家到工作室十分钟的车程。
由于每个季节都会做些特别的产品,夏天的酸梅汤,秋天的桂花糖露,冬天的护肤保养品,以及一年四季都要做的手工皂,所以工作的内容也会不同。
有时候在工作时耗费大量时间都只是在做准备工作。
酸梅汤配有木活字拓印的说明书,告诉客人如何才能煮出好喝的口味,一份份的拓,一天可以有几百份。
手工皂制作所需要的植物油基本都是事先浸泡了草药再过滤的,浸泡是为了萃取草药中的一些对皮肤有效的成份,至少三个月。
几乎所有的环节都是手工完成,其实每天都是非常琐碎繁杂的小事,一件件组合成完整的产品。
努力做好但不苛求。
那些不完美的事物同时存在于完美之中,不留遗憾不如留点遗憾。
遗憾本身不在于物的好坏,而在于你内心。
尽力了,即使失败,也不会是遗憾。
简单的事情反而会让人更快乐。
有时候仅仅是工作后一顿简单的晚餐。
现在的生活很舒服自在,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被物质所困。
双手做工,养活自己。
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触手可及。
有人对若谷说,因为他,全家的生活方式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碳酸饮料到自煮的酸梅汤,从沐浴露洗面奶到手工皂,甚至是对待生活对待食物的态度。
这样健康的、与自然更接近的生活方式被更多的人去接受并喜爱,由一件产品作为载体去传递表达。
这是他一整年记忆最深刻的事情,很满足。
若谷慢慢发现身边有太多手艺人,做木工的,做皮具的,做陶艺的等等。
从不同的人身上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每个人都是老师。
手艺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很多手艺人兢兢业业靠着手艺吃饭,也支撑了家庭。
同时,手艺是与自己沟通的方法,打磨的是你的心性。
手艺对于他来说,是传统的保留,是生存的方式,是获得尊敬的途径。
这些年,因为长时间的手作,若谷越来越向内,而内在的东西又以产品的形式向外表达。
这可能也跟年龄的增长有关,
变得有力,而不是尖锐,变得温暖,而不是手不可及。
但他的内心却朝着一个更孤独的方向,松浦弥太郎讲“幸福是与人交往,并加深羁绊”,大抵如此,越来越游离在交往之外,一颗淡淡的心。
手作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抗这个纷扰世间的简单心。
若谷愿意怀着感恩自然的心,找寻古法,还原古味,用敬天惜物的心,道法自然的意,在人们身边点滴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