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简介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工学博士。
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个人履历1983年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历任原材料局主任科员、国民经济综合司副处长、处长、机关党委助理巡视员。
1996年—1999年期间,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经济参赞。
1999年起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经济预测司司长,产业发展司司长。
2003年04月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司司长(2004年4月兼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政策体制组组长;兼城市轨道交通国产化办公室主任;2006年7月兼首都钢铁公司搬迁调整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
2006年12月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副部长级)。
2008年03月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2011年01月任国家能源局局长负责经济运行调节、产业协调、财政金融方面的工作。
分管经济运行调节局、产业协调司、财政金融司。
联系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2]。
个人职务2011年1月11日,从国家能源局内部获悉,国家能源局新任局长刘铁男已经接替张国宝开始主持工作。
目前,中组部尚未正式宣布这一消息,国家发改委网站上的领导名单还没有正式更改。
不过,国家能源局官员说,很快就会正式对外公布。
如无意外,1月9日在在哈尔滨市召开的《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宣传贯彻会议,将会是张国宝最后一次以国家能源局局长的身份公开亮相。
此次会议上,张国宝做重要讲话,并组织研究部署《规划》的贯彻落实工作。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评价认为,过去几年来,张国宝掌舵能源局期间,为中国能源领域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推进能源科技化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使中国能源领域在上述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
1月9日,张国宝依旧以国家能源局局长的身份亮相哈尔滨一次林区保护会议;1月11日,低调的刘铁男已经走进国家能源局开始主持工作。
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的两任能源大管家就这样低调地完成了更迭。
而此时,中组部还没有正式对外宣布这项人事任命。
国家发改委人士透露称,刘铁男担任国家能源局局长一职后,还将继续兼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职务。
身材瘦高的刘铁男今年56岁,比张国宝小10岁。
国家发改委人士评价称,刘铁男行事低调,工作务实,不事张扬。
对于这位新任中国能源掌舵人来说,摆在眼前的中国能源担子并不轻松。
最近几年间,在中国能源价格改革、推动电力体制改革、打破垄断、推进新能源发电的商业利用方面,能源主管部门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本身职责所限,国家能源局难以在价格、市场化改革等方面有大作为。
但从长远看,如何在这些方面获得突破对能源局来说尤为重要。
刘铁男上任公开履历显示,刘铁男历任国家计委办公厅副主任、经济预测司司长、产业发展司司长。
2003年4月起,担任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司长;2004年4月,担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政策体制组组长兼城市轨道交通国产化办公室主任;2006年7月兼首钢搬迁调整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2006年12月,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位至副部级;2008年3月,被任命为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在国家发改委几位副主任当中,刘铁男是相比之下,唯一一位既熟悉能源领域,又熟悉宏观经济运行的官员。
早年曾与刘铁男共事过的人士称,刘铁男工作比较严肃,也比较谨慎,但是说到的一般都会做到。
刘铁男与能源局首任掌门人张国宝曾共事多年。
在刘铁男担任发改委工业司司长时,国家发改委当时分管工业司的领导就是张国宝。
刘铁男担任振兴东北办副主任期间,还曾协同张国宝一同推动成立重大装备办,在推进能源装备国产化等工作中,深得原本就务实的张国宝的认同。
其间刘铁男多次亲自带队出差调研装备制造行业,最终形成《中国装备制造发展战略规划》的报告,这是政府第一次将装备也上升到战略层面。
刘铁男也曾亲自主抓落实石化装备国产化工作,在其主持下,重大装备办曾酝酿起草《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型石化装备国产化实施方案(讨论稿)》。
不过,最终在200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重大装备办被撤销,而刘铁男主持起草的上述文件至今未能露面。
装备行业人士说,刘铁男曾表示,随着中国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对能源供应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无论是增加能源供应,还是提高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新兴能源比例,装备都首先要保证。
因此,刘铁男担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后,装备行业只会力度更大,不会变弱。
自2008年起,刘铁男开始主抓煤电油运工作,一直至今。
对电力和煤炭颇为熟悉的刘铁男曾多次表示,中国能源结构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矛盾。
一是我国火电比重大,核电、新能源比重低的问题,煤炭工业已难以支撑快速发展的火电能力;二是能源工业已难以支撑高耗能产业的过快增长。
刘铁男称,电煤之间的矛盾,表面上看是供需失衡,实质上是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矛盾在国内外新形势下的凸显和激化。
他表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继续从增加有效供给、控制不合理需求、结构调整和理顺价格等方面采取措施。
朱之鑫朱之鑫,1949年3月生,浙江嘉兴人。
1969年参加工作。
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
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1999年9月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2000年11月至2003年3月任国家统计局局长。
2003年5月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是中共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中央委员。
个人履历1949年3月出生,浙江嘉兴人,研究生毕业,博士生导师。
1969年参加工作,曾在吉林省大安县插队,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机械工业部、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工作。
1983年9月到国家计委工作,曾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处长,挂任大连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1993年3月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副司长。
1997年4月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
1999年9月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
2000年6月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
2003年3月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2005年8月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七届中央委员。
[1][2]主管工作协助张平同志做好全面工作。
负责国民经济综合、社会发展、人事、物资储备方面的工作。
分管国民经济综合司、社会发展司、人事司、国家物资储备局。
联系宏观经济研究院(由杨伟民同志协助联系)、国家信息中心、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
兼任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重要讲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从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十五年。
今年也是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组成的第一年。
为了认真地总结和交流十五年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学术委员会的工作经验,明确今后的工作重点,推进学术委员会工作,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特召开这次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学术委员会的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非常重要。
前不久,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这对于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学术委员会的工作,也要着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理论联系实际。
这次会议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讨论,促进今后工作的开展。
这次会议在湖南召开,具有特殊意义。
刚才许云昭副省长介绍了湖南的一些情况,我接着这个话题也说几句。
湖南是农耕文化的起源地,是炎帝的故乡。
历史上湖南有两大突出的贡献,一是贾谊的《过秦论》,通过对中国秦朝的分析,提出了很重要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针,很有价值。
二是蔡伦的造纸术,促进了世界人类文明的传播、继承和发扬。
在近代史上,为中国的复兴和强大,湖南人表现出了铮铮的骨气。
湖南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尤为巨大,如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来自湖南。
毛主席的诗句“芙蓉国里尽朝晖”,芙蓉国指的就是湖南,芙蓉即是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涟漪而不妖”,我们的学术研究就需要多一些莲花的精神。
从湖南的历史中,对我们的学术研究具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借此机会,我代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向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关心、支持学术委员会工作的全国发展改革系统的各有关单位和同志们表示衷心地感谢!向辛勤工作在学术委员会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慰问和感谢!向给予这次会议大力支持的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和为会议提供服务工作的同志们表示感谢!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学术委员会工作回顾和总结十五年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历届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发展改革委各级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学术委员会工作,从设立组织机构、完善奖励办法、开展评奖和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首先,评选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研究成果。
朱之鑫评奖过程实际上是检验我们发展改革系统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标志。
工作好不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能不能拿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十五年,各单位学术委员会共推荐了784项优秀研究成果;获奖成果有462项,其中一等奖27项、二等奖132项、三等奖303项。
这些获奖成果范围覆盖了260个单位次数、包含了2581人次(人次不完全反映真实情况,有的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可能排在第三甚至第五位,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
2001-2005年,全系统共申报研究成果257项,获奖148项。
国家发展改革委申报成果101项,获奖59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35项;地方发展改革委申报156项,获奖8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63项。
从推荐的成果数量看,十五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系统主要集中在委机关、宏观院和中咨公司,分别申报了112、114和51项;地方发展改革委推荐成果在20项以上有山东、陕西、浙江、湖北、河北、北京、广西等;推荐成果在10项以上的有江西、上海、江苏、河南、天津、黑龙江、广东、辽宁、安徽、河北、广州、湖北、广西、重庆等。
从获奖成果数量来看,获10项以上奖项的单位有委机关、宏观院、中咨公司、浙江、陕西、河北、北京、山东、河南、江苏、上海、湖北、黑龙江、广西等。
以上情况表明,全国发展改革系统,不仅评选出了一批对国家决策提供参考、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对学术有贡献的优秀研究成果,而且广泛地调动了发展改革系统广大职工开展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和推动了广大干部研究问题和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第二,基本完成了覆盖全系统的学术委员会机构建设。
1991年,为了适应国家计委工作重心转移,加强宏观调控、综合平衡的职能转变,加强宏观管理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和提高科研和管理人员开展研究的积极性和工作水平,委党组决定成立国家计委学术委员会,并相应成立了国家计委系统内部的各级学术委员会,开展评审和选拔优秀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