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和属性)专题培训课件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和属性)专题培训课件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教育是有组织和持续 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
(2) “社会—人类”视角界定法
这两种对“教育”概念的界定方法,都在一定 程度上看到了教育的基本矛盾。但在视野上又都有 一定的片面性,第一种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认识教 育,支持者主要为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学 者;第二种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待教育,支持者 主要为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学者。实际体现 出的是不同人生观与成长观的差异。
3.教育的历史性
虽然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教育具有永恒性,但 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具体形态、具体内容和方法手 段也是永恒不变的,教育还具有历史性。
一、“教育”的涵义
(一)“教育”的理解
“教育是什么?”或“什么是教育?”这是一 个看上去非常简单的问题,然而也是一个非常难以 令人回答的问题。由于时代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历 史上的人们对于“教育”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解。
1.“教育”的东方理解
在中国古代文字的形成过程中,“教”字和 “育”字在甲骨文中都已有出现,但这两个字有着 不同的词源,也很少合并在一起使用。
2.“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 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 性化的过程。
理解:
a. 基本矛盾 b. 教育目的 c. 教育过程 d. 教育本质的认识
单因素说: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文化说; 多因素说:双重属性说、多本质说; 特殊范畴说:社会实践说、社会化说、生长说; 矛盾说:要素分析说、演变说。
词源:词的形式和意义的来源。探究词的起源, 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左上为“爻”,组成易经八卦每一 卦的长短横道,代表《易经》等 传统人类文化典籍。 左下为“子”,代表儿童。 右上为“卜”,代表教鞭。 右下为“手”。
包含了教学内容、受教者、施 教者、教学方式,意为施教者通 过严格的教学组织纪律而向受教 者传授传统的人类文化典籍。
字形分析:
左右结构,说明当时已认识到了教育 是受教者与施教者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双 边活动;但从字形比例来看,强调教育 活动中施教者居于主导地位,强调教师 的支配作用。双边关系是不平等的。
受教者手捧经书,象征当 时的教育内容以经典的文化典籍为主, 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施教者手握教鞭, 具有绝对的权威,也代表通常是以强制 性的手段,甚至是武力的体罚来保证教 学秩序和组织纪律。
在教育内容方面,在“学习不过是回忆”的理 念基础上,重视学生的自我追求和自我选择。
在教育方式方面,强调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 性的培养。
(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什么?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千差万别。 因为对“教育”概念界定方式和界定视角的不同, 即使是在各种正式出版的百科全书、辞典和教育学 专著、教材,关于“教育”概念的分析表述,也是 各不相同。
人与一般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如 果只具有人类的生理结构,仅作为“生物人”存在, 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要把“生物人”培养为 “社会人”,就有赖于教育的作用。
教育是为解决人类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而 发生的,也会为解决人类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 盾而继续存在。只有存在人类社会,教育就一定会 延续下去。
“教”字在古代汉语中的理解: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失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字为上下结构
上边“古”为象形字,意思是从母 亲身体中逆产的孩子,象征孩子先 天具有叛逆性。 下边“肉”为会意字,意思是养育 孩子。
教育是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将永 远存在,具有永恒性。
2.教育的生产性
教育的生产性指教育是关于人类智能与人类文 化的再生产。
教育同时具有生产性和消费性。 在教育过程中,要消费一定的物质财富,教育 过程是活劳动(教师劳动)和物化劳动(物质资料) 的消耗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又有消费性。
第四、教育的结果是化:促进由自然人转变为社 会人。
三、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属性的认识
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形态,教育有着 不同的特征。但与此同时,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 任何时代的教育,任何国家的教育,都存在着某些 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也就是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的永恒性指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会永远 存在。教育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范畴。
《诗经·小雅》:长我育我。 《说文解字》:育,养子使作善也。
2.“教育”的西方理解
西方“教育”一词,英文和法文同为education, 德文为erziehung,都是由古拉丁文educare演化而 来。
educare前缀e表示“出”,词根ducere表示 “导”,合并则为“导出,引导”的意思。
在教育关系方面,在认识到教育是教师与学生 的双边活动的基础上,更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相应发挥引导的作用,双边关系更为民主、平 等;
康德:
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
操作性定义,指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 的特征来界定概念的含义。教育的操作性定义,共 同之处在于将教育看作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活动。
《教育大辞书》:广而言之,凡是感化身心之 影响,俱得云教育,只称其结果,不计其方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 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1.“教育”的界定方式 (1) “描述—操作”视角界定法
描述性定义,即描述被界定的对象或使用术语 的方法,教育的描述性定义,共同之处在于将教育 看作培养人的活动,但对于“什么样的活动才是教 育”,并未作出明确的回答。
夸美纽斯: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卢梭: 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
(二)教育本质的研究
教育的本质归结为“育人”。 第一、体现教育的质性:引导促进人在知识、
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生变化、进步, 育人而非制器;
第二、教育对象是人:人具有思想和情感、具 有能动性的人,不同于物质材料;
第三、教育过程是育:教育必须采取人性化、科 学化的方法引导学生,而非机械塑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