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新材料项目情况说明
——立项请示
一、项目名称
环保新材料生产建设项目
二、项目提出的背景
眼下,我国的就经济发展减缓的速度,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愿意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年龄结构的问题让现在的劳动力大大下降,这才有了二胎政策的开放,但是尽管开放了二胎政策,但是在现在这个政策还是没有作用。
在过去几十年中,主要的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劳动力,农业部门的收入不是很客观,这样才会造成将重心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上,现如今制造业的发展迅速,已经饱和,又将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这样就会造成经济发展减速。
但是在国际上,我国的制造业缺乏创新,造成没有竞争力,出口的能力也随之下降,这样就会造成经济发展减速。
三、项目成本单位
(一)项目投资单位:xxx有限公司
(二)项目规划单位:泓域咨询机构
(三)项目设计单位:瑄翼善透机构
五、项目拟建地址
xxx工业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生变化,较长时期内,发展速度放缓,经济总体朝着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内生动力增强的方向转变。
吕梁的经济发展经过长期艰难积累和努力发展,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以资源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主力,以煤炭、焦化、钢铁、水泥四大传统产业,铝业、白酒、电力三大新支柱产业为支撑,装备制造、煤化工、食品、节能环保、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相应发展的能源原材料工业结构,产品有煤炭、焦炭、氧化铝等资源型产品,有钢材、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有煤机等机器设备,有白酒、食品等特色产品。
有些产品是省内外甚至是国内外知名品牌,为服务项目建设提供了优质的产品保障。
新常态下,吕梁原材料产品市场受到很大冲击,量价齐跌十分明显,以原材料产业为主的工业经济下行压力突出。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32.2亿元,同比下降8.2%。
主导产品产量除氧化铝增长14.9%、钢材增长2.3%外,原煤、焦炭、
水泥、白酒等产品产量都有所下降,其中,水泥降幅最大,达到65.4%。
工业企业效益不佳,亏损严重。
新常态是长期持续的一种经济环境,吕梁经济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要求生产企业摒弃过去卖方市场情况下坐等客户上门、守株待兔的做法,主动出击,寻找市场、开拓市场、扩大销售。
另一方面要求项目建设单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就近寻找合作伙伴,以诚信为基础、以合作共赢为目的,建立互助合作联盟,通过互助合作,实现新转变、新突破。
六、项目用地指标
项目总用地面积60396.85平方米(折合约90.55亩),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40737.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6704.00平方米,绿化面积6017.82平方米,项目建筑系数67.45%,建筑容积率1.27,绿化覆盖率7.85%,资产投资强度188.03万元/亩。
七、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该项目总投资23168.6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7026.1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3.49%;流动资金6142.5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6.51%;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建筑工程投资5836.80万元,设备购置费5590.02万元,其他费用5599.30万元。
八、产品方案及设计规模
该项目建成投产后,拟定的产品方案是:加工(制造)销售环保新材料。
九、项目进度说明
项目建设单位已委托泓域咨询(Macro)机构编写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提供规划咨询。
目前,该项目正处于规划设计阶段。
十、项目建设起止年限
项目建设期为24个月。
十一、项目预期经济效益
1、该项目建成达纲后,预计年营业收入41340.00万元,总成本费用31255.42万元,达纲年利润总额10084.58万元,年利税总额11725.69万元,年净利润7563.43万元,纳税总额4162.25万元(其中:增值税1465.28万元,税金及附加175.83万元,年缴纳企业所得税2521.14万元)。
2、根据谨慎财务测算,该项目达纲年投资利润率43.53%,投资利税率50.61%,投资回报率32.65%,全部投资回收期4.56年。
为了更好地促进项目实施,目前,某某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在积极进行项目的前期筹备工作,现将项目有关材料呈上,请审查备案。
十二、项目综合评价
1、随着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的变化和技术快速迭代,已经发布两年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迎来了首次修订。
业内专家表示,《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在越来越多的产业领域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中国制造强国战略才有实现目标的底气
2、适应新常态,要有新考量。
中高速增长、中高端水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增长动力转换也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
眼下,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不仅表现在人口、土地等红利逐步消减,拉动增长的“旧动力”逐步下降,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传统支柱产业那么大的拉动力,新的增长“发动机”马力不足,新旧动力“青黄不接”;还表现在不少地方、行业和企业正在承受着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表现在经济增速“下台阶”让一些长期掩盖的老矛盾、老问题“水落石出”。
能不能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开放和调整结构的力度,在于我们能否摒弃那种不合时宜、不适应新常态的惯性思维,打破掣肘发展进步的成规惯例,将已经出台的重大经济改革举措落实到位,同时推出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高质量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