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习题第十三章 控制(参考答案)

《管理学》习题第十三章 控制(参考答案)

第十三章控制(练习与思考)一、单项选择题1.“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讲卫生”。

根据这一说法,以下几种控制方式中,哪一种最重要?( )。

A. 直接控制B. 反馈控制C. 前馈控制D. 同期控制2. 具有监督和指导两方面作用的是( )。

A. 前馈控制B. 反馈控制C. 同期控制D. 直接控制3. 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其控制主体应该是( )。

A. 各级管理者B. 全体员工C. 监督机构D. 上级机关4. 一个工人每天或每周必须完成生产一定数目的零件,他必须保持不超过1%的废品率,他必须在指定的6个月内完成预定的工作,在生产特定数目的零件时不能超过所规定的物料消耗。

对于控制来讲,这是在( )。

A. 衡量实际绩效B. 进行差异分析C. 采取纠偏措施D. 明确控制标准5. 某企业制定劳动定额时,出现了以下四种意见,你认为哪一种意见比较正确?( )A. 劳动定额主要是为了考核用的,所以应该选择最先进的标准B. 定额标准的确定应该结合企业实际,并考虑有助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C. 为使绝大多数员工能超额完成任务,应该选择最低的定额标准D. 考虑到员工操作水平的差异性,定额标准宜取最先进与最低标准的平均值6. 小李是一家合资企业的总经理助理,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总经理要求他研究提出一套加强企业的管理控制、建立企业有效管理控制系统的可行方案。

总经理在提出工作要求时提醒他一定要做到“牵牛要牵牛鼻子”。

小李分析了半天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牵“牛鼻子”和什么是“牛鼻子”。

你认为下面哪一条是总经理所说的“牛鼻子?”( )A. 确定控制对象B. 选择关键控制点C. 制定标准D. 采取纠偏措施参考答案:1.C; 2. C; 3.A; 4.D; 5.B; 6.B;二、多项选择题1. 下面哪些可以成为关键控制点?( )。

A. 实物标准B. 成本标准C. 计划标准D. 收益标准E. 无形标准2. 关于文化控制,以下描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

A. 在组织中建立一种有利于控制职能能够更加高效实施的文化B. 基层员工由于文化、科技程度低,导致控制效果低下C. 要求管理者与员工对控制有共同的认知D. 要求管理者和员工彼此统一协调观念,配合默契E. 通过文化进行控制,主要是要把握好在组织框架内授权的运用3. 组织中的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即( )。

A. 控制的目标系统B. 控制的主体C. 控制的对象D. 控制的程序E. 控制的机构、方法和手段4. 有效控制的要求是( )。

A. 适时控制B. 适度控制C. 客观控制D. 主观控制E. 弹性控制5. 下列哪些属于管理控制的基本特征?( )。

A. 目标性B. 整体性C. 动态性D. 技术性E. 人性参考答案:1.ABCDE; 2.ACD; 3.ABCE; 4.ABCE;5.ABCE;三、判断题1.具有监督和指导两方面作用的是前馈控制。

( )2.与间接控制一样,直接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样需要一套严密、科学的管理制度作为保证。

( )3.无形标准也可以成为关键控制点控制。

( ) 4.控制应采取多重标准,这样可以防止工作中出现做表面文章的现象。

() 5. 不能把控制工作过于死板地同计划拧在一起,以免在整个计划失策或发生突然变动时控制也跟着失控。

( )参考答案:1.错; 2. 对; 3.对; 4.对; 5.错;四、问答题1. 如何理解管理控制的作用与功能?答:管理控制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有以下几方面:(1)统合与促进。

在一个组织中,虽有多个不同的作业单位,但要达到经营目标,必须全面配合,以发挥团队整体作用,实现统合与促进的双重目的。

(2)制约与激励。

控制能制约管理活动,真实地反映工作实绩,并可以稳定员工的工作情绪,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及潜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及时发现、纠正偏差。

有效的管理控制系统应当能够及时地获取偏差信息,采取纠正偏差措施,以防止偏差的累积影响到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4)适应环境变化。

有效的控制系统还应能帮助管理人员预测和把握内外环境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带来的机会和威胁做出及时、正确、有力的反应,在必要时,对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作出调整,甚至重新制定计划和目标,以将组织活动调整到与内外环境最相适应的状态。

2. 前馈控制有什么优点?其有效实施需要什么条件?答:相对于其他的控制方式,前馈控制的优点表现在:首先,前馈控制是在工作开始之前进行的,可以防患于未然,避免了偏差发生造成的实际损失;其次,前馈控制是在工作开始之前针对某项计划行动所依赖的条件进行控制,不针对具体人员,因而不易造成直接的冲突,易于被员工接受并付诸实施。

前馈控制的有效实施需要比较严格的条件。

例如,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关于工作过程的充分、及时和准确的信息,准确了解前馈控制因素对计划开展工作的影响。

考虑到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在现实中要做到这些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为保证控制工作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组织必须综合运用其他的控制方式。

3. 关键控制点主要有哪些方面?答:控制点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 实物标准。

实物标准,或称物理标准,是非货币形式的衡量标准,在耗用原材料、耗费劳动力、提供服务及生产产品的操作层次中通用,这些标准可以反映任务或工作的数量,也可以反映任务或工作的质量。

(二) 成本标准。

成本标准,或称费用标准,是货币形式的衡量标准,它是以货币价值来衡量因作业造成的消耗,即将经营活动中的成本用货币值来表示。

成本标准的水平一般有以下四种:1. 实际平均水平;2. 历史最好水平;3. 理想水平;4. 平均先进水平。

(三) 资金标准。

资金标准,或称资本标准,是费用标准的变种,是用货币来计量实物项目而形成的。

(四) 收益标准。

把货币值用于销售量即为收益标准,如人均销售额等。

(五) 计划标准。

计划标准,或称程序标准。

(六) 无形标准。

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都存在着许多无形标准。

在这些情形下,主观判断、反复试验、知觉便成为衡量的依据。

(七) 可考核指标的标准。

对于复杂计划中的作业及管理者自身的绩效,现代管理者发现,经过研究和思考有可能确定一些指标用于衡量绩效的目标,不但定量的指标可以成为上述绩效的标准,而定性的指标也是在标准领域中的一项新发展。

4. 有效控制有哪些特征?试具体说明。

答:(一) 准确性和客观性。

一个控制系统如不能提供准确的信息,就会导致管理者在应该采取行动的时候而没有采取行动;或者在根本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而采取行动,导致控制失效。

另外,在管理中难免会有许多主观因素,管理者不能只凭个人的主观经验或直觉进行判断,而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要尊重客观事实。

(二) 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控制应当与计划和工作特点以及主管人员的具体情况相适应,例如,要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要使主管人员理解信息的内容,使系统便于使用等。

(三) 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能够及时发现偏差,纠正偏差。

控制不但要准确而且要及时,再好的信息如果过时了,也是毫无用处的。

要避免时滞,使控制失去应有的效果,要估计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使纠正措施的安排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最理想的控制应该是在偏差未出现之前,能够预计偏差的产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 灵活性或弹性。

灵活性或弹性是指控制工作即使在面临计划发生变动、出现了未能预见到的情况或计划失败的情况下,也能发挥作用。

控制系统本身应当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变化,持续地发挥作用,与计划一同变动;不能把控制工作过于死板地同计划拧在一起,以免在整个计划失策或发生突然变动时控制也跟着失控。

或者说,控制必须有弹性。

如企业的预算工作、滚动计划、应变计划等都体现了控制的弹性原则。

(五) 经济性。

控制系统的运行从经济角度看必须是合理的,任何控制系统产生的效益都要与其成本进行比较。

要精心选择控制点,降低控制的各种耗费,改进控制方法和手段,防止在无效控制上花费精力和财力,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取得所期望的效果。

要重视选择关键性问题和注意对例外出现的偏差进行控制。

因此,经济性原则也称关键控制点原则和例外情况原则。

(六) 匹配性。

任何控制或技术都必须适合组织气氛才能奏效。

例如,在员工自由度较大、对管理的参与程度较深的组织中,严格监视型的控制系统将不受欢迎,也很难成功。

(七) 指示性。

有效的控制系统不仅可以指出偏差的产生,而且还必须指出偏差发生在哪一个确切位置,谁应该对偏差负责,并建议如何纠正这种偏差。

(八) 理解性。

任何控制系统对所涉及的员工来说都必须是可以理解的。

(九) 标准的合理性与多重性。

控制的标准应是富有挑战性、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合理标准;标准过高或过低,都不会起到激励作用。

另外,控制应采取多重标准,可以防止工作中出现做表面文章的现象。

多重标准比单一标准更难把握,但能够更准确地衡量实际工作。

(十) 重点与例外相结合。

控制要突出重点,在控制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找出最能反映体现成果的关键因素进行控制;有些偏差无关紧要,有些偏差却意义重大;另外,控制工作要着重于计划实施中的例外情况,可使管理者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将其工作集中在需要注意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上;在对例外情况的重视程度上,不仅依大小而定,还要考虑实际情况;同时例外与重点要结合起来,即控制要注意关键点上的例外情况。

5. 有效控制有哪些要求?试详细说明。

答:1. 适时控制。

组织活动中产生的偏差只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才能避免偏差的扩大,或防止偏差对组织不利影响的扩散。

及时纠偏,要求管理人员要能及时掌握能够反映偏差产生的原因及其严重性的信息。

纠正偏差的最理想方法应是在偏差未产生之前,就注意到偏差产生的可能性,从而预先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防止偏差的产生,或者由于企业某种无力抗拒的原因,出现偏差不可避免,那么这种认识也可指导企业预先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这种偏差产生后可能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后果。

2. 适度控制。

适度控制即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

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

有效的控制应该既能满足对组织活动监督和检查的需要,又要防止与组织成员发生强烈的冲突。

适度的控制就能同时体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控制过多会对组织中的人造成伤害,对组织成员行为的过多限制,会扼杀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企业的效率;另一方面,控制不足,将不能使组织活动有序地进行,将不能保证各部门活动的进度和比例的协调,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第二,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对每一部门、每一环节的每一个人在每一个时刻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控制。

由于存在对控制者进行再控制的问题,这种全面控制可能会造成控制人员远远多于现场作业者的现象,因此,全面控制不仅代价高,而且也是不可能、不必要的。

企业在建立控制系统时,应找出影响企业的关键性因素,并据此在相关环节上设立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第三,使花费一定的控制费用得到足够的控制效益。

相关主题