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05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第05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三)对唯物辩证法主要范畴的阐述
•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列举了当时自然科 学的丰富材料,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论述了唯物辩证法 的一些重要范畴。他认为,同一性和差别性、必然性 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对值得重视 的范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着重论述了自由和 必然这对范畴。。
四、深刻揭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一)对唯物辩证法基本特征的阐述
• 在辩证法看来,整个世界是一个各种事物和过程相互联 系的统一整体,其中每个事物都是这个统一整体上的一 个环节,根本不存在同周围其他事物互不相干的、孤立 存在的事物。
• 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的辩证法这个概念包括双重含义: 一是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即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在 内的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二是指对客观辩证 法的自觉反映和理论表达,即以理论形态表达的辩证法 。前者称为客观辩证法,后者称为主观辩证法。
• 其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对自然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 导作用。
(二)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
恩格斯在阐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的过程中,深刻地批判了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自然观。
• 首先,旧唯物主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物质与运动 的不可分割性,但对运动又往往只用“力”这一范畴来 解释,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力的运动或是在力的范围内 的运动,把客观世界中极其复杂多样的运动形式简单地 归入机械运动的规律,陷入了机械论。
• 恩格斯认为,杜林把“从原则出发”的先验主义方法 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必然导致历史唯心主义。在社 会历史领域内,杜林不是从人们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 而是从社会的最简单的要素出发。他把社会分解为 “最简单的要素”,发现最简单的社会至少是由两个 人构成的,于是这两个人的关系就成了全部复杂的社 会关系的最基本的模式。只要按照公理同这两个人打 交道,便可以提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模式。
• 这五种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体现为一种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发展 过程,高级运动形式以“扬弃”的形式包括低级运动 形式,却不能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运动作为物质的 存在方式,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是不灭的,这是 运动的绝对性。但运动的绝对性并不排斥相对静止和 平衡。相反,运动以相对静止和平衡为条件。运动与 相对静止和平衡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开的。运动是绝 对的、无条件的,静止和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相对和绝对的界限也是相对的。
• 其一,人类不仅依靠自然界生产和生活,而且通过实 践活动改造和改变自然界,极大地影响自然界的发展 。
• 其二,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应该遵循自然界的发展 规律,如果单凭自身的需要,无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 ,违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必定逃不脱自然界的惩罚 。
• 其三,恩格斯不仅主张人类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 类史与自然史的统一,强调人类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 性,而且明确反对把人类和自然界对立起来的错误观 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高等育出版社
第五章 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恩格斯对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 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恩格斯深入研究自然科学, 撰写《自然辩证法》;回击杜林(1833—192 1)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写作《反杜林论》;执行 马克思的遗愿,写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全面论 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写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重新审视他和马克思发表 过的一系列重要著作,为这些著作撰写“导言”或 “序言。此外,恩格斯还写了一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的书信。这一时期,恩格斯理论活动的主要特点是: 回顾、总结、深化他和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为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哲学留下了众多经典文献。
目录
第一节 《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原理的系统阐发 • 一、系统阐述现代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 二、系统阐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 三、深入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 四、深刻揭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 五、进一步阐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第二节《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原始社会的研究 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贡献 • 一、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 • 二、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过程
(二)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阐述
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
又称为矛盾规律和对立
1
统一规律
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
的规律
2
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3
• 恩格斯在论述辩证法的主要规律时,反对把辩证法当 做单纯的证明工具,强调辩证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统一。他指出:杜林把辩证法看做证明的工具,“这 是对辩证法的本性根本不了解。甚至形式逻辑也首先 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辩证 法也是这样,不过它高超得多;而且,因为辩证法突 破了形式逻辑的狭隘界限,所以它包含着更广泛的世 界观的萌芽”。
(一)关于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关 系
• 恩格斯认为,人的思维、认识,包含着极其复杂的矛 盾。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贯穿于人类 认识过程的始终,是人的思维所包含的主要矛盾,“ 是所有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即认识发展的主要动 力,通过这个矛盾的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推动人的 认识向前发展。他指出:“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 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 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 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
• 其次,黑格尔认为,自然界只是体现了逻辑的发展,即 精神、概念的发展,它本身及其各种事物只有相互并存 的关系,而没有先后的时间关系,即没有发展。
• 最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自然观,都把主观虚构 的联系强加给自然界,而不是用自然界本身的联系解释 自然。
(三)人与自然、人类史与自然史的统一
• 马克思、恩格斯一向认为,人类与自然、社会与自然、 人类史与自然史是统一的。———尽管以异化的形式— ——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在 他看来,“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自然界是关 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所以“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 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 这将是一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 态》中,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主张 “自然和历史的对立”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强调“历 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的结合与统一。恩格斯在《自 然辩证法》一书中对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类史与 自然史的统一作出了精彩的论述,其中包括论述劳动在 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等等。
(二)关于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关系
• 恩格斯针对割裂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关系的错误 观点,阐明了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他 认为,人们只能通过有限事物去把握无限,“事实上 ,一切真实的、寻根究底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 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 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我们从有限中找出和确定无限 ,从暂时中找出和确定永久”。恩格斯在肯定人类能 够认识无限的同时,又说明人类对无限世界的认识只 能逐渐接近,而不能穷尽。
可以作唯物主义的解释,认为“存在”是物质的存在; 也可以作唯心主义的解释,认为“存在”是精神的存 在,甚至认为上帝也是存在的。 • 其二,杜林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企图以思维 和存在的同一性去证明任何思维产物的现实性”。
• 恩格斯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一次阐明了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他指出:“物质本身是纯 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用物质概念来 概括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 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 实存的物质的东西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 西。”
• 他把两个人的意志作为社会历史领域的公理,认为两 者应该是彼此完全平等的,一方不能首先向另一方提 出任何肯定的要求。如果一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 方,以暴力实现自己的要求,就是一种不正义的行为。 恩格斯强调,这完全是用社会意识解释社会存在的历 史唯心主义观点。
(三)论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错误命题: • 其一,杜林关于“存在”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它既
二、系统阐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新 成就,系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形成的历史必 然性及其主要内容。
(一)论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 首先,哲学上的自然观依赖于自然科学,它以自然科 学为基础,从自然科学中汲取必要的成分丰富自身。 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 然观的性质和水平。
第一节 《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对马克 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系统阐发
一、系统阐述现代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 (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性质
现代唯物主义具有三个本质特征:首先,它是辩证的唯物 主义,克服了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在内的近代唯物主义与辩 证法相脱离的弊端,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其 次,它是完备而彻底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 以前,只有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而在历史观上唯心主义 一直独霸统治地位。现代唯物主义则不仅用唯物主义观点 解释自然界,而且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人类历史,克服了 旧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割裂开来 的弊端,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从而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中 驱逐出去。最后,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凌 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
• 直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绝大多数的自然科学家仍 然被牢牢地束缚在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的传统思维方 式之中。他们认为,自然科学不需要任何哲学概括。 不少亲自完成了一些重大发现的自然科学家也不能对 他们自己的发现在理论上作出正确的说明。杜林则顽 固地坚持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宣扬思维具有“无条 件真理权”、“永恒真理”、“终极真理”等谬论, 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和谬误绝对地对立起来 。针对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这种混乱状况,恩格斯 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从多个方面深 刻阐述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