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发展心理学一、心理发展的范畴(一)广义的发展心理1、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1)研究对象:A、动物种系的心理的发展,由简单的反射活动到真正心理现象的出现B、低级动物到高级的类人猿心理的出现(2)研究方法:比较研究(3)研究目的:以构成动物心理发生发展的大致图景。
2、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1)研究对象: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2)研究方法:比较研究,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各民族的心理进行比较研究。
(3)研究目的:探讨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轮廓。
(二)狭义的发展心理—心理的个体发展1、研究对象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2、研究目的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
3、本学科的性质发展心理学指个体发展心理学。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一)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1、指向一定的方向从低级阶段→高级阶段的方向发展2、遵循确定的先后顺序各阶段的先后顺序是排定了的,不能超越阶段等级,不能颠倒顺序,更不能随意前后错乱。
动作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中心到外周的原则,先会画圆,后会画方;言语发展遵循先说“不”,后说“是”;先说“宝宝”,后说“我”;道德的发展遵循先“利己”,后利人”;方位知觉的发展遵循先会辨认上下,后会辨认前后。
……表明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1、含义是指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推进的。
2、规律(1)第一发展加速期:从出生到幼儿(2)平稳发展期:童年期(3)第二个发展加速期:青春发育期(4)缓慢发展变化期:成人期(5)缓慢下降期:老年期(三)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1、普遍性人类心理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共性。
2、特殊性个体心理发展在发展进程、内容、水平等方面又具有干差万别的特殊性。
各种特殊性统称为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因此,心理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的复杂关系中。
(四)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1、增长和衰退的对立统一心理发展这一概念本身既有的含义,发展就是增长和衰退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
2、不同年龄阶段增长和衰退的趋势不同儿童期(0到18岁)以增长为主,中年期增长和衰退大体相当,老年期则以衰退为主。
(五)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1、连续性个体心理随时间而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发展的连续性进程。
2、阶段性就发展的全程而言,又按不同心理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区分为数个发展阶段,称为阶段性。
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两者统一的过程。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一、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准备阶段(一)文艺复兴前的儿童观1、儿童阶段未被作为人生的特殊重要阶段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儿童”并未被作为个体发展的特殊的重要阶段来看待。
2、儿童被视为“具体而微”的成人:“小大人”(二)文艺复兴后的儿童观1、强调儿童天性在其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2、玩具的出现福禄贝尔制作的“恩物”,奠定了儿童心理学物质基础。
3、科学儿童心理的奠基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等儿童心理学的早期研究成果,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研究基础。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一)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奠基人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Preyer)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2、标志性著作、时间普莱尔于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3、普莱尔《儿童心理》的主要内容(1)早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感知、动作、言语、意志等多个方面。
(2)研究方法:纵向跟踪、横断比较,采用观察、实验多种方法。
(3)普莱尔的研究价值:开启了儿童心理学的科学性研究,推动了其后的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蓬勃发展,为心理学开创了发展心理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对发展心理学界影响深远。
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一)儿童心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期1、时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2、研究途径(1)霍尔(G.S.Hall)的问卷法(2)比内(A.Binet)的智力测验(3)格塞尔(A.Gesel))的儿童发育常模法3、理论派别(1)霍尔提出的“复演说”(2)施太伦(W.Stern)的人格主义学派(3)杜威(J.Dewey)的儿童中心说(4)弗洛伊德(S.Freud)的精神分析学说(5)华生(J.B.Warson)的行为主义(6)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7)维果斯基(Lev.Vygotsky)的文化-历史发展论(二)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期1、时间20世纪中期以后。
2、特点(1)已有研究的分化(2)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3)心理发展机制的进一步探讨(4)心理发展基本理论的增新(5)研究方法的创新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一)对心理发展的深入认识1、个体毕生发展观的确立(1)心理发展不再局限于出生到青年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将心理发展的概念只局限于从出生到青年期这一阶段的心理成长上。
20世纪后半期,随着人们对心理发展内涵认识的加深,毕生发展的观点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2)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发展心理学概念开始被确认,并取代了儿童心理学在心理学中所处的地位,使儿童心理学成为发展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2、标志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二)毕生发展和发展科学1、毕生发展(Life—Span Development )发展:指成长和才能在时间上变化的过程。
具体地说,是指随时间的延续,有机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2、影响毕生发展的因素生长:量的增加成熟:生理上的进展,如老化学习:因经验而有的改变(二)发展心理的早期研究1、霍尔的《衰老:人的后半生》2、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研究个体全程的心理发展3、美国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三单元发展心理的研究方法一、儿童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一)相关研究与因果研究(二)个案研究与组群研究(三)血缘关系研究(四)跨文化比较研究二、儿童心理学的独特研究方法(一)横断研究1、定义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
2、优点(1)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2)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3)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4)节省时间和人力3、缺点(1)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1)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3)研究中常出现不控制因素(二)纵向研究(追踪研究)1、定义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
2、优点(1)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2)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3)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较稳定和迅速的变化时期(4)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3、缺点(1)样本少,而且在追踪过程中容易流失样本(2)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3)同一测量方法反夏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4)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三)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叉设计1、定义是指先从横断方向抽取不同年龄组进行横向研究,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试进行所需次数的重复测查,使之又成为纵向研究,从而使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在一起。
2、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优缺点的取长补短,所以日益受到发展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
一、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理论(一)对遗传和环境问题认识的转变1、遗传决定论(高尔登)2、环境决定论(华生)3、相互作用观(近来的主导观点)(二)遗传因素作用的可控性与可变性1、可控性如,用食物疗法来治疗苯丙酮尿症(遗传病)。
2、可变性如,现在孩子的身高高于亲代。
(三)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单因素论(1)遗传决定论A、基本观点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B、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顿(F.Galon):“人的能力得自遗传”。
家谱调查归纳出遗传定律:人的遗传性1/2来自父母,1/4来自祖父母,1/16来自曾祖父母……。
(2)环境决定论A、基本观点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教育万能论)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B、代表人物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3)评价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分别重视了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制约作用,但两者都因为片面强调一个因素的作用,走向极端而失却科学性。
2、两因素论(1)基本观点A、克服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片面性B、主张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C、把遗传和环境因素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D、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2)代表人物和观点A、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是天赋本能的渐次显现,也非单纯由于外界影响,而是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复合的结果。
”B、美国吴伟士(R.S.Woodworth)认为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之关系是相乘而不是相加。
(3)评价对于单因素论,二因素论的出现是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一大进步,在当时是有影响的,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认同,至今仍有一定影响,但是没能进一步揭示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之间的复杂的本质关系。
3、相互作用论(1)基本观点A、遗传与环境的相互制约关系: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
B、遗传与环境存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C、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2)代表人物和观点A、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B、主要理论:人的认识既不是来源于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是来源于独立于客体的主体,而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来源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客体相互作用是主体相对于客体而作出的能动作用。
(3)评价A、肯定了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相互作用论注重的是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以什么关系发生作用,深入到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企图揭示其间的内在机制。
B、推进了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深度相互作用论是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一大进展,受到广大学者的认同,现今它的影响最大。
二、关于心理发展的历程划分理论(一)心理发展的阶段论与连续论1、阶段论(心理发展的质变论)2、连续论(心理发展的量变论)(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理论依据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以主体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即认知结构的性质为依据,把心理发展划分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6、7岁)表象思维、不守恒、思维的不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守恒、可逆性思维、形象逻辑思维(4)形式运算阶段(12-14、15岁)抽象逻辑思维2、柏曼以的分期(以内分泌腺功能优势划分)(1)胸腺期(幼年)(2)松果腺期(童年)(3)性腺期(青年)3、弗洛伊德的分期(以力必多的投放部位划分)(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3)前生殖器期(4-5岁)(4)潜伏期(6岁-青春期)(5)生殖期(青春期)4、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以人格特征为标准)(1)信任—怀疑(0 -1.5岁,婴儿期)(2)自主—羞耻(1.5-3岁,儿童早期或学步期)(3)主动—内疚(3-6岁,学前期或游戏期)(4)勤奋—自卑(6-12岁,学龄期)(5)同一感—同一性混乱(12-18岁,青年期)(6)亲密—孤独(18-25岁,成年早期)(7)生殖—停滞(25-50岁,成年中期)(8)完善—失望(50岁后,成年晚期)5、列昂节夫的主导活动分期(1)直接的情感性交际活动(0-1岁)(2)操作实物的活动(1-3岁)(3)游戏活动(3-7岁)(4)学习活动(7-11岁)(5)社会公益活动(11-15岁)(6)专业的学习活动(15-17岁)6、施太伦的分期(根据种系演化—复演说)(1)幼儿期(0-6岁):哺乳动物→原始人(2)意识的学习期(入学-13岁):古代人类(3)青年成熟期(14-18岁):近代7、我国学者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分期(1)婴儿期:0-1岁(2)前幼儿期(婴儿晚期):2-3岁(3)幼儿期:3-6岁(4)童年期:6-12岁(4)少年期:12-16岁(5)青年初期:16-20岁(三)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1、心理发展速度的变化快速期和平稳期2、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三、年龄和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一)年龄与心理发展的关系1、年龄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时间维度2 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的关系是大致对应的(1)心理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2)心理发展在不同年龄段有自己的典型特征(3)心理发展与年龄之间不是因果关系(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教育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已达到的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