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的人生故事(1)——科学浪漫主义的明珠2008年6月10日 20:37 阅读次数: 3251996年3月19日下午,陈景润因病去世。
至此,这颗曾经引领了中国的学习热潮,追求科学曾是一种时髦的浪漫主义的“明珠”陨落。
12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次重温“陈景润”时,崇敬心情仍溢于言表……科学浪漫主义的“明珠”陈景润,如雷贯耳。
哥德巴赫猜想,惊艳神州。
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困境潦倒之下,陈景润坚持研究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百废待兴的改革开放初期,成为科学动员的一面旗帜。
让陈景润名满天下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出自诗人徐迟之手。
诗人以浪漫的笔调讲述了专业的哥德巴赫猜想。
此后,“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昵称,摘取这个“明珠”的陈景润成为偶像,并引发全民学数学的热潮,科学知识突然如一桌盛宴,摆在了饥肠辘辘的饿汉面前。
陈景润日日钻研的枯燥数学公式,在徐迟笔下,成了“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等等,一连串排山倒海似的比喻把数学公式变成抒情诗。
研究者本人也被浪漫化甚至传奇化,但研究本身难以被浪漫化。
因钻研学术遭受多年批判,生活上陷入窘迫,几近潦倒。
为了节约生活费,陈景润平时甚至不吃菜,只用酱油泡水喝。
这样的陈景润曾被认为是一个“科学怪人”,节衣缩食,一只牙刷也不买,在十月的天气里,别人还穿着单衣,他就穿上了棉袄……即使是如此之“怪”,也丝毫无损陈景润作为时代偶像的影响力。
因为其逆境下取得蜚声国际的成就,与历经劫难后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契合。
此后,陈景润被当时颇为流行的“追星”方式包围——邀请他作报告的单位排起了长队。
陈景润去世10年后的2006年,中国数学家参与证明“七大世纪数学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记者采访数学家丘成桐,丘成桐顺便提到哥德巴赫猜想,表示它是数论中的难题,但是并未被列入“七大世纪数学难题”,不是数论领域最重要的难题;他还表示,哥德巴赫猜想“很漂亮”,却是一个相对孤立的命题,就是破解也不会对其他研究产生太大推动作用。
证明“1+1=2”的意义究竟几何,专业人士见仁见智,普通大众更是不甚了了,人们喜欢的只是徐迟创造的浪漫童话。
我们姑且不论哥德巴赫猜想的学术作用,这颗“明珠”曾经引领了中国的学习热潮,追求科学曾是一种时髦,甚至成了一种癔症。
在拜金主义流行的今天,浪漫主义的梦想已经消退,显得是那么短暂。
我们明白,对知识的尊重态度,对科学的追求精神,尚没有真正来临。
陈景润的人生故事(2)——被称“怪人”2008年6月10日 20:38 阅读次数: 305这句话引发了新华社女记者顾迈南的好奇心。
1973年4月,中科院在三里河工人俱乐部召开全院党员干部大会,顾迈南听到院党组副书记武衡的报告里说:"我院一位年轻的数学工作者,做出了一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这人是谁?旁边的人告诉顾迈南,他叫陈景润,是个"怪人",而且,"快死啦".后来,同样对"怪人"感兴趣的,还有《人民文学》杂志的副主编周明。
当年他听到的传言是:美国代表团访问中国时,曾向中央领导打听陈景润,因为陈的论文已经引发了巨大的国际反响。
有关部门就派人找这个陈景润,结果在中科院数学所找到了,居然是走"白专"道路的,很"怪".顾迈南和周明都觉得,应该见见这个"怪人"."其实,他并没有传闻的那样'怪'."2008年春,周明陷入回忆:"多么善良的一个人啊。
"新华社记者写下两份内参第一次见到陈景润,顾迈南吓了一跳。
"当时正是暮春时节,而他还是'全副武装'."顾迈南说,陈景润穿着一身棉袄棉裤,戴着蓝棉布的鸭舌帽,看起来确实不合时宜。
接待顾迈南的是中科院"革委会"的负责人,他解释说,陈景润有结核病,长年低烧,所以总是穿得很厚。
说完,他扭头对陈景润大喝:"陈景润,这位是新华社记者,你要老实谈问题!"已经习惯被人斥责的陈景润,笑着对顾迈南点头:"谢谢,谢谢……"在此之前,陈景润已经遭受了多年的批判,扣在他头上的帽子是"安钻迷"、"白专道路典型".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记述,当时很多人搞不懂,陈景润"混进数学研究所,领了国家的工资,吃了人民的小米,研究什么'1+2',1+2不就等于3吗?"经过近一个星期的采访,顾迈南弄清楚了,这个"1+2"是困扰数学界200多年的世纪难题,但在陈景润手里取得了重大突破。
早在1965年,32岁的陈景润已经写出了200多页的长篇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国外数学家都知道陈景润宣布的这个研究结果,但谁也不相信是真的。
直到1972年,陈景润拿出了经过简化与改进的论文,这次只有20多页。
北京大学教授闵嗣鹤、中科院数学所数论组负责人王元分别独立审核了陈景润的论文,认定这是一项超越前人的独创性成果。
顾迈南把这些情况写成了内参《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景润作出了一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
同时,顾迈南还写了另一篇内参《助理研究员陈景润近况》,反映了陈景润抱病坚持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并引用数学所科学家们的话说:"陈景润从事的这项基础数学研究工作,虽然一时还不能用在工农业生产上,但在国际上却是有影响的。
因此,希望有关部门能关心关心他,给他治治病,让他把哥德巴赫猜想继续研究下去。
"《哥德巴赫猜想》轰动全国两篇内参迅速送达了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
1973年4月25日凌晨,顾迈南接到通知,要她连夜陪同武衡等去中关村看望陈景润。
这次,走进陈景润的宿舍,顾迈南再次震惊了。
"这是一间大约只有6平方米的小屋,靠墙放着一张单人床,床前放着一张三屉桌,桌上床上到处堆着书籍、资料,窗台上、地上,放着破饭碗、药瓶子,碗里还有干了的酱油。
"顾迈南记得,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人解释说,为了节约生活费,陈景润平时不吃菜,只用酱油泡水喝。
陈景润呆呆地站在床和桌子的夹缝里,惊恐不安地望着这些不速之客,结结巴巴地说:"对不起……"武衡呆了半晌,说:"陈景润同志,跟我们走吧。
"不知所措的陈景润被带到清华大学的一个会客室里,坐定之后,武衡向他传达了毛泽东的批示。
"毛主席、周总理,还有江青等人都看了内参,批给当时主管宣传工作的姚文元,要他关心一下陈景润,并按内参提出的要求,给陈景润治病。
"顾迈南记得,当晚便有内科专家给陈景润做了检查,要求他住院治疗。
陈景润说:"谢谢毛主席的关怀,我没有做出什么贡献。
"1977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陈景润的突出贡献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写下光辉一页,中国科学院提升他为研究员。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随后予以转载,"怪人陈景润"轰动全国。
徐迟这篇著名的文章,缘起于1977年秋,《人民文学》编辑部的一次会议。
"当时中央决定,1978年3月将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讨论和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规划。
这是一次科学家的盛会,是一次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动员会。
"周明说,他和编辑部的同志们都很兴奋,开会讨论如何在杂志版面上配合这次大会。
大家一致认为,应该组织作家来写写我国的科学家。
"不知谁提到了那个数学家陈景润,传说他的故事满天飞。
"周明说,"于是大家推举我来具体办这件事。
"拒绝出席国际数学会议周明从武汉请来了徐迟。
徐迟起初犹豫不定,一是觉得自己不熟悉数学,二是听说陈景润是个"怪人",不知好不好采访。
但这样的疑虑,在见到陈景润之后就被打消了。
"他就是一个很朴素的知识分子,看起来有点不食人间烟火。
"周明说,"可交谈起来,就发现他其实对政治很敏感,说话都用书面语。
"陈景润穿一身蓝制服,握着徐迟的手说:"我没有什么好写的,你写写工农兵吧,写写老前辈科学家吧。
"徐迟笑说:"我不是来写你的,我是来写科学界的,来写四个现代化的。
"陈景润说:"那好,我一定给你提供材料。
"问到最近的研究情况,陈景润说,他看到叶剑英元帅最近发表的《攻关》一诗,很受鼓舞。
说着便背诵起来:"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背完诗,又说:"我要继续苦战,努力攻关,攀登科学高峰。
"陈景润还告诉徐迟和周明,不久前他收到国际数学联合会的一封邀请函,邀请他去芬兰参加国际数学家学术会议,他觉得事关重大,便将此信交给了院领导,院领导说尊重他自己的意见。
经过认真考虑,他给国际数学联合会写了一封回信。
"他说信里大致有三点内容,"周明记得,陈景润的回信很有原则:"第一,我国一贯重视发展与世界各国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关系,因此,我感谢国际数学会主席先生的盛情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省,而目前台湾占据着数学会我国的席位,因此,我不能参加;第三,如果驱逐了台湾代表,我可以考虑出席。
"小平批示改善陈景润生活"简直出乎我们的意料。
"周明惊奇不已:"他很有头脑,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
"这次会面时,陈景润还向来采访他的两位客人叙述了"文革"期间自己遭受批斗的惨状,并说曾有几个自称记者的人,三番五次到数学所来,动员他写文章"批邓",被他毫不犹豫地拒绝。
徐迟被打动了,悄悄对周明说:"他多可爱,我爱上他了!就写他了!"当晚,周明向《人民文学》主编张光年汇报了陈景润的情况,张光年拍板:"就写陈景润!不要动摇!'四人帮'把知识分子打成'臭老九',现在党中央提出搞四个现代化,这就要依靠知识分子,陈景润这样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不可以进入文学画廊?""宣传陈景润,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具有突破性意义的。
"周明说,自己非常欣赏《哥德巴赫猜想》第六部分对"文革"的批判:"那段很精彩,在'四人帮'刚倒台不久,中央还没有提出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就敢于为知识分子说话,是开风气之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