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凯恩斯革命与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革命与宏观经济学

货币非中性(“货币隔断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联系”) 总量分析法 5、政策建议的革命: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6、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六、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共同点:都着重从物质生产和需求角度考察经 济活动;侧重于在给定的技术、资源和制度条 件下,研究经济机制的运行规律。(凯恩斯理 论以新古典经济学的许多关于微观经济的分析 为前提:从微观消费理论到宏观消费理论,)
第三编 消费倾向(propensity to consume) 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和乘数
第四编 投资诱导 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利息率的一般 理论;古典学派的利息率理论;流动性偏好的 心理动机和业务动机;关于资本性质的几点考 察;利息和货币的主要性质;对就业通论的复 述。
三、《通论》的结构和内容
收入居民的比较; △C /△Y)
宏观消费理论的扩展 ——其他“收入假说”
1、杜森贝(1954)的“相对收入假 说”;
2、弗里德曼(1957)的“持久收入假 说”;
3、莫迪格里安尼(1957)的“生命周 期假说”;
杜森贝(1954)的“相对收入假说”
1、居民消费取决于:现期收入;相对收 入。后者包括:本人的过去收入和别人 的收入。
不同点: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对萨伊定律的 否定;强调政府干预的必要性等。
(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 合》,1990年,P.55)
七、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一)分析背景 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制度”
(二)基本假定 货币工资刚性 货币流动性陷阱
关于“货币工资刚性”
1、传统经济学:劳动供给和需求是工资的函数;工资 率具有弹性;工资率调整会使劳动的供给和需求达到 均衡。
2、可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 《资本论》相提并论。“亚当.斯密的著作是对 重商主义的声讨,马克思的著作是对资本主义 的尖锐批评,凯恩斯的著作是摒弃自由放任的 基础。”(同上)。
五、凯恩斯革命的基本内容
3、“我们可以驳斥凯恩斯提出的个别命 题,但是,如果我们推翻他的整个体系, 那我们就会错过挽救资本主义的最后机 会”(同上,110页);
人物简介——孩提时代
凯恩斯从小就很聪明 “他4岁时已经在推敲利息的经济含义;当
他6岁时,对于他自己的脑子是怎样运转的此 类问题感到疑虑”(海尔布罗纳,第241页)。 凯恩斯是个“孩子王”。有两件事值得一提: 一是“他有一个小厮代他拿着教科书,恭顺地 跟在他后面,他帮小厮解决比较棘手的课外作 业”;二是“同一个他不喜欢的孩子订立君子 协定”。
四、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没
有解除痛苦的希望。 1930年,政府果敢地 号召,好日子来了,但事与愿违,国民 收入从870亿降至750亿。1931年,流 行的歌曲是:我赢得了5元钱。这时国民 收入则继续降低到590亿。1932年的歌 声就更加凄凉了:兄弟,你能不能施舍1 毛钱。这时的国民收入则惨落到420 亿。”(P.239)
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 年),商务印书馆,高鸿业译,1999年。
三、《通论》的结构和内容
第一编 引论 何谓通论;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有效 需求原理
第二编 定义与观念 单位的选择;预期决定产量与就业的作用; 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对储蓄和投 资的意义的进一步考察
三、《通论》的结构和内容
4、“他所引起的思想革命远远超出了 19世纪70年代所发生的边际革命”(斯 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1991年, P.510)。
五、凯恩斯革命的基本内容
(二)内容 1、反新古典主义,特别是反古典学派中的“萨伊定律” 2、研究视野从短期资源配置转向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决
定。 3、由供给为中心转为以需求为中心。 4、方法论革命。
2、在过去收入水平下形成的消费习惯, 会对当期消费产生影响;
3、消费中,存在“示范作用”和“模仿 现象”。
弗里德曼(1957)的“持久收入假说”
1、强调未来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2、消费支出可能会大于现期收入; 3、预期收入上升,会增加现期消费。
莫迪格里安尼(1957)的“生命周期假说”
2、灵活偏好陷阱
(五)凯恩斯效应
货币数量增加→人们持有的货币增加→ 增加对债券的需求→债券价格上升→利 息率降低→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一 般物价上升
马歇尔效应
货币供给量增加——一般物价水平上升— —总需求增加
(六 )分析工具:有效需求 (effective demand)
总需求的决定
主编。 1929—1933年,任英国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英格兰银行董事。 1944年,率英国代表团出席在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联合
国货币金融会议,同年获“勋爵”爵位。
二、主要著作
1、《合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 华夏出版社,2008年。
2、《货币论》(1930年),商务印书 馆,1986年。
其他投资(增长)理论
1、汉森,萨缪尔逊的“引致投资加速原 理”;
2、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新古典综合 派) g=s/k
“今天不投资,该死;明天投了资,更 该死”——凯恩斯
“灵活偏好函数”
1、货币需求函数:L=f(Y,i); 交易性货币需求:L1=f(Y) 投机性货币需求:L2=f(i)
利率高,(投机)货币需求量少;利率 下降,货币需求量增加。但利率下降具 有刚性。
1、兴起于1950年代; 2、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
2006) (1)芝加哥硕士;哥伦比亚大学博士(1946
年) (2)1946年,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 (3)代表作:《实证经济学方法论》
(1951);《货币数量研究》(1956)《消 费函数理论》(1957); (4)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第五章 凯恩斯革命与宏观经济学
5.1 凯恩斯革命 5.2 凯恩斯主义反对派 5.3 凯恩斯主义与现阶段的中国
经济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
5.1 凯恩斯革命
一、人物简介 凯恩斯出生于1883年,在这一年,伟大的卡
尔.马克思与世长辞。在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上, 两人的思想可谓泾渭分明。 马克思心情沉重,怀着满腔怨愤与不平,是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起草人; 而凯恩斯则是“会繁荣生长的资本主义”的 设计师(海尔布罗纳,P.241);“与马克思 不同,他选择拯救资本主义,而不是埋葬它” (斯皮格尔,P.511)。
劳动供给、需求与工资
3、在微观上: 供给:闲暇偏好 需求:项目投资总规模 劳动定额
4、中国的就业战略与政策 “低工资,高就业”
关于“货币流动性陷阱”
1、货币流动偏好或灵活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指人们出于现期交易、避免由于未来 利息率的不确定性而蒙受损失以及想从中取利等三种 理由而愿意持有现金所产生的货币需求。
4、工资水平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
关于“货币工资刚性”
“其实没有车,我也照样能回家,开车 只是为了方便一些。”
劳动供给、需求与工资
1、劳动经济学 2、宏观上,劳动供给的决定因素
人口及变动 年龄结构(劳动适龄人口) 教育发展(短期内的影响) 宏观上,劳动需求的决定因素 资本存量与积累速度 技术水平(有机构成)
人物简介——家庭背景
凯恩斯出身于名门望族。 他的父亲也是一位经济学家,而且是一位大
学管理者,曾写过最好的经济学方法论论著---《政治经济学的范围和方法》(1891年)。 他的母亲是神学博士,具有非凡的才能和魅 力,曾经是剑桥的市长。 家庭背景使他能够受到良好教育。“他出身 于书香门第,又有神职色彩”(熊彼特,十大 经济学家,P.229)
2、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 3、三种动机决定流动偏好的强度,即决定货币需求量。 4、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不能使利率继续下降。
(需求不变,供给增加,将降低利息率)
七、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三)经济变量 内生变量(5个):国民收入、消费、投 资、利率、就业。 外生变量(1个):货币供应量(既定, 只分析货币需求变动以及由此而决定的 利息率)。
对中国的影响
本次经济危机,对中国也产生严重影响。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的危机与此
有关。
五、凯恩斯革命的基本内容
(一)对“凯恩斯革命”的评价:
1、“凯恩斯的《通论》犹如哥白尼在天文学 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和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 的划时代贡献一样。”(转引胡代光:《西方 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1998年, P.109);
1、人生三阶段:少年、壮年、老年 2、不同阶段,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不同; 3、消费大于收入:少年、老年 4、收入大于消费:壮年
“投资函数”
1、投资函数:I=f(Y, i, M/P); 2、投资理论
(1)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2)乘数原理:△Y=K ● △I 3、投资陷阱: (利息率与投资水平的关系)
人物简介——求学经历
凯恩斯分别受教于英国伊顿公学和剑桥 大学。
在剑桥大学,师承经济学大师马歇尔 (即边际革命的代表人物)。
在大学,曾受到良好的数学和哲学训练 (马歇尔本人就是学数学的)。
在剑桥大学,1905年,被推举为学生会 主席。
人物简介——凯恩斯的长相
关于这一点,熊彼特在“十大经济学家”一书 中(P.231)作过如下描述:“在我的记忆中, 他给偶尔来剑桥访问的人留下的是年轻教师 (1909—)的印象:瘦小,禁欲式的外表, 炯炯有神的眼睛,专心致志而极度严肃,在来 访者看来仿佛被抑制的焦躁不安,一个令人生 畏、无人会轻视的辩士,一个人人尊敬并被某 些人欣赏的辩士。”
1927年,熊彼特开始与凯恩斯交往,并不是 这样的印象(或许是因为时隔18年?)
人物简介——履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