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祛湿名方

祛湿名方

1. 茯苓薏米赤小豆最利湿莲子,薏米,最具有去热燥湿的作用,莲子山药也是健脾祛湿的食疗。

荷叶茅根健脾去湿首选白术,还有苍术,陈皮,半夏,砂仁,茯苓,扁豆,黄芪,藿香,佩兰2.本方能平胃土之不平,故称平胃散。

【组成与方解】苍术-----苦温性燥,除湿运脾君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臣陈皮-----理气化滞佐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使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使本方所治诸证为湿浊困阻脾胃,运化失常,胃失和降所致。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为湿邪所困,则运化失司,胃失和降。

脾阳不运,故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浊阴上逆,故呕哕恶心,嗳气吞酸;湿阻气滞,则脘腹胀满;脾不运湿,水湿下走肠间,故常多自利;水湿泛滥,肢体肌肉失养,则身重怠惰。

舌苔白腻而厚,脉濡缓,皆湿盛气阻所致。

法当运脾除湿,以其振奋被困之脾阳,温化中焦寒湿。

宜用辛香温燥之品,去其湿滞、理其脾胃,使中运得复,则诸证自除。

方中苍术苦辛温燥,“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

凡湿困脾阳,倦怠嗜卧,肢体酸软,胸膈满闷,甚至月真胀而舌浊厚腻者非茅术芳香猛烈不能开泄,而痰饮弥漫亦非此不化(《本草正义》)”最善燥湿健脾,重用为君;臣以厚朴,苦温行气,燥湿除满,助苍术加强健脾燥湿之力;佐以陈皮,理气化滞健脾和胃,协厚朴下气降逆,散满消胀,且陈皮、厚朴二药气味芳香,能辅助苍术醒脾调中,开启胃口。

炙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助健运,俱为使药。

且炙甘草能补能和,可制苍术、厚朴、陈皮之燥烈太过,使本方如有制之师,能戡祸乱而致太平,使湿去而土不伤。

诸药相合共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阻脾胃。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哕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濡缓者。

中药健脾祛湿的方法很多,但是在生活行之有效、方便使用的,当属成药治疗和食疗中成药治疗:健脾祛湿的中成药1。

归脾丸: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2.木香顺气丸: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3.附子理中丸:具有温中健脾作用,临床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便溏,手足不温等病症。

4健脾丸:健脾开胃。

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5参苓白术丸:补脾胃,益肺气。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体倦乏力,气短咳嗽,肢倦乏力,健脾祛湿首选《参苓白术散》5、霍香正气丸(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香砂六君丸、六君子、参苓白术散等都可以!,建议:,平时可以用薏米、茯苓熬粥喝,少吃辛辣、油腻的、油炸的食物!多运动运动!健脾祛湿食疗:1、白菜薏米粥材料:小白菜500克,薏米60克。

先将薏米煮成稀粥,再加入切好、洗净的小白菜,煮二三沸,待白菜熟即成,不可久煮。

用法:食用时不加盐或少加盐,每日2次。

功能健脾祛湿,清热利尿。

适用于急性肾炎之浮肿少尿者。

2、健脾祛湿汤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3、和中化湿汤材料: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陈皮或砂仁12克。

4、清热去湿汤材料:土伏苓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陈皮半个,水8碗。

初冬养生粥道之一,生姜大枣粥养生保健效果最好,鲜生姜或干姜6~9克,粳米或糯米100~150克,大枣2~4枚。

将生姜洗净切碎,与米、枣同煮成粥。

有温胃散寒、温肺化痰的作用,但阴虚者或孕妇慎食。

初冬养生粥道之二,胡萝卜粥适合冬季滋补,新鲜胡萝卜50克,粳米200克。

胡萝卜切成小片,与粳米同煮。

先用旺火煮开,再用文火慢慢熬。

有健胃补脾、助消化作用。

初冬养生粥道之三,甜浆粥对于体虚病人有养身之效,取新鲜豆浆适量同粳米100~150克煮粥,粥熟后加冰糖少许,再煮沸即可。

早晚温热服食。

这种粥有健脾养胃、润肺补虚之功效,适用于体虚消瘦、血管硬化、久咳、便燥等症。

初冬养生粥道之四。

板栗粥帮助我们冬季强身壮骨,取板栗15个,去壳与糯米煮粥而食。

栗子性甘微温,具有补肾健脾、强身壮骨、养胃平肝、活血化瘀之功效。

赤小豆根据历代医家的经验,赤小豆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清热去湿、健脾止泻的功用,皮肤湿疹多因脾虚失运,湿毒为患,借助赤豆健脾利湿、清热利水的作用,皮肤湿疹患者食后有利于康复痊愈,故无论急慢性皮肤湿疹之人均宜多食常吃。

若将赤小豆研为极细粉末,撒患处或用鸡蛋清调和涂患处,亦颇适宜。

薏苡仁白扁豆山药白茯苓枸杞子性凉,味甘苦。

《日华子本草》说它能消热毒,散疮肿。

皮肤湿疹患者如感到皮肤瘙痒或发出红疹,小便不利,尿色赤黄,口鼻火热的现象,可能是血热所致,枸杞头有清理血热作用,用枸杞头煮汤饮服,可见疗效。

健脾祛湿选用这5种中成药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浊、趋下;易与阻遏气机、影响脾胃运化。

并且常常与他邪夹杂致病。

健脾祛湿选用哪些中成药呢?专家指出,健脾祛湿的中成药主要有木香顺气丸、健脾丸、归脾丸等药。

中医认为,湿邪是最为常见,也是最难治疗。

导致体内湿气的形成可分外因和内因,外因是空气中的湿度大而致,内因则是脾胃不健,运化祛湿能力差而导致湿气内滞。

饮食不当,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也会导致湿症。

湿症还常常与其它因素结合而出现、寒湿、暑湿、风湿等症状。

湿症在天气潮湿时更容易发病,常见的症状有:头痛晕重、身体倦怠腰腿酸痛、关节屈伸不利;或见两眼、腿脚浮肿;胸中郁闷、脘腹胀满、口淡、饮食无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

这些都属于所谓的“湿气重”。

脾脏能运化水湿。

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水化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

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

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所以温补脾胃是除湿的最好途径。

下面我们一起具体来看看健脾祛湿的中成药都有哪些。

健脾祛湿中药一:茯苓茯苓,曾被慈禧太后当作养生益寿的要药,不但自己常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

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

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

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健脾祛湿中药二:荠菜荠菜带根全草入药,其幼嫩叶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荠菜记载。

荠菜味甘、淡,性微寒。

有补虚健脾、凉血止血、清热利水等功效。

宜于湿热胃痛、血热吐血、湿热泄泻、便血等症。

健脾祛湿中药三:木瓜一说到木瓜,人们可能想到的是番木瓜。

虽然番木瓜有健脾胃功效,但是入药的还是皱皮木瓜或者木瓜。

木瓜味酸,性温,归肝、脾经,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化湿,为治风湿痹痛所常用,筋脉拘挛者尤为要药。

木瓜还能使湿浊得化,中焦得以调和。

此外,木瓜还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症。

健脾祛湿中药四:砂仁砂仁,除了是一种健脾祛湿中药,还是生活中运用广泛的一种香料。

砂仁昧辛,性温,归脾、胃、肾经。

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该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视其为醒脾调胃的、要药。

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

该品善能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功,但重在温脾。

以上是常用的健脾祛湿中药。

凤凰中医提醒,湿气重及湿疹患者,在日常饮食方面,应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发物食物。

参苓白术丸补充:1.如果是想要祛湿的话,可以试试龟苓膏。

2.胃阴虚:胃脘部有灼烧样隐痛,有嘈杂感,饥不欲食,呃逆,吐酸水等;胃阳虚:喜吃热食,吐清水3.胃病“三分治七分养”,七分养应该在三分治的基础上进行,并配合精神方面进行调养.建议少吃多餐,如果还没到正餐时间,可以补充一些食物,但不宜过多,非急性情况下,不提倡吃药,因为长期吃药都有副作用,而胃病是一种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内治愈。

如果需要,提倡去看中医,中医的良方对于养胃特别有效。

4.常见气虚症一般气虚:全身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少气懒言,语言低微,自汗怕动,舌质淡,胖嫩,脉虚无力。

肺气虚:呼吸短促、少气懒言、音低等症突出,并有咳嗽、咯痰等症。

心气虚:气短、心悸怔忡、精神萎顿等症突出,并有脉结代、或迟或数,但虚软无力、心神不宁等症。

脾胃气虚:面色萎黄、精神疲惫、四肢倦怠,食欲减退等症突出,并多伴有脘腹胀闷、消化不良、大便溏薄及中气下陷脱肛、尿意频频等症。

肾气虚:面色晦暗,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并有腰膝酸软、便清长、性机能减退、舌淡润、尺脉虚弱等症。

所以气虚有很多种。

5.补阳类食物主要有:鸡肉、猪肝、羊肉、洋葱、香菜、粳米、糯米、小麦、南瓜、红枣、茴香、姜等。

6.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类食物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等。

7.补肾壮阳类食物主要有:小米、核桃、韭菜、等。

常用药物。

主要有:当归、熟地、黄芪、人参、灵芝、山药、芡实、杜仲、续断、肉苁蓉、巴戟天、菟丝子、补骨脂、等。

既能滋阴又能调理脾胃的食疗方:(1)生地黄粥:生地黄汁150毫升(或干地黄煎浓汁150毫升)、大米100克。

大米煮粥,粥熟加入地黄汁,搅匀食用。

(2)天门冬粥:天门冬60克、大米100克。

天门冬煎浓汁去渣,加入大米煮粥,作早餐食用。

(3)百合粥:鲜百合50克、大米100克、冰糖适量,先将大米煮粥,将熟时放入百合,煮熟,冰糖调味后食用。

如无鲜百合,可用干百合粉30克,与米同煮粥亦可。

健脾祛湿粥做法是:黄芪15克,党参15克,炒薏米60克,炒扁豆15克,红枣2个,大米100克。

先将薏米、扁豆炒至微黄,红枣去除核,用清水洗净黄芪、党参并放入砂锅内,加水煎汁。

药汁熬好后,去除药渣,将炒薏米、炒扁豆、红枣肉、大米一同放进药汁中煮沸,后用文火煮成粥。

中医认为,是由于暑湿困脾,使胃肠功能虚弱,同时阳气被困,出现乏力疲倦的情况。

在这个食疗方中,黄芪、党参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薏米、扁豆能够祛湿,做成能够养胃的粥,可补中益气,健脾祛湿,缓解夏季带来的身体不适。

建议可以在粥中加点荷叶,其芳香的味道能够醒脾化湿、开胃。

中药方:参苓白术散加生地,石斛,麦冬滋阴降热、健脾祛湿的药膳:可用生地黄15克、桑椹子12克、茯苓10克、薏米100克熬粥服用,即可滋阴降热、祛湿升阳。

主要针对因阴虚内热严重导致脾虚生湿邪引起的不适感。

此方滋阴降热为主,健脾祛湿为辅,可极大程度发挥药力来调理阴虚内热脾虚湿重问题。

滋阴降热生地黄、桑椹子,健脾祛湿茯苓、薏米.【丁香姜糖】配方:白砂糖50克,生姜末30克,丁香粉5克,香油适量。

制法:白砂糖加少许水,放入砂锅,文火熬化,加生姜末、丁香粉调匀,继续熬至挑起不粘手为度。

另备一大搪瓷盆,涂以香油,将熬的糖倒入摊平。

稍冷后趁软切作50块。

功效:温中降逆,益气健脾。

用法:可随意食之。

【鸡内金饼】配方:鸡内金10克,红枣30克,白术10克,干姜1克,面粉500克,白糖300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