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答案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答案
作为一篇演讲稿,文章思路很清晰。先交代昔日交往,以示作者一贯关注北大、关注教育。接下来,以新任校长的身份,向北大学子提出三项事关改良社会、改造教育、改善校风的大事。最后又就北大学子近期该做的紧迫事情提出两项。而在演讲中灌注了满腔的热情。
二、布置作业:
完成导学案第3、4课时
第3、4课时
一、前情反馈
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学习难点】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知识链接】
(一)演讲稿
演讲稿也叫演说辞,它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的内容和形式。演讲稿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的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演讲辞的特点有: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A,怡-贻;C,渡-度;D,弛-驰)
A.怡误自趋正轨根基深固以诚相待
B.详悉道德沦丧无动于衷旁稽博采
C.提携细微末节光阴虚渡力矫颓俗
D.卓绝大相背弛精旨奥义潦草塞责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项是(B)(应为“磨炼”)
A.入法科者尽可肄业(肄业:就学)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
武汉市第二学校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课时:4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稿的一般特点,把握文章结构
2、按要求从文中提取信息,概括要点
3、领略本文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培养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1.疏通字词,读懂文章大意
2.领略本文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砥砺(lì):磨练。
营营:形容辛苦劳累。
切磋(cuō):比喻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
店肆(sì):店铺。
视事:到职开始工作。
潜修:深入钻研。
裨(bì):有益。
商榷(què):商讨。
(3)解释并熟记下列成语:
问心无愧:wèn xīn wúkuì问,自问;愧,愧疚;反躬自问,没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
孜孜以求:zīzīyǐqiú孜孜:勤勉的样子。求:探求。比喻不知疲倦地探求。
(三)蔡元培与北大: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可谓“奉命于危难之间”,他曾表示:“觉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然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试,故允为担任。”
一、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见【知识链接】
蔡元培(1868---1940),字,号,浙江绍兴人。近代著名家、家、家。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毛泽东赞扬他为“,”。
2、作品相关知识简介:见【知识链接】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的教育思想,将北大这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转变为新、新、新运动的发源地。
(①真心实意办教育,真正为学校、学生的前途、声誉着想;②对北大的弊病看得一清二楚,能对症下药;③有非凡的洞察力、决心和魄力;④善于做思想工作;⑤有人格魅力;⑥务实……)
三、归纳小结:
7、说说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
结构特点: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8、说说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
4、诵读课文,理清结构:作为演讲稿中心要突出,思路要清晰。那么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认真阅读课文,理出本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1段):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
第二部分(2-4段):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
①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②砥砺德行,品行不可以不谨严;③敬爱师友。
第三部分(5段):交待了上任后要做的两件事及缘由(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
二、质疑探究:
1、本文作为演讲稿有很强的针对性,作者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要求分别是针对什么社会现实提出的?在课本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①“抱定宗旨”针对的是北大的不良学风和学生求学宗旨的不正大。从“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大学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不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而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以作者要求学生首先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
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在北大每年的开学典礼上,他都反复阐述这一宗旨:“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1918年)“本校的宗旨,就是为求学问而求学问。”(1922年)他以坚决的气魄,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正是这些,缔造了北大的光荣传统,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是蔡元培先生,把一个旧营垒下的北京大学,转变为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北大何幸!中国何幸!可以说先生改变了北大,而北大影响了中国。
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运用多种语言技巧,增强了演讲效果。采用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四、拓展提升:
挑选一所你喜爱的大学,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及办学宗旨,谈一谈自己今后的打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训练
2、设想自己当了班长,写一篇“就任班长之演说”的文稿。要求:观点明确,有演说稿特点,不少于400字。
②提出第二条“砥砺德行”的要求,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而北京社会尤为恶劣,文中说“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可见大学生也深受污染。而风俗之好坏,又关系到国家之兴替。所以北大学生必须能“砥砺德行”“以身作则,力矫颓俗”。
③提出“尊师爱友”的要求,课文没直接写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或不良风气。但从前面所写的情况可以知道,当时北大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功利至上,学生都很势利,缺乏一种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师生不能融洽相处。
【学习过程】
第1、2课时
导入:提起北京大学这所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很多普校学生的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仰慕与向往。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办学之初的北京大学是怎样的呢?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呢?80多年前,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北京大学的一番讲话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把北京大学带进新纪元的文章。
正轨(guǐ)砥(dǐ)砺(lì)鲜(xiǎn)为人知
(2)解释下列词语:
刮目相见:比喻另眼看待。
时阅数载: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
长足:形容进展迅速。
长(zhǎng)斯校:当此校校长。
提携(xié):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
姑不具论:暂且不作论述。具,陈述。
宗旨既乖:宗旨既然错误。乖,错误。
敷衍:这儿指学习不认真。
6、大家思考一下,一上来连客套话也没说,就开门见山的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可以看出蔡元培是个怎样的人?
他对北大的学生要求很严格,是个严厉的人。他不说客气话,也不说理想、目标之类让人觉得虚幻的话,一点虚的都没有,全来实的,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理性、务实的人。他敢于挑战流俗和时弊,而不是向它们妥协,是个勇于改革的人。他不仅是个校长,也是一个改革家。他是以战斗者的姿态踏上北大校长之位的,做校长不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挑战,为了改革,为了建设一个一流的大学。他是一个改革者,也是北大的舵手,是开拓者。他提出的三点要求,直指弊端,针针见血,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办法、有谋略的人。
④语言要通俗,尽量口语化。
⑤必须有内涵、有思想,让人听了有收获。
(二)作者简介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投身教育,1917年起任北大校长前后共11年。不拘一格,奠定了北大的学术地位,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毛泽东赞扬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①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听众的身分,研究听众的愿望,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地放矢。
②中心要突出,思路要清晰。因为听众是听,而不是看,演说词要便于听众理清演说的思路,抓住演说的中心,理解演说的思想。
③演说辞要富于感情,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这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是真挚的,不能张口训人,也不能哗众取宠,要打动听众的心灵,引起听众的共鸣。
3、梳理字词障碍:
(1)给下列字注音:
数(shù)载(zǎi)干(gàn)禄(lù)提携(xié)肄(yì)业
孜孜(zīzī)造诣(yì)店肆(sì)沦丧(lúnsàng)
訾(zǐ)詈(lì)冶(yě)游塞责(sèzé)会晤(wù)
相(xiāng)勖(xù)敷衍(fūyǎn)庶(shù)民切磋(qiēcuō)
束之高阁:shùzhīgāo gé束,捆扎起来。之,代词。高阁:储藏书籍、器物的高架子。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