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第二版)(黎明-主编)课后习题公共管理学(第二版)(黎明主编)课后习题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
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1.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区别?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在性质上的差别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公共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私部门管理的目标可以定位于包括管理者在内的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者不应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活动的目标,而应以实现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休戚相关、私人活动又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处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而优先性是通过公共权力或政治权威来体现的。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受较多制衡有其必然性:由于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需要,公共管理组织获得了合法的垄断性,拥有合法的强制力,同时公共管理过程产生的影响也是全社会的。
(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公共管理部门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立法者与执法者,处在基本社会资源分配的中心,公共决策通常是在多元的、甚至冲突的利益与价值之间进行平衡和做出抉择。
(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公共管理主要通过政府机制来实现,私部门管理则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
政府与市场是现代社会的两个最重要的资源配置和控制体系。
2.传统行政学在公共管理上存在哪些局限?用行政学的理论与方法处理当代公共领域的管理事宜时,主要存在着以下局限:(一)理论框架局限。
行政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政治学和管理学两者构成的,行政学以政府管理作为研究内容,无法独立于政治学,而采取管理学的一般的工具取向又会抹杀公共领域特有的政治文化价值。
(二)管理主体局限。
政府或国家行政机构无疑是最重要的公共管理主体,各种非政府公共组织也是公(1)对于公共行政时期,依据学科研究的焦点和方法不同,还可以把它大致分为两个具体的阶段:一是传统公共行政阶段,二是新公共行政阶段。
公共行政学科关注的焦点贯穿始终的核心是政府机构的运行问题,争议的焦点主要是政治与行政的关系。
(2)公共管理关注的核心应该是公共管理职能在政府与其它组织、其它方面(包括市场、社会)之间的分配,以及公共管理品质的提升。
4.你对新公共管理思潮和实践模式有何评价?(1)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和实践模式,既是西方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又在一定程度上凸现出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①新公共管理既是解决西方社会现实问题的产物,也是对公共管理的时代要求积极回应的产物。
②新公共管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格局。
③新公共管理反映了政府职能定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趋势。
④新公共管理具有“解题”特色。
(2)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困难与受到的批评①新公共管理在理论上的主要困难是“公共性”与管理主义的两难选择。
②新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批评是其沉溺于市场基本教义。
(3)对它尽管可以提出多种批评,它给出的解题之道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但它对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所具有的借鉴作用是不言而喻的:①必须加大政府体制创新的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尽快改变政府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或公共物品基本上由政府提供)的局面;②充分认识市场机制是改善政府绩效的一个有效手段,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改造政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③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管理和服务意识,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④注意研究借鉴当代工商管理(企业管理)领域发展起来的管理经验、原则、方法和技术,实现由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向当代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
第三章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组织:指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
政府: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达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
非政府公共组织:是指承担公共物品的生产与提供、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除政府组织以外的其他所有公共组织。
科层制:是一种采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公共组织成员的行为,以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的管理方法。
变革:是指那些能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变化。
1.什么是公共组织?它与非公共组织有何区别?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
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在基本目的、运行方式、管理方法等很多方面都有着原则性的区别。
①活动的目的不同。
非公共组织追求的是组织成员的私人利益,其目的是为社会中的相关利益者而服务,而不是为全社会服务。
公共组织则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负责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公共产品,目的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②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不同。
非公共组织以从事商品、劳务生产为活动内容,向社会提供的是各种不同的私人产品,消费者必须支付货币才能购买和享用其产品。
公共组织则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③管理对象不同。
非公共组织只能以本组织成员为管理对象,而公共组织的管辖范围可以是整个社会,以全社会的公共事务为管理对象。
④活动的依据不同。
非公共组织主要服从商品买卖的价值规律,以组织成员自愿组合、共同订立的规章制度为活动依据,其权力建立在组织成员平等的契约关系之上。
公共组织则以国家强制权力为活动依据,法律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依法管理是公共组织的重要特点。
2.公共组织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公共组织的纵向结构特点是:最高层次的公共组织为决策层,是一个开放的、面向社会的公共组织,负责制定本部门行政的总目标、总方针、总政策和总的实施方案,负责本机关人、财、物总的分配及其策略,以尽最大努力满足社会对本部门的需要,最优地完成本部门的工作目标。
中层公共组织为协调指挥层,是一个半封闭班开放系统,负责执行本部门最高公共组织制定的总决策、目标、方针和政策,以此为依据结合本单位具体工作对象的实际,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工作目标、工作方案,并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等实施工作。
基层公共组织为技术操作层,是封闭型的,其任务是执行中层公共组织的实施方案,在中层公共组织的协调、指挥下,负责具体的带技术操作性的工作。
公共组织的横向结构特点是,可以按业务性质分工、按管理程序分工、按管理对象分工、按地区分工。
3.公共组织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公共组织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的非营利公共组织。
政府的主要类型有三种,即总统制政府、内阁制政府、委员会制政府。
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主要类型有:宗教性组织、社会性组织、文化性组织、学术性组织、保护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慈善性组织、社会运动组织。
4.公共管理中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优秀的公共组织领导者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渊博的文化知识、杰出的领导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主要包括:廉洁奉公、秉公行政、忠于职守、联系群众、善于团结。
文化知识素质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公共管理、领导科学与国民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本职能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经验知识。
领导能力素质包括:认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表述能力、快速应变能力。
心理素质主要有:热情、冷静、灵活、坚定、自信、自制、勇敢、谨慎、有胆识、有魄力、公平正直、光明磊落、豁达大度、严己宽人、务实朴质、谦虚自尊、举止文明、严肃活泼、乐观热忱。
身体素质体现为身体的健康、生命力的旺盛和精力的充沛。
5.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动因和内容是什么?引起公共组织变革的外部因素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①经济体制的转轨推动公共组织的变革;②政治制度的更迭导致公共组织的变革;③社会发展程度促进或制约公共组织的变革;④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影响公共组织的变革。
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一)公共组织职能的变革。
1)从职能作用的领域来看,公共组织是由以政治职能为重心,逐渐向以经济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科技文化职能为重心转移的。
2)从职能作用的性质来看,公共组织是由保卫性、统治性职能为主向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为主的方向转变。
3)从职能的分化程度来看,公共组织的职能由原来混淆不清向高度分化转变。
4)从职能行使方式来看,公共组织是由以人治为主转向以法治为主、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
二)公共组织结构的变革。
1)在横向结构上,从公共管理的过程来看,向重咨询、信息、监督部门转变,力求与决策、执行部门相平衡;从公共管理的作用领域来看,由微观管理部门为主转向以宏观管理部门为主。
2)在纵向结构上,有从集权式、尖塔式的结构形式向着分权式、扁平型的结构形式发展趋势。
三)公共组织权力关系的变革。
1)公共组织向社会组织还权。
2)横向分权。
3)在纵向权力分配上,有着集权与分权相互融合的趋势。
第四章公共管理的物品及供给公共物品:是相对于那些可以划分为企业或个人消费单元的基本生活或生产资料等私人物品而言的共享性物质产品和服务项目。
公共服务:是指向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范围广泛的、非营利性的服务。
1.公共物品有哪些基本特性?判别公共物品应遵循什么步骤?特性:一)受益的非排他性,指在物品的消费过程中,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止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这种排除在技术上可行,但成本过高。
二)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某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厂商对其的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物品的数量或质量。
判定公共物品的步骤①首先看该物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有竞争性,那么该物品肯定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
②再看,若该物品具有排他性,该物品就属于私人物品;若他具有非排他性,则该物品是一种需要限制使用的公共资源,如水资源。
③若该物品有非竞争性,且具有非排他性,则该物品必然为公共物品。
若从技术上看,它具有排他性,但排他成本很高,该物品亦为公共物品,如大海中的航标;若排他成本较低,则该物品属于排他性但非竞争性物品,如高速公路,这类物品可以让市场经营,政府提供补贴方式进行一定的干预。
④如果该物品具有竞争性,又有排他性,则该物品必为纯粹私人物品,由市场机制来实现平衡。
2、为什么公共物品应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有效供给实现的标志是什么?(1)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的原因:①私人部门供给的无效率。
②公共物品的特点决定政府是公共物品供给的主体。
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提供的原因来自于公共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
实践证明,如果由私人部门提供公共物品,不可能保障有效的公共物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