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导学案

新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导学案

新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导学案(一)模块一预习反馈(P2P9)一、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等;2、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相等;3、等腰三角形腰上的中线相等;4、推理论证:等腰三角形腰上的中线相等;(以上定理画图、写出已知、求证、证明过程)5、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

6、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等角对等边)7、反证法: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模块二基础训练1、在如图的等腰三角形ABC中,(1)如果∠ABD=∠ABC,∠ACE=∠ACB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2)如果AD=AC,AE=AB,那么BD=CE吗?如果AD=AC,AE=AB呢?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2、想想出反证法证明问题的一般步骤。

把下列命题用反证法证明时的第一步写出来。

a)三角形中必有一个内角不少于60度;b)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钝角;c)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如图,中,BD⊥AC于D,CE⊥AB于E,BD = CE。

求证:是等腰三角形。

模块三能力提升1、如图,在△ABC中,AB = AC,DE∥BC,求证:△ADE是等腰三角形。

2、如图,E是△ABC内的一点,AB = AC,连接AE、BE、CE,且BE = CE,延长AE,交BC边于点D。

求证:AD⊥BC。

模块四:课下练习1、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与AC所在的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50,∠B等于________度、2、如图,在△ABC中,∠B、∠C的平分线交于E,过E作DF∥BC交AB于D,交AC于F、若BD+CF=8,则线段DF的长()、A、9B、7C、8D、63、在△ABC中,∠A∶∠B∶∠C=1∶2∶3,CD⊥AB于D,AB =a,则DB等于()、A、B、C、D、第一节等腰三角形(三)模块一预习反馈(P10P16)一、知识点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性质)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3、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性质)4、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5、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6、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模块二基础训练1、如图,BA⊥DA于A,AD =12,DC =9,CA =15,求证:BA∥DC。

2、若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是6,8,a,则a=__________。

3、已知:如图,△ABC中,CD⊥AB于D,AC=4,BC=3,DB=。

(1)求DC的长;(2)求AD的长;(3)求AB的长;(4)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模块三能力提升1、填空:(1)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9、12,则斜边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13,其中一条直角边为5,则另一条直角边为。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6、10、8,则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2、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每对命题的真假。

1)等边对等角;2)对顶角相等;3)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相等;4)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3、某校把一块形状为直角三角形的废地开辟为生物园,如图5所示,∠ACB=90,AC=80米,BC=60米,若线段CD是一条小渠,且D点在边AB上,已知水渠的造价为10元/米,问D点在距A点多远处时,水渠的造价最低?最低造价是多少?图5模块四:课下练习1、找出下列定理有哪些存在逆定理,并判断每对命题的真假。

(1)矩形是平行四边形。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如果,则。

(4)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5)对顶角相等(6)如果ab=0,那么a=0,b=0;2、如图,AB⊥BC,DC⊥BC,E是BC上一点,∠BAE=∠DEC=60,AB=3,CE=4,则AD等于。

3 、如图所示的一块地,∠ADC=90,AD=12m,CD=9m,AB=39m,BC=36m,求这块地的面积。

第二节直角三角形(二)模块一预习反馈(P18P29)一、知识点1、角平分线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性质)2、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判定)论证要求(画图、写出已知、求证、证明过程)模块二基础训练1、如图,CD⊥AB,BE⊥AC,垂足分别为D、E,BE、CD相交于O,且∠1 =∠2。

求证:OB = OC。

2、如图,AB = AC,DE为△ABC的AB边的垂直平分线,D为垂足,DE交BC于E。

求证:BE + EC = AB。

3、如图,在△ABC中,AC = BC,∠C =90,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

(1)已知CD =4cm,求AC的长;(2)求证:AB = AC + CD。

模块三能力提升1、如图,CD⊥AB,BE⊥AC,垂足分别为D、E,BE、CD相交于O,且OB = OC。

求证:∠1 =∠2。

2、如右图,已知BE⊥AC于E,CF⊥AB于F,BE、CF相交于点D,若BD=CD。

求证:AD平分∠BAC。

模块四:课下练习1、如图,E是线段AC上的一点,AB⊥EB于B,AD⊥ED于D,且∠1 =∠2,CB = CD。

求证:∠3 =∠4。

2、如图,在△ABC中,BE⊥AC,AD⊥BC,AD、BE相交于点P,AE = BD。

求证:P在∠ACB的角平分线上。

3、如图,E为AB边上的一点,DA⊥AB于A,CB⊥AB于B,∠1 =∠C,DE = EC。

求证:DA + CB = AB。

第四节角平分线(二)模块一预习反馈(P30—P31)一、知识点1、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论证要求(画图、写出已知、求证、证明过程)模块二基础训练1、用尺规作图法作下列各个角的平分线。

2、如图,求作一点P,使PC = PD,并且点P到∠AOB两边的距离相等。

3、(1)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找到△ABC内部距三边距离相等的点。

(2)在右图△ABC所在平面中,找到距三边所在直线距离相等的点。

模块三能力提升1、填空:(1)如图1,点P为△ABC三条角平分线交点,PD⊥AB,PE⊥BC,PF⊥AC,则PD__________PE__________PF、(2)如图2,P是∠AOB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且PD=2cm,若使PE=2cm,则PE与OB的关系是__________、(3)如图3,CD为Rt△ABC斜边上的高,∠BAC的平分线分别交CD、CB于点E、F,FG⊥AB,垂足为G,则CF__________FG,∠1+∠3=__________度,∠2+∠4=________度,∠3______∠4,CE_______CF、图1 图2 图32、已知: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 于D,若BC=32,且BD∶CD=9∶7,求:D到AB边的距离、模块四:课下练习☆能力提升1、如图,Rt△ABC中,∠C=90,BD是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BC=6,CD=3,AE=4,ABCDE则DE=_______,AD=_______,△ABC的周长是_______、2、如图,△ABC中,∠C=90,BD平分∠ABC交AC于D,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DE=BD,且BCDEADE=1、5cm,则AC等于()、A、3cmB、7、5cmC、6cmD、4、5cm3、已知,Rt△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D,若BC=32,且BD∶CD=9∶7,则D到AB的距离为()、A、18B、16C、14D、12第一章回顾与思考【学习目标】1、在回顾与思考中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复习有关定理的探索与证明,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尺规作图等。

2、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提高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论证过程的能力。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例题的讲解和课堂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难点:本章知识的综合性应用。

【学习过程】模块一预习反馈一、预习要求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页~39的内容,并选做教材41页的复习题。

2、预习过程中请注意:⑴不懂的地方要用红笔标记符号;⑵完成你力所能及的习题;⑶数学小组长认真检查,做好记录,上课前把本组的预习情况向老师汇报。

二、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边);(角);“三线合一”的内容。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边);(角)。

3、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方法有:(边);(角)。

4、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有:(边);(角)。

5、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逆定理:。

三角形的垂直平分线性质:。

6、角的性质定理:。

逆定理:。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性质:。

7、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

8、30锐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9、方法总结:(1)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1)可证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3)等角对等边;4)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5)中垂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2)证明两角相等的方法:1)同角的余角相等;2)平行线性质;3)对顶角相等;4)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5)等边对等角;6)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

(3)证明垂直的方法:1)证邻补角相等;2)证和已知直角三角形全等;3)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4)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4)等腰三角形的证明:主要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和三线合一性质解题。

模块二基础训练2、已知:如图,D是△ABC的BC边上的中点,DE⊥AC,DF⊥AB,垂足分别是E、F,且DE=DF。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2、如图,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E,已知△BCE的周长为8,AC-BC=2、求AB与BC的长、模块三能力提升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另一边长为,则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腰上的高为16,那么腰长为_____ _____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度,则它的另两个角是4、如图1,在△ABC中,已知AC=27,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点D,交AC于点E,△BCE的周长等于50,则BC的长为。

5、如图2,在△ABC中,∠C=90,∠A的平分线交BC于E,DE⊥AB于D,BC=8,AC=6,AB=10,则△BDE的周长为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