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的“爱心”施爱心,就要像阳光普照万物,不能期许万物馈赠给阳光什么。
有人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最光辉也只有阳光才算得上最光辉了。
所以,教师的爱就是阳光般的爱。
阳光下可以生长万物,可以成就万物。
教师的爱下,学生就能成长,成就各自的人生。
哪怕是个清洁工,只要能够快乐生活,能够在其岗位上为别人提供服务,使别人得到生活方便,得到快乐,自己也就体现了自我价值。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观点。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要以一颗博爱之心、大爱之心,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只有爱学生的教师,他才可能教育好学生。
我们应该坚信:只有教不得法的教师,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
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学生心灵、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
“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教育工作刚开始时,就已经失败了。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尝尽了酸甜苦辣的滋味,有过无奈,有过徘徊,但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
我深深认识到,应该以“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用爱心开启学生的心扉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生活中什么最重要的呢?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
”十分热爱儿童,关心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他的座右铭。
他全身心地热爱学生,殷切地期望他们每个人,不管聪明还是愚笨,健康还是体弱,品德优良还是有“精神创伤”,都成为优秀的公民。
他认为,“教育首先是人学。
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因此,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了如指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
这都取决于老师的爱。
我认为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以爱心善待学生。
生。
”所谓“会变小孩子”我想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过失或错误。
当我们的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冷静些,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体验学生的心理,以宽容慈爱之心在爱护学生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切忌讽刺、挖苦、谩骂、体罚,甚至变相体罚等野蛮粗暴的做法。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叫马玉俊,他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时候不交。
开始,我采取强硬措施,给他规定时间,如果在规定时间完不成,下课不许出去玩,而且要补作业。
这样做是起点作用,但是实行了一段时间,一放松,外甥打灯笼---照旧,旧病重犯。
我很恼火,对他大发雷霆,当面训斥过,并命令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把作业送上来。
但他的作业照样没交。
此时,我才真正感觉到,面对这样的学生,采取强硬措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于是,我开始改变自己以往的做法,找机会发现马玉俊的闪光点,抓住时机来积极引导他,教育他。
一次,我让学生比赛背诵课文,结果,第一个背下来的是马玉俊,当时我心里很激动。
下课前,我在班上特地表扬了他,夸他聪明,记忆力强。
接着,我又单独找他谈话:“其实,只要你认真去做一件事,就能做得很出色。
我想,你要能认真地写作业,同样会很棒!”没想到,第二天的作业他很快就交上来了,而且完成的质量也不错。
这件事使我感触很深,将心比心,我们也当过学生,也期望老师以友善的态度引导我们。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今天,我们处于教育者的位置上,更应该捧给学生一颗爱心,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们,才有可能为社会多培养一些出类拔萃的人才。
二、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
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应该全面地了解学生,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
品学兼优的学生谁都喜欢,但切不可让学生看出老师的偏爱,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更应宽容,以诚相待。
例如,有的孩子有自卑感,我就对他多鼓励、表扬,让他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有的孩子自满或自高自大,我就利用有利时机使他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但同时还要注意保护他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我班里有一个学生,成绩优秀,长期的优越感造成了她行事自私,做事不为别人考虑的个性。
一次,在模式二教室上课,大家都坐好了,过了有一分钟,她站了起来,和另外一排的一个学生换了一下位置,我当时不知为什么。
课后,我单独问她,她告诉我她原来的位置太热。
我马上问她,和别人换了位置,你不怕别人热吗?她当时不好意思地笑了,告诉我她错了。
从这件事后,我觉得她变了很多。
所以,教师抓住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效果是明显的。
在我的班级中,我对学生一向都一视同仁,从来不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偏爱哪个学生。
我对学生的表扬鼓励,从来不集中到几个学生身上,而是任何学生只要有了好的表现,我就表扬鼓励。
在处理学生的矛盾冲突时,教师必须本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行事,不可偏袒任何一方。
比如,两个学生打架,有的老师可能会偏袒优等生,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差生,也许只是一件小事,但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仅指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也指教师和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
师生之间虽然角色不同,但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自觉地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来。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话当作金科玉律,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生相处时,哪怕是讲话、交流的方式都应该讲究平等民主。
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灵才能为你敞开。
当学生对老师的决定和做法提出不同意见时,应心平气和地平等对待,正确的及时采纳,不正确的向学生解释清楚。
三、关爱——教育的雨露。
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学生的教师,他才可以教育他们。
”爱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从而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融洽关系。
平时,我对学生察言观色,班里有学生生病了,我及时对他们问寒问暖。
爱心是真情,是温暖,是无穷的力量。
老师的爱往往能感动学生,你的一个暗示,一个鼓励,一个微笑都会使他们兴奋许久。
特别是后进生,他们往往敏感而不自信,更需要老师的关爱。
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思想,班风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曾经我的班里有一个学生,她的妈妈有病,家庭生活比较拮据,她除了上学还要担当起照顾妈妈的责任,我暗暗号召学生们帮助他,并且带头捐款,一股爱心之风吹遍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同学们把自己积攒的零花钱聚集到一起,給张幸换来学习用品……我在班级建设中注意营造这种气氛,在得到别人的爱与爱别人的同时,同学们增进了友谊,这种友谊使班级的和谐气氛又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将成为学生良好品德行为,良好班风形成的内驱力。
三、爱字当头,严在其中。
爱心是一座熔炉,它能熔化一切“顽石”,它能教育好所有的学生。
师爱之所以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它的无私性和无条件性。
对学生态度的诚挚与公正,正确的把教与育、爱与严融为辩证的统一体。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教育育人同管理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溺爱。
是讲究爱中有严,严而有度。
对于学生的缺点错误,要因势利导,及时纠正,要充分信任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心声,让学生在团结和谐、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我们班的买丰龙,顽皮好动,经常是大喊大笑,张口骂人,出手打人,乱扔纸屑,走路横冲直撞,无论干什么都肆无忌惮,整天在班里里搞得鸡犬不宁,时时都会惹得同学告他的状,他被班里同学戏称为“大王”。
无论困难有多大,教育好学生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怎样才能驯服这匹脱缰的小野马呢?首先,与家长密切配合,了解他的过去。
通过了解得知,买丰龙从小娇生惯养,妈妈、奶奶都很是溺爱他,无论什么都依着他,时间久了,使他养成了放纵、霸道的毛病,后来妈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赶紧更正,可这时的打、骂、说服教育都无济于事。
他三天两头的挨爸爸的揍,又促使他天不怕,地不怕了。
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
要想使孩子改变,就必须使家长密切配合。
为此,每当家长接送孩子时,我都要与家长互通情况,共同意见,这在孩子的转变过程中是关键的一步。
其次,细心观察,因势诱导。
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也有优点。
买丰龙虽然有缺点,但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隐藏在他缺点后面的闪光点:他性格开朗、重感情、做事有能力、爱表现自我等,,有了这些有利的武器,我便逐渐利用它们来克服买丰龙的缺点。
首先要培养他的形象美,他不是爱表现自己吗,我就把他叫到镜子面前对他说:“美的东西人人都喜欢,但并不是一切东西都是美的,你对着镜子大喊大笑,弯腰驼背摇晃走动,看美不美。
”买丰龙照做了,他的回答是“不美”。
从那之后,每每发现他有怪异行为,我都要让他对着镜子表演,一直到他真正悟出什么叫真美。
经过半年的训练,班里再也听不到他那刺耳的尖叫和大笑了,再也看不到他弯着腰横冲直撞的走路姿势了,打架骂人的现象也减少了,这不能不说这是他的一个很大进步吧?为了调动买丰龙的积极性,我还把班里的一些事情交给他,让他从为集体和同学们做好事当中获得自信和荣誉感。
我的爱心如春雨般滋润他那幼小的心田,在爱的召唤下,他的心不断向我靠拢,他愿意听我的话,愿意去做我让他做的事。
付出的越多,收获的也越大。
昔日的“大王”终于成了“进步大王”,看到他如此大的变化,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学习和生活中,每位学生都难免犯错误,可是对于他们,首先给予充分的信任,发现了闪光之处,一定及时表扬。
当然,对于有缺点的学生,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心对话,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改正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为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热爱但不娇纵,尊重而不迁就,信任而不放任,严格而不苛求。
但教师应该“严”而有“度”。
只有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对学生严格要求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教师。
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教师应该“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他。
”四、循循善诱,重视情感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请你记住,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陶先生以他的真知灼见告诉我们:要做好教书育人这项工作,就应心怀爱心,循循善诱,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是心与心碰撞的过程。
心理学认为:“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为达到既定的目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因此,要让我们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首先必须爱护学生,用满腔的热情对待每个学生,以最大的耐心、爱心引导学生,而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即产生“动情效应”。
这种效应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会更尊重老师的劳动,更愿意接近老师,把老师当作自己的亲人,与老师合作,这将使学生变得更加乐学,教师更加乐教,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也因而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