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喜欢以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的音乐,能受到梁祝的真挚爱情及对封建势力强烈反抗精神的感染,产生对这一爱情悲剧的理解与同情。
(二)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学习分析音乐的结构形式等音乐表现要素,加深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验。
(三)结合具体作品复习协奏曲等有关知识。
二、教材分析
1.作者简介
何占豪(1933—)作曲家。
浙江诸暨人。
1950年考入省文工团当演员,后改学二胡,参加乐队。
作品有小提琴齐奏曲《姊妹歌》,弦乐四重奏《过节》、《烈士日记》,交响诗《刘胡兰》、《龙华塔》,民乐合奏曲《节日赛马》,越剧《孔雀东南飞》配乐等。
陈钢(1935—)作曲家。
上海市人。
作品有《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金色的炉台》、《我爱祖国的台湾岛》、《苗岭的早晨》及交响诗《屈原》等。
2.作品简介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
1959年写成并首演。
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
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这部交响作品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与成功的尝试,在国内外演出均受到热烈欢迎,我国群众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
”《梁祝》以中华民族音乐的鲜明风格与特点,得到国际公认。
3.音乐分析
作品从故事中撷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
在艺术处理上,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
其内容及结构形式列表如下:
引子——春景(鸟语花香)
由竖琴和弦乐器的颤弓音响作背景,引出长笛活泼明快的及双簧管优美的独奏旋律,从而描绘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
呈示部——相爱
由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以明朗的高音极富表情地奏出了充满诗意的爱情主题:
乐曲吸取了戏曲音乐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由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呼应,以描绘梁、祝二人草桥结拜的情景及他们真挚、纯洁的友情:
副部主题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呈示部的最后是结束部。
它的音乐是由爱情主题衍化而来的。
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梁、祝二人恋恋不舍的情景:
展开部——抗婚
展开部包括了英台抗婚、楼台相会及哭灵投坟三部分内容。
在定音鼓由弱渐强的滚奏声中,引出了大管及大提琴阴沉的旋律:
这段音乐给人一种惊慌不安的感受。
接着,铜管乐器、大提琴、低音提琴和大管奏出了凶暴残忍的封建势力音乐主题:
此后,出现了由副部主题变化而成的抗婚主题。
独奏小提琴用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全奏,衬托独奏小提琴的反抗音调。
它刻画了祝英台誓死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压迫束缚的反抗精神与痛苦不安的心情。
因而形成了对比的戏剧
冲突:
楼台相会的音调,如泣如诉,表现了梁、祝相见时的情景。
小提琴先奏出哀伤、倾诉的旋律:
接着,小提琴与大提琴对答。
它们时分时合,那缠绵悱恻、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互表衷肠及其悲伤、怨恨、愤懑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哭灵、控诉、投坟这段音乐,变化运用了京剧摇板及越剧嚣板(即:紧拉慢唱)的手法,再加上急促不安的鼓声,形象地渲染了祝英台呼天喊地、悲恸欲绝的情绪。
后面的散板曲调是用引子的素材发展而成的。
它是对祝英台坚贞不屈的精神的讴歌。
在展开部的最后。
独奏小提琴单独奏出一句极为高亢的旋律。
它犹如祝英台撕心裂肺般地哭喊,她在控诉封建礼教所酿成的人间悲剧。
当乐曲发展到改变节拍,由二拍子变为三拍子时,祝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后的控诉。
接着锣鼓齐鸣,祝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高潮。
再现部——化蝶
再现部开始,气氛很安静。
然后由长笛和竖琴再现引子的部分旋律,展现出仙境般的迷人意境。
优美动人的爱情主题先后由加了弱音器的弦乐器和独奏小提琴奏出。
伴奏音响朦胧而华丽,仿佛暗示梁、祝虽然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死去,却化为一对彩蝶,在万花丛中比翼双飞、翩翩起舞。
他们在天上活着,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活着。
随着铜管乐器的加入,
音乐又进入一个高潮,好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反抗精神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他们的故事永远被人民传颂。
三、教学难点:理解音乐内涵。
四、教学重点:理解“协奏曲”
五、课前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宣布本节课教学内容——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2、导入新课:由“梁祝”故事导入。
3、知识讲解:—协奏曲
4、欣赏:听《梁祝》全曲,边听乐曲教师边讲解情景。
七: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